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升各领域政府服务效率,提高市场主体办事满意程度,倒逼改革提质增效。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以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水准,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再提速。重庆应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重庆市委党刊(CQDK)全媒体特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董建国、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市工商联副主席徐登权、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张体锐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CQDK全媒体:目前,您认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开展得如何?有哪些突出亮点?
董建国: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是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市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市级部门分头抓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市级部门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区县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市区同频共振、同向發力、同步推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二是对标先进,优化政策。全面对标世行评价标准,等高对接北京、上海、广州最新经验做法,出台《2020年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针对11个重点领域提出30项改革任务、100条改革举措,最大限度地压减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费用。三是广泛宣传,精准推介。上线“营商重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一站式”发布解读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抽调精通新政策、新流程的业务骨干组建宣传队,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切实增强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改革的获得感。
伴随营商环境优化举措的落地实施,企业办事的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比如:优化“渝快办”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将所有开办事项整合为1个环节最快半天可拿证;开办企业实现“零成本”,赠送包含营业执照、实体印章、发票、税务UKey在内的“开业大礼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窗综办”,减少审批服务事项35项,投资额100万元或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工程建设项目无需办理施工许可证。推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优化信用服务,为信用良好且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审批快捷简便的融资服务。企业办税193项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159项办税事项“全程网上办”。
曹清尧:近年来,我认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刀刃向内,重拳出击。对标京沪先进经验,按“等高对接、全面吸纳”工作要求,推出大量改革举措。比如,“渝快办”已实行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理,压缩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实行客户用电线上报装;打造电子税务局,实行纳税人线上“一表申请”、“一键报税”等。这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整合环节、压缩时间、降低费用,切实破解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痛点难点问题。二是法治引领,清扫障碍。充分发挥法治对优化营商环境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对现行有效的几百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市区两级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涉及营商环境的其他政策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三是聚焦主体,优化服务。各项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都在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和群众需求,围绕“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政策。同时,通过政策宣传培训不断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的服务更优质。
李敬:亮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近年来,重庆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改善全市营商环境起到了“硬支撑”作用。一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重庆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铁融合”,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便捷通达川黔毗邻地区的“1小时通勤圈”。二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道路网。我市将推动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城市道路融合发展,打通“梗阻路”、畅通“微循环”,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提升主城都市区内畅水平。加快构建“蛛网状”高速公路网,加密进出中心城区的快速路网,建设两江新区至南川等高速公路、两江新区至长寿等快速通道。
另一方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多举措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重庆及时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加强企业财税纾困力度、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真金白银”的“托举”政策,缓解了疫情冲击,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徐登权:重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有一些突出亮点。一是出台多项政策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近年来,重庆陆续出台《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推出了91条举措完善的营商环境“大礼包”。通过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文件,减少企业前置审批事项,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二是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国家级新区、中新(重庆)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等平台,释放开发的多重政策利好;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铸就联通世界的对外通道;由自贸法院、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提供高品质的国际配套供给。重庆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也吸引企业纷至沓来,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重庆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是连续4年保持中西部第一。
CQDK全媒体:要优化营商环境再提速,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庆还面临哪些关键环节需要突破?突破的方向在哪里?
曹清尧:我觉得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打破数据孤岛,加强信息共享。数据难互通、不共享是一个瓶颈。需要整合信息平台系统,进一步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真正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信息可靠交换与安全共享。下一步,应切实推进顶层和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明确信息共享的种类、标准、范围、流程,打破数据共享的部门壁垒。二是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前,企业项目落地的“痛点”是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要全面推广告知承诺制,强化建设过程的事中监管和建成投产的事后监管,缩短企业前期材料准备时间,对违反承诺的企业,要从重处罚。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支持基层创新。区县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积极探索,创造和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比如,荣昌区探索建立“只跑一次、只找一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营商环境观察员”等制度,畅通政企联系渠道,获得企业家的赞许。四是强化主体关切,倾听企业声音。荣昌区开展了“双评双促”活动,即“民营企业评议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评议民营企业”,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转变。下一步,要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评判标准之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李敬:两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人才环境要进一步优化。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反映,在重庆招聘合适的人很难,相比西安、成都等地,重庆的引才政策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重庆一方面要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加大引才政策力度。同时也要做好优势宣传,比如重庆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大力发挥高校在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对口人才。二是企业成本要进一步降低。重庆是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对用电成本很敏感。据了解,重庆的工业用电成本比周边的一些城市要高。一方面是重庆电力结构所致,另一方面是供电制度不够灵活。重庆要充分利用好川渝电网三个输电通道,加大四川水电等外购力度,增购市外低价电;要加快推进直供电改革,取消准入门槛,大力推进电力直接交易;要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合理调整电价结构。
徐登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整体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只有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才能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当前,应深入研究要素流動的一般规律,针对重庆营商环境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企业经营所需的良好环境目标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最好水平,研究制定详细具体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优化重点、优化措施等,推进重庆营商环境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二是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依法办事。法治化是营造公平公正营商环境的根本保证。通过推进法治化来建设更加透明、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理清各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的理念,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张体锐:从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办理破产方面排名第61位,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健全无疑将大幅提升我国营商环境,为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法制保障。重庆虽已成立了破产法庭,但没有实行个人破产制度。因此,应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制定个人破产相应的法律规范,全面实施个人破产制度。
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看,我国虽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专利申请、授权量前列,但整体授权质量不高,特别是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的数量明显不足。重庆在专利国际申请中与沿海城市的差距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了专利国际申请补贴等措施。该措施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专利国际申请的数量,但从根本上并未提升专利授权的质量。建议重庆取消专利国际申请补贴,让市场去选择,让最好的技术获得专利。
CQDK全媒体:您认为相关部门、区县下一步应着力实施哪些方面的举措,助力重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董建国:尽管我市营商环境在持续优化,但对标国际标准和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重庆将下硬功夫优化发展软环境,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典型经验做法,细化完善具体政策,持续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加快设置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推动各指标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窗口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更多应用场景电子化,推进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互认,提升网上办事便利度;强化部门和区县协作联动,持续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协调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凝聚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曹清尧:我认为下一步应着重三方面的改革。一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荣昌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建成集定期筛查、智能比对、分析评价、提醒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1+5”政治生态大数据平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清除阻碍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与企业家成为一家人。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政府要搭建好银企对接平台,让银行敢为民营企业多贷款。要想方设法为企业降本增效。企业生产要素成本高是我们的一大短板。要采取打捆购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努力为企业降低水、电、气、物流等要素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要想方设法让企业好办事。目前,荣昌区正在开展营商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对办事环节大清理、工作作风大整顿、企业减负大提升,增强企业的幸福感。三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组织开展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试点示范。
李敬:助力重庆优化营商环境再提速,我认为相关部门、区县有两个方面要加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实效。近年,地方政府一直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但目前除了少数区县,企业办事“最多跑一趟”还不能完全实现。一是因为一些区县改革还不到位,对企业服务意识还需要增强。二是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服务效率。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同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改进服务效率。
另一方面要营造公平环境,特别是要使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都能享受“阳光雨露”。目前,有不少本地企业反映,地方政府更青睐招商引资进来的外地大企业,而对本地企业在政策方面扶持不足。地方政府更青睐招商引资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外地大企业,这样更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对于本地企业而言,要跟进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才能更好得到政府支持。不过现有政策设计也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大力引进外地大企业,又要有利于促进本地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促进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
徐登权:一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规则。打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要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的放彻底,该管的管到位”,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要简化规范企业办事流程,加快推进服务流程再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加快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跟踪评价。促进营商环境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通过进行客观数据分析,形成能够体现我市现阶段营商环境内在特征的评价和描述的指标,构建包括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各类调查数据及其再生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公开择优选取社会第三方机构,排除各有关利益方的干扰和影响,公正独立地对全市各区县营商环境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竞相涌流,让重庆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兴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