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等学校辅导员的三个角色: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对增强学生确定感、自我控制感、社会支持发挥了重要效能。
关键词:疫情 辅导员 心理支持 效能
2020年新春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疫情逐步蔓延,病毒不仅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还给人们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焦虑、恐慌、崩溃等情绪,心理危机的风险在增加。各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要求,教育部和属地党委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延迟开学、心理辅导、健康监测、科学信息传播等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因其工作职能、工作关系、业务能力等因素,是高校抗击疫情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承担着给予疫期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角色。
一、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背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正值寒假,绝大多数学生因疫情而困家中,一方面增进了和家人的相处和沟通,另一方面对外社交减弱,人际交往的需求加深了对网络的依赖,疫期各社交群组活跃度都有了较大提升,如班级群、好友群、寝室群、部门群、游戏网友群等。
作者通过QQ群与多位辅导员和学生交流心理状况,了解到学生对于疫情相关信息的感知力,主要影响因素有:家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校方(辅导员)发布的消息,网络等。主要心理状态有: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为各种疫情信息左右情绪;担心学业、考试、实习;感到无所事事;死亡恐惧被唤起,思考人生;和平时没什么区别;为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自责。他们表现出的情绪有担忧、郁闷、愤怒、慌乱、烦躁、郁闷等。
二、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增强学生确定感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自出生就际遇互联网的环境,互联网是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们的网络素养却亟待培养和提高,即依据当前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网络上获取特定的信息并加以处理、评估、利用、创造以协助个体解决相关问题和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能力[1]并非成熟状态,由于疫情引发的全民关注,各种渠道的信息扑面而来,真假难辨,在环境具有威胁或危险性时, 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强烈寻求安全感情绪推动下,人们一般没有欲望或动力去验证和调查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危险和骚乱的情境也会使人们变得更加敏感, 因此就更愿意传播谣言。[2]学生容易陷入信息洪流中,产生不确定感,要么恐慌、愤怒,要么没有危机意识。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型肺炎来势汹汹之时,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了普及新型冠狀病毒知识、防护方法、最新疫情;宣传国家和省市级相关政策措施、主流媒体平台相关新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要求的重要平台。传播主流权威媒体宣传防治危机方法
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从而使学生在广袤的网络世界增加确定感。这种确定感包括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两个方面,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事态难以迅速控制,因此,在疫情爆发初期,辅导员通过官方新闻和举措的发布、解读、交流,个人卫生教育,实行有效地灌输,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存有危机感,随时做好疫情防控的应对措施。同时,号召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抗击疫情的精神,要求大学生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肯定每个人在这场战“疫”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意识。通过搜集分享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唤起感恩之心,提升公民意识,促进积极行动。
三、辅导员作为人生导师角色提高学生自我控制感
为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减少出门,为防止疫情向学校蔓延,各大高校均延迟开学。部分学生因不知道在家如何安排学习,在家没有学习氛围,难以付出行动,感到无聊,想要早点开学,甚至浑浑噩噩,待不下去了。有的学生担心推迟开学会影响学习进度,考试状态;高年级学生担心实习安排、找工作,有的担心在家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专升本、考证、考研等备考效率。总的来说,对于延迟开学,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在家自主学习状态不满意,对未来前途产生不可控感。
辅导员通知学生开学、课程、实习推迟等事宜,通常是直接面对学生这方面焦虑的人,往往需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形势,调整认知放松心情,不管是推迟开学、推迟考试或推迟实习,相信学校肯定会做出适当的调整,面对疫情所致的调整,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另外,辅导员肩负着“学风建设”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这两方面的工作职责,在特殊时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将学习和就业等常态化工作做好,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辅导员通过班级管理、网络媒体等开展学风建设,加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资源的共享。辅导员作为离学生最近的老师,能有针对性地予以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科学地计划和执行未来规划。
辅导员的导师角色促进学生在疫情中理性分析、积极应对当前学习氛围和方式的改变,拥有把握当下的自我控制感。
四、辅导员作为知心朋友角色强化学生社会支持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远离孤单和寻求社会支持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已造成心理影响的人,家人、朋友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介入是相当必要且重要的。一是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会使当事人感到温暖和安慰,二是可使当事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支持,充实其生活内容。[3]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定位在亦师亦友(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角色定位),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基础,辅导员工作往往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平等真诚的态度, 以朋友的立场身份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面对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问题, 如心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 辅导员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五、辅导员给予学生心理支持的注意事项
高校辅导员角色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着增进学生确定感、自我控制感、提供社会支持等重要心理支持功能,同时兼具思想稳定、行为规范、心理疏導等重要作用。因为在危机时期,一位对他人情感有充分体会能力的非心理工作者,比那些自称 “心理专家”的人,对他人帮助效果可能更好,辅导员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体现出能力的高难度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是一个整体性要求较高的等级范围,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以及在实际的危机事件应对中不断地学习、锻炼、摸索,才有可能进一步具体切实地提高其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4]除此之外,在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力所能及与转介(为与不为)。一个用爱用心陪伴学生的辅导员虽然在角色上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有着必然的优势,但遇到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或情绪状态的学生时,应学会区分为与不为,懂得联合心理相关的专业资源。第二,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成了师生交流的纽带,围绕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和现实需求主动发声、精准发力,将网上育人阵地用活用新。第三,自我照顾与朋辈间支持,作为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心理失衡是很正常的现象,辅导员在给予学生心理支持的同时,要关照自己的内心,积极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主动寻求朋辈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而积极乐观的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最后,重视疫情控制后的后期干预工作。尽管病毒得以遏制,但因这一事件造成后果的危害性和持续性可能还会存在,事后的处理工作更显艰巨和重要。辅导员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学生进行耐心的疏导和事后的教育引导,需要开展突发事件事后的总结反思。[5]如学生主题教育,建立同辈干预机制,配合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总结与反思等。
参考文献
[1]耿益群阮艳.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1):122.
[2]FayeC.GoverningtheGrapevine:ThestudyofrumorduringWorldWar Ⅱ.HistoryofPsychology,2007,10(1):1-21.
[3]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公共安全,2006(04):7-17.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理.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于晓庆.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D].山东:大连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