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20-10-21 06:38陈佳慧
高教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笔译口译课程

陈佳慧

摘  要:随着市场对口译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要日益增高,如何使学生在在校期间提高口译的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旨在以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为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常见的口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具体操作和成效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对口译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期对同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译;实践教学;问题;改革;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142-04

Abstract: As the market needs more high-quality interpreters,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preting and task-dealing skill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case, this paper is determined to analysis the possible factors in improving the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f Jil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or related researches.

Keywords: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l; problems; reform;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f Jil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引言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新形势背景下的市场需要,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因此提出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为了满足市场对于高水平专业口译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实践类课程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等。本文将分析国内高校的口译实践教学现状,特别是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口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口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注:本文中所探讨内容均主要针对本科口译实践教学)

一、国内常见口译实践教学模式

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来,很多高校在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其中最常见的口译实践教学形式为开设实践类课程。例如,很多高校开设了诸如“口译工作坊”、“口译实践”、“口译实务”等实践性课程来推动口译实践教学。大部分高校在此类课程上往往主要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上进行口译模拟训练。一些高校甚至还会将实际项目材料引入课堂,并在学生模拟结束后进行点评等。

这种形式的优势明显,其可以使学生在校内接触到实际翻译项目的材料,并在模拟和教师点评中积累知识和相应经验。此外,由于所面对的对象均为同学和教师,这种形式也给学生在成为译员的锻炼路上提供了“磨合”的机会,使学生在相对不紧张的情况下快速成长。因此这种形式在前期培养中很有优势。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校体制限制、口译教师数量不足、设备有限或材料不足等客观现实原因,很多学校此类课程出现了开设时长有限、开设形式单一,甚至是出现“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区分度低等现象。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理想”与“现实”分离。同时,尽管上文提到这类课程有利于前期磨合,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场景以及开设形式限制,因此并不能提供真实口译场景中的全部環境,例如心理压力、对现场随机应变的考验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和行业接轨,很多高校通过校政企行合作或帮助学生创立翻译公司等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真实实践中。部分高校更是建立起语言服务基地,为校内师生提供直接的实践平台。

二、吉外高翻以往口译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国内较早开设翻译专业本科院校之一,吉林外国语大学(简称“吉外”)基于其民办本科的灵活性和学校“应用型”的基本定位,从建系伊始,学院就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先后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实时发展需要尝试了多种口译实践教学模式,即从最开始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一体已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独立的翻译实践实训体系。接下来,本文将以吉外高翻的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例,就其中经历的模式改革的具体操作和从中吸取的经验进行阐述:

(一)上课形式方面

1. 第一阶段:单一教师授课制

在学院意识到应加大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后,就开始第一次尝试独立设置口、笔译实践课,并由专门教师负责相关的课程。其中口译实践教学总计4个学期,上课内容由相应任课教师自行选取,主要涵盖Adobe Audition等口译常见录音软件的使用和不同领域的口译模拟等。上课形式主要为学生模拟和教师点评。

学院在实行单一教师授课制后,和过去的学生自主寻找材料进行模拟相比,有一些突出的优势:第一,在材料选择方面,由教师进行选择之后,能够做到根据大多数人的进步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和实时调整,同时,也使所选内容更有针对性,且能做到由浅入深,避免出现入门过难,导致学生丧失积极性等现象。第二,在信息反馈方面,由于有教师实时点评,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收到有效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吸收和积累。第三,在合作模拟方面,由于采取的是班级集体上课制,有利于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完成模拟,和单个学生的“单打独斗”相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在模拟过程中互相借鉴、汲取更多思路和表达方式。但是,这样的形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例如单个教师批改、点评任务量变大等。

2. 第二阶段:模块制

单一教师授课制实行一段时间后,我院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时反馈以及对优化学生专业化水平的一些思考,决定从下一年级学生开始试运行“模块制”的实践教学,即由原来的每个年级的口译实训课程由单一教师讲授改为由口译教师团队合作完成。授课内容也由原来的单个教师自选改为专题(专题参考CATTI三级口译实务教材所分专题)分配。

模块制有助于分散教师压力。同时由于“术业有专攻”,每个教师都有其擅长的领域,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专题模块式教学有助于集中“优势”,提高各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为了把优势最大化,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和行业接轨,我院所设置的部分专题聘请了校外的职业人主讲和分享。另外,所选取材料的专题向翻译行业最权威的资格水平考试教材靠拢,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贴近行业的基础上,在校期间努力达到行业资格准入水平。

尽管模块制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劣势,例如由于每个模块均由不同教师承担,且其中部分团队成员为校外聘请的职业人,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接续性较差的问题;此外,在材料难度选取渐进方面也要弱于单一教师授课制。

3. 第三阶段:任课教师跟踪制

前两种方式各自有其优势,但是在和理论课结合的角度来看,都存在不足,特别是由于教师不同、资源不是共享的原因,曾经出现理论课和实践课个别材料重复的现象。另外,尽管模块制的优势明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任课教师不足、课程时间冲突或者外聘行业人专业经验足但是课程组织效果差等客观现象,因此,在总结前两个阶段各自经验的基础上,我院提出来第三种尝试,即任课教师跟踪制,也就是由相应年级的口译专业课教师同时负责其口译实践的课程。此举除了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外,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个整体。

(二)开设学期方面

就实践本身而言,我院鼓励学生在各个时间段参加各类校内外实践,而对于实践类的课程来说,出于课时限制以及和理论课结合等因素的考虑,我院口译实践类的课程,即口译实训课开设时间为4个学期。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高翻学院也做了多次调整,例如最初学院将口译实训安排在3-6学期,这样设置是考虑到部分学生大四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因此截止时间设在了第6学期。在具体操作过一轮之后,发现尽管这样做有其优势,但是由于相应的开始时间在第3学期,而对应的笔译实训也为3-6学期,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翻译专业课程也在第三学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留给口译实训的缓冲时间过少。同时,翻译培养专家普遍认为在口译培养之前最好有较好的笔译基础。鉴于口译的现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有较好笔译基础的译员在临场应对时往往表现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脑中有东西做积累”。因此在试运行之后,学院将开始时间错后笔译一个学期,这样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整体培养都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三)口译实践量方面

在口译实践量要求方面,根据教指委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我院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完成口译50小时和笔译5万字的翻译量。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些学生致力于毕业后成为口译员,希望可以在就业前积累更多的口译经验等。为了更好地滿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2017年3月翻译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提出了“倾向口译”、“倾向笔译”、“均衡口笔译”、上浮20%等多种“套餐”供学生进行选择。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本科

翻译实践量“套餐制”

同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需要以及行业导向等制定了一些列的抵消及评定制度,例如参加校外口译实践可以1:1进行抵消等。

目前,“套餐制”已经实行了一轮,学生对其评价很高,很多学生依据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选取了有倾向性的套餐,且很多学生自觉选择“上浮20%”的选项,以此督促自己参加更多实践,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的积极性等。

在第一轮实行结束之后,学院针对师生反馈在上述“套餐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推出了“进阶版”的“转换制”,也就是不再锁定口、笔译实践量在“套餐”内的具体数字,而改为允许在满足实践量指标的情况下,按照1万字笔译实践量对应10小时口译实践量的比例进行自由转换,以此来进一步满足学生口、笔译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前期不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放宽他们的选择。“转换制”计划从17级开始实施(即19年下半年)。由于此次改革本质上是上一轮“套餐制”改革的进一步升级,就目前对师生的前期调研来看,其可操作性较高,预期能够进一步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口、笔译实践质量等方面有所提升。

三、未来改革思考

得益于吉外办学的应用型理念和灵活的体制,高级翻译学院在探索更优化的实践教学道路上做了诸多尝试,基于我院自身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对国内常见口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观察,可以看出我国口译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培养定位、学生自身个体发展和家长期望之间的矛盾

纵观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翻译专业,普遍定位在培养外交、外事人才,或在培养过程中开设的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偏向正式会议口译类等,但是在另一边,很多本科生由于 “志不在此”等原因,出现了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培养方向相左的现象。而在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期望和学生自身梦想之间,有时也存在分歧,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学生反应高考时是家长帮忙选择的志愿,自己本来想读的是另一个专业等。由此可见,在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方面,有时学校、学生、家长三者之间本身即存在一些矛盾点。

(二)教材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现成的口译教材,但是学院在选择的时候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接受能力、学校自身定位以及所在地区市场等,并不是所有教材都能做到适合任何一所学校。特别是现在很多教材的选材偏重政治或大型会议等,这对于一些致力于从事其他专业方向或非会议口译(例如生活化口译等)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所学”和“所望”之间的分歧。另外,由于教材往往定位的受众为大多数学生,一些分列专题的教材内容也大多围绕和正式会议或简单介绍类相关的内容,对于特殊定位的学校或有特定专业方向发展需求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从单本教材入手,则很难深入。对于想要在专业方向快速入手的学生来说,则需要另外积累和行业接轨的资源。

此外,教材往往还存在时效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例如,在时效性方面,由于书籍编写的材料收集、撰写、编辑、出版等都需要时间,且大多数教材在编写时主要侧重的是知识点,其次才是时效性,因此这就造成了很多教材中所用材料可能会相对“陈旧”,而在地域性方面,由于各地均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以及实际情况,单纯靠教材来贴合学校服务地方特色的定位往往是很难做到全面的。

(三)师资问题

现在国内一些大学存在口译教师数量不足或部分教师是由“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转型而来等现象,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兴趣点不在口译,或以往从事的翻译均为(或主要为)文学类翻译等,和学校的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定位不完全相符等情况的出现。这一现象也就导致一些学校能够指导口译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或间接造成一些口译实践类课程和理论课程区分度低或“不接地气”等现象。

(四)教学资源问题

部分学校由于口译模拟所需的软硬件产品价格高或经费有限等原因,也存在口译相关的多媒体配套软硬件缺乏或数量有限等现象,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在校期间不能接触到相应的软硬件,或者由于需要轮流使用,而造成上手时间有限,进而导致一些学生未能在在校期间熟悉常见软硬件的基本操作。

(五)验收及评价体系的问题

由于每位学生均需要在在校期间完成大量实践,而对这些实践的数量以及质量的考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因此若没有形成合理的验收及评价体系的话,就不能保证整个实训体系形成闭环,也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懈怠或敷衍了事。

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对吉外高翻在口译实践教学方面做出的各项改革的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口译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中可以尝试以下改革:

1. 设计混合式培养模式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吉外高翻在口译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上已经做了多种尝试,从这些尝试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模式各有利弊。为了能够做到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并规避不足,学校可以尝试将上述的培养模式以适当比例进行混合,即主体上采用任课教师跟踪制,同时辅以模块等灵活培养的模式。另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层设计课程主体内容设置和分配比例等。

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刚开始接触口译实践,宜主要以任课教师跟踪制为主,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从基础技能训练开始,例如听力理解能力、公众面前的演讲能力、笔记以及记忆力训练等。这个阶段的时长设置可以主要以本校学生整体水平和成果等作为参考。第一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结束后,可以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基础口译类的实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单句口译、口译对比和鉴赏等活动来锻炼学生各类技巧的应用,之后再依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地方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展开专题模块式的深入练习。当然,在模块化阶段,如果本校有专家或职业译员资源,也可以考虑请专家或职业人进校,以独立授课、和本校教师合作授课,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具体操作,以此来做到将各方优势最大化,并能帮助学生在在校期间了解行业动态并和行业接轨的目标。

2. 推动教学内容多样化

另外,各高校也可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例如针对部分口译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等问题,口译教师可以在实训课中增加时下新的口译练习材料,也可以将自己或团队成员在口译项目中的材料引用到对学生的口译训练中(当然,真实项目的引入也需注意对一些核心或敏感信息进行替换或模糊处理,以防泄漏信息)。不论是新的口译练习材料,还是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对于学生来说,都能为其接触行业新动向提供很好的训练材料。

除此之外,抛开内容本身,在整个训练的层次设计上,也是可以下功夫的。例如,教师可以从基本的听记、数字和笔记练习入手,之后逐渐渗透到联络陪同式的口译练习,或类似的单句或短段口译模拟练习,之后根据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进入到深入的专业化训练,例如,某所高校如果培养目标为外语外事人才,那么在进行各专题训练时则可以加大对应方向的训练比重。

3. 形成稳定、充足的口译教师团队

在上文已经提到,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存在“学历杠”,因此也就导致了一些专业教师并非口译专业从业者。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口译人才流动性较大,除了学校本身的制度影响(例如评职称重科研,轻实践等)之外,由于口译工作本身的薪酬定位相對较高,而大多数高校教师的薪资相对而言往往差距较大,因此也就导致了一些口译教师“转行”。

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应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而这两点在人才培养上实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校应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师资构成,并通过鼓励职业人进课堂或启用双师型人才,以及调整制度来留人才、鼓励人才等方式打造水平过硬,且稳定充足的口译教学团队。

4. 保证基本的教学资源需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口译员也是如此。因此高校应满足口译教学和训练资源的基本需求,以此来为提高教学和训练质量提供最基本的支持。

当然,各个高校本身都有自己的难处或者具体情况,硬性要求、统一安排有时是不现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不妨另辟蹊径,通过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普及的时代,手机等数码产品已经成了“标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借助网上已有的各类应用平台或各类在线资源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

5. 形成完善的验收及评价体系

口译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突出了其“实践性”,因此,从其本质上决定了其训练形式和训练强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一个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验收及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由于实践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其中进行实操的比例相对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有效的训练,且能够根据实践成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以进行实时修正,理想的状态是设立专门的实践配套教师,也就是由专人进行实时跟进,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作出相应的验收和评价。这样做,即有助于督促学生投入到实践练习中,也方便其了解自身情况和不足,并为学生自主训练和教师引导的集中训练作出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6. 重视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总结

由于口译活动和笔译相比,往往对译员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语言转换的能力、临场应对的能力以及心态等方面有更大的考驗,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即除了基本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其他口译相关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台风”,以及对各种场合和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口译的基本素养,也能帮助其在在校期间与行业进行接轨。

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时总结。这里的总结不但包括对应口译项目或实践模拟中学生出现的各类语言问题,也应包括学生对对应项目(含模拟项目)的整体梳理及思考。例如,当学生在模拟时译错了某个核心术语时,在译后的总结中,除了对该术语词汇的整理,也应思考译前准备环节是否有疏漏等;另外,当学生输出的译文整体流畅性差时,也可以在总结部分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紧张,还是准备不充分,又或者是由于一些不良的表达习惯造成了不当停顿现象的出现等等。

当然,除了总结“自己”,学生也可以总结“他人”。例如,在小组模拟或者集中训练,或是观摩他人的口译活动时,对方哪里翻译的好或者对应问题处理的好,或是对方有哪些不足,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经验。

四、结束语

就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翻译行业中的应用,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角度和层次等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未来的合格人才,已迫在眉睫。同时,目前行业对高质量的专业口译人才的缺口仍旧较大,因此,针对以上背景,如何设计口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以从搭建混合式的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打造稳定充足的口译教师团队、利用多媒体和数字资源等手段来推进口译实践教学和练习、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总结等角度入手,找到适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培养定位、地方和社会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口译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胡伶俐.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1):144-145.

[2]曲夏瑾.民族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1):33-34.

[3]沈丽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背景下翻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4):143-145+152.

[4]王晶波.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英语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海外英语,2017(20):136-137.

[5]王丽波.内容依托式翻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1):195-196.

[6]王馨雪.英语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7(09):35-36.

[7]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36(01):98-102.

[8]杨晓华.翻译教学中的课程行动研究——以BTI文化翻译课程为例[J].外语教学,2012,33(04):109-113.

猜你喜欢
笔译口译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