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

2020-10-21 05:34陈晨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创业教育高校

陈晨

摘    要:高校是在社会深入改革发展中不断面向各个领域输出优秀人才重要教育机构。在生源规模扩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数上涨,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高高校就业率,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需解决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从理论、能力双向出发,立足教育视角,强化高校学生“双创”素养重要路径,还可有效凸显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教育、政策、经济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目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必要性随之凸显。本文通过探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以期提高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创业教育课程是无数成功者创业知识、精神、技能的集中整合,通过课程设置在学生群体与“创业”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能够善于创新、充满智慧、敢于冒险,看清经济形势,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学以致用创造更高价值。“价值取向”就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规设中心思想,指明学生创业精神塑造及学习实践方向,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中奋勇向前抓住机遇,继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规设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时存在强调功利化、理论化、形式化等问题,无法有效培育学生创业素养,影响高校“双创人才”培育成效。基于此,为提高高校教育改革质量,肩负培养优秀“双创人才”教育服务责任,探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规设必要性、难点、原则及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科学规设必要性

1.指明创业教育改革方向。“价值取向”是教育课程中心思想,为保障高校创业教育方向与国家用人需求一致,教育目标契合实际且具有实践价值,高校需科学规设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改工作,使之教法不断优化,育人资源得到统筹调配,教育计划更加合理,教学理念科学先进,继而通过创业教育改革培育“双创人才”。

2.推动创业教育与时俱进。价值观是主观思想一部分,对主观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创业教育课程价值观是高校对新时代创业创新实践综合认知集中体现,是高校创业教育观点的优化整合,同时对高校创业教育视野产生影响,为此需做好该课程价值取向规设工作,确保创业教育因时因势而动,创业思想始终科学先进,达到保障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目的[1]。

3.凸显我国高校教育特色。新时代高校需贯彻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前提下培育综合素养过硬优秀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履行高校育人使命。这就需要创业教育中涉及本国经济发展有关内容,引领学生涌入国家亟待发展领域创新创业,弘扬我国创业创新文化及时代精神,使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得以强化,创业创新文化根基更为稳固,在追求创业效益同时能够关注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及民众等利益,继而凸显我国高校教育特色,助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规设难点

1.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化严重。有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僵化,未能根据当前全球化、现代化、智慧化发展动态予以调整,使课程基本理论缺乏时效性,存在与国内及国际社会发展实况脱节问题,影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科学呈现[2]。

2.创业教育课程过于功利。虽然创业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但有别于国外高校创业价值取向,我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创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价值,还需兼顾生态价值、社会服务价值、人文等价值。然而,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过于功利,学生创业实践思路较窄,无法扩宽其创业视野,使创业综合价值随之削减且与我国经济新时代稳健、全面、可持续发展追求相悖。

3.创业教育课程理论较深。部分高校育人崇尚“理论派”,在课程中介绍诸多理论方法,对于缺乏创业创新实践经验学生来讲这些理论知识遥不可及,就算烂熟于心也很难实践应用,无法发挥理论指导实践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不断改进,通过科学规设价值取向,为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与时俱进奠定基础[3]。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实践原则

1.實事求是。当前全球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我国立足“两个大局”时代风口,一方面需在国际社会肩负大国责任,另一方面需完成本国经济建设任务,助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实事求是,解决有关课程形式化严重问题,在剖析本国创业创新形势前提下积极关注国际环境对自身创业所造成的影响,树立战略意识,扩宽创业视野,跳脱形式化创业误区,立足实际使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有效性随之增强,避免学生创业活动脱离实际,助力学生达成创业目标。

2.科学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在夯实理论基础及讲解国内外先进创业知识前提下需具有指导价值,避免创业理论过于形式化且无法与学生创业活动关联在一起。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提升科学指导能力,带领学生创业实践,支持学生践行具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在实践中总结创业经验,通过科学指导加强创业教育,使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更为科学。

3.政策引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其价值取向亦不可背离“立德树人”,需保障智育、美育、德育地位等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课程规设不可阻滞高校打造“双一流”院校,并有利于培育“双创”人才,继而在国家教育政策引领下完成创业创新育人任务。除关注教育政策外,高校还需关注经济政策,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灵活调整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为地区经济建设推送优秀人才,使人才能够带着所学创业技能回馈社会,在扶贫攻坚、经济结构调整、高新科技产业等领域做出贡献,避免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体现高校教育价值取向推行价值,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4]。

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实践方略

1.改革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机制。为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创业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业创新成功几率,高校需将“双创”人才培养视为教育顶层计划一部分,发挥战略指向效力,改进课程实践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铺平道路。第一,设立创业创新指导教研室。为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朝着全程化、合理化方向发展,高校需设立对应的部门负责创业创新指导相关工作,以该部门为依托做好教程规划工作,以市场、学生、政策为导向提供创业创新帮扶,使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时效性,为学生充分运用课程中的知识及技能奠定基础;第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能力。本教研室教师需加大经济研究力度,深入解读国家经济政策,了解国内外经济局势,积极与企业沟通,增强个人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使高校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创业服务效果更优,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包含即将毕业学生)创业帮扶需求,使之创业能力不断强化;第三,持续优化实践机制。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实践机制中,主要提升学生创业创新抗打击能力,避免学生心理过于脆弱,无法面对创业结果,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影响其身心健康,使学生能够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迎接创新创业挑战,能够敬业奉献、敢于创新。建设创业信息课程体系,为学生跨时空学习、掌握并应用创业知识技能且得到教研室针对性帮助提供便利条件,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在先进育人手段加持下有效输出价值取向,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给予支持。发挥高校市场调研部作用,借助信息课程体系助力学生了解市场动态,找准市场创新创业立足点,使学生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创业实践工作,同时敦促教师改进配套教育内容,赋予创业教育课程市场化、灵动性、科学性,使有关课程规设更为合理,为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奠定基础[5]。

2.立足课程本身做好创业教育规设工作。通过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机制可以获得更多有益于课程改良的资源,这些资源来源于市场、政策、学生群体、师资等各个领域,对课程价值取向科学规设及高效推行作用较大,使课程更具指引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能力。第一,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课程设计工作。将创业与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职业规划教程中予以体现,使学生能够在接触专业、学习技能、岗位实训等成长环节从兴趣喜好、个人专长、专业领域等角度出发明确创新创业目标,找准努力奋进方向,将创业视为职业规划一环,将创业与之学习规划关联在一起,使创业教育课程更为有效;第二,在课程中体现创业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除需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外,还需不断强化个人创业综合素养,囊括协作精神、交际能力、管理能力、责任意识等,主要源于创业目标无法仅凭一己之力予以实现,学生需懂得借助企业、学校、合作伙伴、社区等多方力量,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创业关系,營建和谐创业氛围,在创业素养加持下树立自信心,有效展开创业活动;第三,将形象礼仪课程纳入创业教育范畴。当前高校学生多为95后、00后,是新时代的先锋群体,标榜特立独行,文化包容度较高。为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抓住机会,用良好的形象展开创业活动,高校需从仪态、仪表、仪容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教育,通过课程讲解引领学生成为一名形象专业的职业人,能够在外形上博得他人信赖,为争取创业帮扶谈判机会奠定基础;第四,课程设置需优化多元。首先,课程需从选学、必学两大维度出发予以设置,根据学生兴趣喜好灵活选择深入学习创业知识及技能,同时保障学生基本具备创业能力。其次,推行“学习共同体”课程,将学生实践探究相关活动纳入课程中,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辩论等形式助力学生学习理解有关知识并掌握创业技能。最后,规设“三方联动”课程,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与经济主体、兄弟院校纳入课程中,以共同解决学生新时代创业创新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讲解创业教育内容,不断统筹创业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收获,保障其创业价值观在教育、经济及政策引导下更为科学[6]。

3.在教改背景下优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观念输出形式。第一,教师需在教研部、市场部及课程实践机制驱动下端正创业教育态度,了解创业教育局势,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掌握创业课程学情,以此为由做好创业教育规划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发挥个人创业能力前提下关注市场动态,享受政策优惠,得到学校人、物、财等方面的支持;第二,教师需改进创业育人模式,为创业价值取向的高效输出铺平道路,如学校定期举办“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专业测评选出具有帮扶价值的项目,组建创业帮扶小组,助力学生攻克创业难关,旨在树立创业标杆,立足专业领域积累创业经验,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创业能力;教师可为学生争取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宝贵机会,使学生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晰个人创业不足之处及优势,带着实践体悟参与学习互动,分享创业创新感受,使课程内容与经济发展实况息息相关,弥补传统课程理论性过强育人缺陷,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创业核心素养;教师可受企业帮助在校内搭建创业实训平台,应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理实一体”等先进育人手段,引导学生真切体会创业过程,在实践中强化其理论基础,使课程中有关“实践”的内容比率不断提高,调整传统课程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情灵活规设实践教学对策,使实践内容更具吸引力,解决传统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化严重问题,使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传导能效更强[7]。

五、结伦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优化具有指明创业教育改革方向,推动创业教育与时俱进,凸显我国高校教育特色等积极意义。基于此,高校需明局势、懂政策、讲方法、善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机制,立足课程本身做好创业教育规设工作,在教改背景下优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价值观念输出形式,使教师创业思想更为先进,创业教育能力不断提升,在培育优秀人才基础上肩负高校新时代创业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 叶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1):61-63.

[2] 李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0(1):封2.

[3] 薛珊.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价值及行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35-40.

[4] 李凤.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以唐山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80-181.

[5] 常进,陈逢文.基于EPM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9(11):118-123.

[6] 穆瑞锋,房家毅,尹忠慧.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下高校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9):71-75.

[7] 舒艳红.高校美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之构想 ——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72-73.

项目编号:扬州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KYCX19_020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创业教育高校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