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颖
摘 要:习近平指出的民族自信和建设学习型国家是相辅相成的。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构成了德国特色的制度,中国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模式;民族自信;中国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同时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久弥新,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的重要根源,就在于党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成长的学习型政党”,“ 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然是知识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最终又表现为学习的竞争……中国要屹立于世界东方,也必须锻造学习型大国”。习近平关于道路自信和学习型大国的论述是有机结合的,并不是矛盾的。只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葆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当今德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也可以说是深具“德国特色”。本文从德国模式中的经济模式和教育模式出发,分析德国的民族自信,从中为中国的民族文化自信提供借鉴。
一、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经济模式不同于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德国经济模式以“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模式驰名于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致力发展工业和实体经济,在维护自由市场基本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社会福利调节对市场的负面作用进行修正。任何一个上台的德国政党,必须考虑到德国的民意。德国人民对通货膨胀、资产泡沫、虚拟经济投机活动的憎恨深入骨髓,那是一个民族以极其惨痛的历史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
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人道、尊严、公正、公平、民主、法治、安全、反对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和精神富裕)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除了对于资产泡沫的压制,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包含以下内容:
1.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全民福利体系。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福利国家,生孩子都享受育儿补贴。对教育、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应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和透明;强调反对贫富悬殊,反对两极分化,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德国的男女职业角色虽然有着传统的差别,但是在教育和公共管理领域,女性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德国的基尼系数在2018年底为0.29,恰好和2008年的水平完全相同,说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在过去十年中从未增加。但是德国人的财富不平等现象明显,中小阶层以房地产,股票或其他资产形式出现的资产积累不多。德国最富有的10%掌握著超过一半的财富,在财富分配的公正性方面德国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建设社会伙伴关系。更加强调平等、博爱、宽容、妥协、和解,而不是采取仇视、排斥、对抗的态度,努力建立伙伴关系. 平衡的地区结构和低通胀、高就业制度保障了国内需求的平稳,同时也促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监事会中的职工参与制度,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雇主协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劳资纠纷,稳定了工资水平,从而在一个方面控制了通货膨胀;行业协会解决了行业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了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资。在最近几年的难民危机中,德国政府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接收了大量的难民,2015年共有超过110万难民涌入德国。
3.强调环保,保护生态。联邦德国从1972年开始倡导垃圾分类,包装废物综合回收率始终维持在75%以上。2000-2014年,德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5000万吨左右,每天人均1.73kg。德国的生活垃圾“五分法”简单实用,棕色桶装有机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骨头等厨余垃圾,庭院绿化垃圾);黄色桶装轻型包装物(如塑料袋、包装盒、牛奶盒等);蓝色桶收集废纸与废纸箱;白色桶和绿色桶分别装无色和有色玻璃;剩余黑色或灰色的桶,用来收集所有居民分到无法再分的剩余垃圾,目前回收利用率达65.6%。
二、德国教育模式
德国良好的教育体系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德国人口加上外国人口大约在8800万左右。德国目前有327所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受过培训的各类职业蓝领工人。除了大学,德国各个城市的区都拥有图书馆,社会上还有20000多家各类培训机构。
德国高等教育富有创造性。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并且该比例增长非常缓慢。但德国这种只有少数精英接受高等教育体制似乎对德国的工业竞争力没有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德国学校,避免填鸭式教育年轻人在学习成绩上的竞争,这有利于德国学生合作互助,并且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德国学生能够轻松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德国,学徒制非常流行,只有较少的年轻人继续接受大学教育。在德国工业部门的员工,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在德国,即使是从最底层做起,学徒在企业内部也有晋升机会。目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内部正经历着危机,需要根据最新的变化进行调整,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越来越少,人员流动性增加,很多人不想跟父辈一样,一辈子在一个企业工作,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三、结论
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德国社会福利市场模式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中德关于这一话题的探讨影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德国经济在1992-2009年增长缓慢,在这一时期,对于德国经济的批评不绝于耳,“德国病”则专指德国经济增长乏力相关的问题。当时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以自己政治生涯为代价,不顾党内压力、工会的反对和在野党的“杂音”,推行名为“2010议程”的改革,通过削减福利开支、放松劳工法限制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对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等进行一揽子“瘦身增效”改革。而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德国产业经济的复兴,德国经济在这十年的发展中在欧洲一枝独秀。
国家发展道路各显神通,但思想永远来自国家历史文化的底蕴,当今中国人民具备文化自信和勇于拼搏、打破牢笼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学习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模式和教育模式有助于中国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策划, 刘凤义. 发达国家不同市场经济模式运行绩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为例[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1):106-128.
[2]刘慧敏, 杨志强. 学徒制在英德不同境遇及其复兴的“归因”分析[J]. 职教通讯, 2018(5):75-79.
[3]文世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联邦德国发展经验的借鉴[J].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9(1):46-57.
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德国民族文化自信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项目号:18BKS06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