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的因子构成研究

2020-10-21 09:11陈瑞萍王炜周艳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村落重构因子

陈瑞萍 王炜 周艳丽

【摘要】古村落是人类社会悠久历史的文化结晶,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出来。以广东古村落为例,对历史文化遗存所形成的古村落文化总体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中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的策略,注重对古村落的继承和延续,以此提升古村落的功能结构。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重构;因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粤水乡古村落文化再生产与重构”(项目编号:GD17XSH01)。主持人:陈瑞萍。

引言

古村落是在指民国之前修建的村落,村落中保留了历史的文化印记。大多数的古村落保留了原有的独特风俗,虽然其修建年代久远,但至今仍有居民存在。[1]古村落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村落,能够充分体现人们最初形式的聚集、生产、生活以及繁衍过程,因此,不同地区的古村落也是当地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演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通过对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进行研究,能够反映出我国数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出当时人文历史和村民的风俗习惯,也能够反映出在自然经济时期,通过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协调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居住形式。[2]虽然对于保护古村落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且研究的深度也需要提升。由于城镇化迅速发展,给古村落带来了新的危机,古村落的保护急需完善的理论支持,对古村落进行研究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以广东古村落为例,通过对其文化重构体系的因子构成进行研究,提出完善的重构策略,才能保障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一、广东古村落文化总体特征分析

在对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进行研究前,首先要将整体性作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文化重构的整体性表现在构成要素、内部结构以及空间层次三个部分。[3]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社会结构特征,通过物质、社会以及文化的相互联系使得广东古村落具有了整体性的结构特征,同时也可划分为若干个具有连续性的空间层次。因此,在对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对由各个因子构成的完整古村落进行总体特征上的分析和研究。广东古村落总体特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丰富的历史遗存群落

广东古村落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由于以前的交通相对闭塞,因此保留了大量的优秀历史遗存。其中,广州市黄埔村、佛山市松塘村、河源市林寨村、梅州市桥溪村、惠州市范和村、江门市自力村、肇庆市黎槎村、清远市南岗瑶寨、潮州市龙湖古寨、揭阳市泥沟村被评选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在广东古村落中,还有富有特色的砖雕门楼群。该地区经商居民较多,村落中人们大多家境殷实,从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上充分体现出来,且砖雕门楼在古村落中十分常见,如最有名的陈家祠堂。广东古村落的古井大多是明末清初时期建成,大多分布于民宅内部,且数量众多。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文化景观的珍贵性,将各个文化景观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文化群落,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广东古村落的原始状态。

(二)完整的外部空间形态

广东古村落文化是当地特有的自然风貌与建筑物、道路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产物。壮观的建筑组成是古村落文化的重要体现,从建筑的自身能够反映出古村落的形式美,通过建筑的排列方式能够营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整体环境。完整的外部空间形态给人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在广东古村落空间形态中的历史纵深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能够体现出古村落外部空间形态的成图性、层次性、连续性和诱导性。从广东古村落的聚落肌理上不难看出外部空间结构的成图性。由各个古村落构成的图形与古村落中各个建筑的外部空间结构形成的背景完全具备形式上的美感。广东古村落的成图性还表现在建筑群的构成上,而建筑群的构成又与其外部空间结构形成了良好的契合作用。通过对广东古村落建筑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核心位置是宗祠建筑以及周围的公共区域,而生活区沿着街道的两侧绵延起伏。[5]生产及劳作区域生活区通过树木相隔,而从外部看向生产及劳作区域则更像是山水风光的自然田园。广东古村落的连续性体现在其方向上和方式上,而诱导性体现在古村落外部空间结构上。

(三)传统风水观念的规划布局

广东古村落传统风水观念的规划布局,可以以传统的风水学作为依据。在现代化的建筑规划布局中,常常是以建筑本身为主,首先考虑建筑的光照、视野、交通等问题,其次才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考虑。而在风水学说中,对于建筑的规划布局首先考虑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村落和住宅布设要依附于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居民生活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构成因子分析

围绕著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感知的角度,提出了多个构成因子,并通过对当地的村民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走访,获取到相应重构体系中各因子所占的比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萃取的方法提取出公因子,并通过方差最大化的方法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旋转。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提取出8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表1为对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调查的结果。

通过表1可知,当地村民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目前广东古村落的各类文化感知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从重构体系的因子构成角度出发,将其大致分为8个公因子,这些公因子代表着广东古村落传统文化的类别,下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传统文化习惯

传统文化习惯包括了广东古村落的邻里关系、环境认知和相关语言文化。习惯是同一个阶层或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因此,可将其看作是一种倾向系统。这种倾向系统通常是通过某个人的社会化实现的社会结构内化,通过指导村民的实践再生产社会结构。[6]由于每一位社会成员所面对的社会文化其物质生活的条件都十分类似,因此,通过对内化形成的习惯也会从语言、邻里关系、生存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是一种非形式化的知识。广东古村落村民十分崇拜榕木树,称其为护村树。为了祈求保佑,村民会给榕木树烧香、挂红,在修建房屋时也必须用榕木树作为房屋第一个中柱,这充分体现了广东古村落村民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文化习惯。

(二)有形文化遗产

广东古村落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的样式、风格等,就其建筑风格而言,为了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将物质技术手段与科学规律、风水学说相结合,创造出了人工的生活环境。广绣长久以来是广东古村落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色彩绚丽夺目、构图饱满匀称、针法丰富多变,独树一帜。随着广东古村落文化的不断发展,结合各种先进的工艺处理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在广东古村落中出售有大量的广绣作品,其颜色和形式十分丰富,因此也是该地区最为突出的旅游纪念品。

(三)展演类文化遗产

展演类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服饰、餐饮等,涵盖了当地村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是古村落中最能够体现文化资本的元素。由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歌舞,以及人们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文化代代传承,其艺术的表现形式优美,别具风味。在村民劳作之余还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欢乐,并感染周围的人。在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中,展演类文化遗产取得了文化重构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效果。

(四)乡土观念

广东古村落的乡土观念主要包括家族观念、地方感、民族认同感以及社区的满意程度等,都是对广东古村落的认知观念。乡土观念是由当地村民的自我认同以及其他地区人民的他人认同所构成的。自我认同的乡土观念是在出生时以及儿时形成的对村落的记忆,也包括文化传承、心灵归属、价值判断等。古村落的乡土观念中的突出位置又使得其成为乡土观念的重要符号和象征。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逐渐增强和旅游行业带来的巨大商机,使得该地区大量建立农家院、商铺、餐厅等,大大促进了村民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其具体的表现可从表1中的数据看出,对于家族观念、地方感、民族认同感以及社会满意程度均值都较高。

(五)生计文化

生计文化主要包括一个村落的生计方式以及谋生手段。一个村落的生计方式与其所居住的区域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的生计方式是一个不固定的模式,因此,总是处于不断变迁的状态,使生计的变迁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7]在古村落文化的影响下,由于外来推力的巨大,使得古村落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发展关系将无法遵循客观的规律,因此,在生态补偿实践当中,古村落的传统生计正发生著巨大的改变。广东古村落文化的重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专家学者、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其中扮演着知识、规范生产者、消费者、建构者等不同的角色。而村民作为古村落中具体的生产者和承担者的同时,也是弘扬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完成新型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着古村落族群的认同感。

(六)信仰与仪式

在广东古村落中蕴含着大量的仪式化的运作,从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意识中可以看出,其影响的不仅是村民的认知,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情感号召力,让当地村民从中获得情感上以及经济上的满足。在传统的民俗节日中,通过各样的仪式主题进行的活动,将信仰、遗产等话语深刻而又透彻地渗入到了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七)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社会活动的准则以及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必要规则。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约定俗成。社会行为规范的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广东古村落曾以民间宗教、民间法令等规范村民的社会行为,利用超自然的方法,表现出极强的自制性,限制着村民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八)负面影响

广东古村落中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环境以及社会伦理等,是文化重构中不可逃避的问题。在不断发展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同时,对于古村落,传统的社会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地方性的知识瓦解现象、传统的道德沦丧、良性的社会交往被利益关系取代,进而造成古村落中村民丧失对文化传统创新的动力。古村落的文化是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所得,对于其文化的体会需要人们及当地村民的灵思和沉静。但随着古村落旅游文化的不断渗透,使得其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村民在发展“我”和“非我”的不同时,对于当地文化与异文化要采取批判与吸收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策略研究

通过上述对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体系中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得出,重构体系的各个因子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对其进行文化重构策略研究可分为继承、修补、重组和发展四种,下文对这四种策略进行具体说明。

(一)继承

对于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而言,首先要对其文化展现出的整体感受继承并发扬。具体来说,可将对广东古村落文化的整体感受分为三种不同的意境,分别是自然意境、时空意境以及文化意境。若没有从整体感受的层面上对广东古村落文化的各个构成因子进行把控,那么各个构成因子只能单独存在,而无法做到展现古村落整体的魅力。但整合并不是将所有构成因子简单地堆叠在一起,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古村落文化重构中各个因子的延续性,并保证整体感受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广东古村落而言,能否体现出其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意境是古村落整体宏观层面上的把握。

(二)修补

在广东古村落中,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是其完整的明末清初时期修建的建筑群,因此,如何能够完整、有效地对这一部分的历史遗存形成保护,是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研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广东古村落中的建筑群是古村落村民生活、生产的重要条件,对于这些建筑群的保护和修缮关系到整个广东古村落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对建筑群的修缮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古村落整体空间层面上的修缮,另一个是对能够体现古村落文化的要素进行修缮。第一个部分主要是针对影响古村落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空间破坏进行修补;第二个部分主要是对历史建筑群、景观、场所等按照原本的面貌进行恢复,尽可能的准确表达出历史的意境。

(三)重组

在广东古村落中,具有文化体现的景观是通过历代的文化要素相互叠加产生的,历代的文化古迹以某种特定的规则和联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具有广东古村落特点的外部空间结构。众多的文化元素虽交织在一起,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其中的联系往往表现在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形态节点上,通过节点空间的转换与衔接,各个要素能够和谐共生,展现出广东古村落特有的整体风貌。在进行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整个古村落的框架结构,再有计划性地在某一位置上注入新的文化构成因子,从而带动整个古村落文化良性发展。

(四)发展

广东古村落文化重构会受到不同组织的综合影响,其古村落自身可看作是一种自组织,由于古村落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当中,因此受到人为的影响较少,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由于自然的自组织行为所影响的。而随着新的发展趋势的出现,仅仅依靠自组织的行为完成文化重构是很难做到让文化真正发展的,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专家从宏观上对广东古村落进行统筹和安排,也可以避免古村落中村民的自组织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四、结语

在日后的研究中,还将对古村落地方性知識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文化发展的不稳定性可能造成新的生计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古村落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邢勤锋,张飞霞,郭丽娜.“淮南子”文化体系重构研究——基于“强人”的视角[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1-6.

[2]李陈贞,吴星成,皮建辉.传统古村落景观空间意象构成研究——以怀化市荆坪古村为例[J].风景名胜,2019,24(2):20-21.

[3]杨云.依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6(9):135-136.

[4]邓春,王成,王钟书.共生视角下村落空间重构的农户共生界面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3):164-172.

[5]舒兴川.村落老院审美与意义的重构——以四川红豆村王家大院保护设计研究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68(3):80-81.

[6]刘彬,陈忠暖.旅游作用下的地方饮食文化重构及其机制研究——以台湾兰屿达悟族“飞鱼”为例[J].人文地理,2019,34(2):47-60.

[7]王忠武.乡村文明的价值结构与新时代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文明复兴之路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8,64(5):43-48.

作者简介:陈瑞萍(1978-),女,汉族,广东南海人,硕士,副教授,财经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旅游经济、酒店经营与管理;王炜(1983-),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周艳丽(1979-),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理学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三农问题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古村落重构因子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重构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巧解难题二则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