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方能集聚发展动能

2020-10-21 04:53汪茂盛
当代党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基础科技人才

汪茂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我们才能在未来发展的博弈中占据制高点,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居于不败之地。

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键换装”、“VR沉浸式体验”、“5G+AR千里眼远程运维”等各类“黑科技”层出不穷。10年前,这些科技应用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如今,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十四五”即将起航,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早已成举国共识。我国部分农产品种子仍需进口,部分工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人口的高消耗比与能源开采的低利用比形成落差,基础医学设备与研究相较落后……方方面面,催促著我们要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把高质量发展道路走深走实。

竖好问题导向“风向标”。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研创新要从人民需要、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设立选题,找准突破方向。古往今来,每项伟大的科学突破都是建立在国家急迫或长远需求之上的。为解决温饱问题,袁隆平毕生研究水稻;为解决小儿致畸问题,顾方舟以子试药;为解决疟疾肆虐问题,屠呦呦半世深耕青蒿素领域。问题难,但科研工作者更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打好基础研究“压舱石”。基础研究如源头活水,源不尽则水不竭。现阶段,我国许多科研项目面临着“卡脖子”的境地,究其原因,还是根基不牢。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要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不惧“耗时长、得奖少”,深挖基础研究领域,从具体现象中总结出抽象理论,指导实践,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为成果转化奠定牢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补贴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办好学术交流平台,优化基础研究生态,让科研人员敢想、敢做、敢试、敢错。

育好创新人才“智囊团”。人才是科学发展依赖的第一资源。首先,要将创新思维融入教育之中,优化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设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多元融合课程。其次,高校要培养胆大心细、小心求证的科研人才,将强势学科不断延伸,扩大交叉学科融合范围,大力加强基础硬件设施投入,让高校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据点。同时,政府、企业要用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平台留住人才,要建设一批前沿科研中心,向国际一流科研水平看齐,不断吸纳创新型人才。

用好资源整合“指挥棒”。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犹如排兵布阵,一招一式皆是智慧的体现。我国不乏优秀的科研人才,如何将他们有效利用起来是关键。首先,要多培养将帅型科学家,发挥他们整合资源的优势,组建高效的科研团队,让资源利用最大化,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攻克科研难点。其次,要狠抓创新体制建设,优化组合,让科研、人才晋升、成果转化流程合理化、简洁化,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校企联合力度,深化产学研融合。再次,要营造良好环境,打通资源整合渠道,精简审批流程,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新型科技区、人才中心、科研所等科研人才聚集地。

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唯有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猜你喜欢
基础科技人才
人才云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