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满族、畲族、侗族、回族骨伤科用药特点▲

2020-10-21 02:54周红海陈龙豪田君明徐毅高
广西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骨伤科牛膝畲族

周红海 陈龙豪 田君明 杨 钦 徐毅高 钟 仲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179213756@qq.com)

满族、畲族、侗族、回族这4个少数民族分别聚居在我国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地区,他们具有完善的民族医药文化体系,在骨伤科用药方面经验丰富,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用药规律,保存了大量的骨伤科用药验方,但关于这4个民族的骨伤科用药规律尚未见对比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满族医药》《满族医药》《中国畲族医药》《畲族医药学》《中国侗族医药研究》《中国回医良方》《陈卫川中回医临证实录方》中记载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有关这4个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药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少数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满族医药》[1]《满族医药》[2]《中国畲族医药》[3]《畲族医药学》[4]《中国侗族医药研究》[5]《中国回医良方》[6]《陈卫川中回医临证实录方》[7]等书籍,以及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参考《中华本草》[8]和《中国药典》[9]规范药名,重点收集关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药。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各民族骨伤科药物处方的特点,将骨伤科疾病按照相似的病种进行合并后分为骨折、软组织挫伤类、风湿痹痛类、腰腿疼痛类、外伤出血类、其他类等6类,然后对药物处方进行研究。

1.2 验方入选标准 (1)验方来源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2)验方有效,来源明确,信息完整。

1.3 验方排除标准 (1)重复出现的方药;(2)信息不全或者效果不明的药方;(3)与骨伤疾病关系不密切的虫蛇咬伤、烫伤、疮疡等外科疾病的药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9软件录入数据(由两人录入并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医药组方用药的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4.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学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网络示意图表示。

2 结 果

2.1 满、畲、侗、回4个民族骨伤科药物处方特点 共收集骨伤科验方(含单方)523条,涉及药物1 009味,其中满族验方89条,涉及药物105味,回族验方140条,涉及药物287味,侗族验方138条,涉及药物244味,畲族验方156条,涉及药物373味。四种民族的内服方多用于风湿痹症、腰腿疼痛,外用方常用于骨折、软组织挫伤、外伤出血,且多以鲜品草药为主;4种民族的药引使用广泛,多以酒、糖、油为引;满族、侗族单方治疗骨伤科疾病较为普遍,畲族和回族的组方药味>6味的方剂较多,组方复杂。其中畲族组方药味>6味的方剂占42.95%,满族的单味药比例约为68.54%。见表1。

表1 满、畲、侗、回族骨伤科药物处方特点 [n(%)]

2.2 满、畲、侗、回族药方治疗的疾病类型 满、畲、侗、回4个民族药方主要用于治疗的骨伤科疾病,包括骨折、软组织挫伤、风湿痹痛、外伤出血、骨髓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等,可归为骨折、软组织挫伤类、外伤出血类、风湿痹痛类、腰腿疼痛类、其他类。见表2。

表2 满、畲、侗、回族药方治疗的疾病类型[n(%)]

2.3 满、畲、侗、回4个民族药方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用药频次 满族总用药频次134次、畲族724次、侗族407次、回族 985次;平均用药频次满族1.24次、畲族1.94次、侗族1.67次、回族3.43次;平均用药种类满族19味、畲族123味、侗族74味、回族81味,药方的用药频次超过平均用药频次。其中满族用药频次低,组方简单,单味药应用广泛;畲族和回族用药频次高,组方用药较为复杂。各民族高频(前20味)用药中重复出现的有:生姜、五加皮、透骨草、三七、红花、当归、牛膝、甘草、川芎、续断、威灵仙、茯苓、木瓜。见表3。

表3 满、畲、侗、回族骨伤科用药高频(前20味)药物

2.4 满、畲、侗、回族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前20味)药物的性味归经频数 满、畲、侗、回4个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高频(前20味)药物中,药性均以温药为主;畲、侗两族药味偏于辛、苦,满、回两族偏于甘、苦,其次是辛类;满、侗两族归经多见于肝、肾二经,其次是脾、胃;畲、回两族以肝、心二经用药为主,脾、肾二经为辅。见表4~表7。

表4 满、畲、侗、回4个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前20味)的药性(n)

表5 满、畲、侗、回4个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前20味)的药味(n)

表6 满、畲、侗、回4个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五脏归经(n)

表7 满、畲、侗、回4个民族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六腑归经(n)

2.5 满、畲、侗、回4个民族的骨伤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分别对满、畲、侗、回族的骨伤科验方进行关联性分析,支持度设置为12%,置信度为80%。满族核心药物有花椒、蒜、枸杞、人参、透骨草、五加皮;增加的组合有:花椒、蒜、葱、姜;枸杞、人参、覆盆子;透骨草、五加皮。畲族核心药物有红花、桃仁、牛膝、当归;增加的药物组合有:红花、牛膝、当归;泽兰、红花、当归;桃仁、红花;桃仁、红花、当归;甘草、红花、川芎、苏木等。侗族核心药物有大血藤、四块瓦、山蜡梅、威灵仙、鹿衔草、见血飞;增加的药物组合有:九节风、牛膝、九节茶、大血藤、四块瓦;四块瓦、透骨香、徐长卿、鹿衔草、细辛;海筋藤、巴树藤。回族核心药物有当归、黄芪、甘草、牛膝、威灵仙;增加的药物组合有:川芎、当归;红花、当归;木瓜、当归;杜仲、当归;牛膝、茯苓、赤芍、苍术;白芍、当归、甘草、桂枝。在关联规则运算中,支持度减小时中药数和关联组合随之增多,但是之间的关联性趋于复杂。见图1~图4。

图1 满族药对网络示意图

图2 畲族药对网络示意图

图3 侗族药对网络示意图

图4 回族药对网络示意图

3 讨 论

中医骨伤科学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师承不同、地域差异、生活环境、民族特色、医药文化理念、药用资源分布等因素,各民族骨伤科用药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核心用药有所差异。满、畲、侗、回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老民族,分别聚居在我国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地区,其民族骨伤用药特色有一定的地区代表性。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满、畲、侗、回4个民族骨伤科用药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研究民族特色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提供参考。

3.1 民族特色医药成因 从地理位置来看,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气候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1.1 满族医药及特色:东北地区冬季冰天雪地,寒冷漫长,夏季短而温暖,冻土面积广,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多,该地区人民以渔猎、游耕、农耕为主,饮食多辛辣以御寒,聚居该地区的满族人民凭借着地区资源优势,用药以就地取材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满族常用药物300余种,组方用药简单,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方均以单味药或小药方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满族在骨伤科用药中单味药比例约为68.54%,且均是鲜活类药材,用量较大。

3.1.2 畲族和侗族医药和特色:东南和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多雨,低山丘陵较多,地势崎岖,导致聚居这两个地区的畲族和侗族群众患风湿痹症和骨折跌打损伤等疾病多见。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也为该地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医药知识多为口传口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医药理论,例如“六神学说”“疳积理论”“痧症理论”等。这些理论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在其指导下,畲医组方用药奥妙复杂,药味偏多,本研究中,畲族的骨伤科验方中有42.95%超过6味药,遣方用药颇为讲究,且药引使用也较为广泛。在药物服用方法上,侗族和畲族均以内服药物为主,目的是利用药物消除病因,纠正人体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另外,侗族所处位置介于华中、华南和滇黔桂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故含有这3个区系的植物成分,多层次、多门类的生态环境类型,造就了侗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侗族人民利用当地的动、植、矿物资源创造了侗族医药,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武器。

3.1.3 回族医药和特色: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多见,气候干旱少雨、冷而干燥,所致疾病证型多为气血亏虚、寒凝经闭。回医在该地区最具代表性,它是集阿拉伯医疗技术与中国传统医疗技术为一体,具有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在治疗骨伤科用药方面与畲族较为相似,用药配伍严谨,药味较多,其医疗技术在这4个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

3.2 关于组方 民族用药的组方究竟以繁为好还是以简为优,历来无定论,有待考究。纵观前人用药,如张仲景讲究配伍精炼简单,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被称为“众方之祖”,医家徐大椿评述其“用方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而有的方子含十几味中药,药物堆砌,主治不明,药效相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组方配伍的简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满、畲、侗、回4个民族的药方主要用于治疗骨折、软组织挫伤、腰腿疼痛、风湿痹痛、外伤出血等疾病。4个民族的骨伤科疾病中,以风湿痹症多见,这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在治疗上多采取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补益肝肾。

3.3 药食同源及高频用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满族药品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药食同源是满族用药的常见方式。满族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前20味高频用药中,鸡蛋黄、蒜、花椒、生姜、黄瓜籽、鸡蛋清等是常用的食材,具有简单实用的特性。其中鸡蛋黄甘、平,蛋清甘、凉,蛋清清热解毒,蛋黄滋阴养血,《外治方》记载鸡蛋黄还具有消肿的功用,可治疗骨伤科疾患。蒜、花椒均属辛温之品,治疗寒湿痹症有特殊疗效。《本草纲目》记载:“椒,纯阳之物,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泄痢”。现代研究表明[10],用鲜生姜制成的注射液注射于痛点、反应点或关节位置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反应越重效果越好,尤其对风湿痛疗效更佳。《中华本草》中记载:黄瓜籽具有续筋接骨、祛风湿的功效,主骨折筋伤、风湿痹痛。此外,满族常用野菜、干果、菌菇等食物作为养生保健的佳品,其用药具有简单实用的特性。畲族、侗族、回族的骨伤科高频用药与传统用药相似,如红花、牛膝、川芎、五加皮、威灵仙等常用的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药物;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用药,如畲族的崖花海桐、侗族的巴树藤(巴岩藤)、山蜡梅(岩马桑)、蛇葡萄等,但目前关于这些药物的记载较少,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考究。本研究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生姜、五加皮、透骨草、三七、红花、当归、牛膝、甘草、川芎、茯苓、木瓜、生姜、续断、威灵仙等药在满、畲、侗、回族用药中均有所涉及,间接说明了不同地区在用药配伍上存在潜在的联系。

3.4 用药的共同点 满、畲、侗、回4个民族的骨伤科用药共同点是,用药均以辛苦温药为主,归肝肾经较多。辛味能行、能散,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因机体损伤后出现的灵气失和,气血受损,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滞血瘀的证候。苦味药行清泄、燥湿之功,可以达到祛风除湿的作用。温性药物可温经散寒、通络袪痹,亦可助气行血,利于瘀血消散。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二经用药是骨伤科最核心的组合,同时也契合“肝肾同源”理论,从而起到补肝肾、强筋骨之效。另外,满、回、畲族3族用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方除了辛、苦、温等核心性味外,还注重运用甘味的药。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恢复机体的各项机能,满、回两族聚居于北方,天气干燥、津液匮乏,擅用滋补类药物。畲医的“六神学说”认为,气、血、精是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六神”失衡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将会危及生命,故多用甘味药补益机体。因此,畲、回两族用药偏于心、脾经,注重补充心液、补益脾胃以恢复身体机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指辛甘药能发散,药性属于阳,具有促进活血行气的作用。

3.5 4民族的核心药物 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中最典型的一种方式,其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识别频繁出现的集,最后利用这些高频出现的属性集建立有关联性的规则[11]。在关联规则分析中我们通过调整支持度来分析药对之间的关联程度,目的是找出最佳的潜在的配伍组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药物中,满族核心药物组合有花椒、蒜、枸杞、人参、透骨草、五加皮;畲族有红花、牛膝、当归;侗族有大血藤、四块瓦、山蜡梅、威灵仙、见风消、见血飞;回族有当归、黄芪、甘草、牛膝、威灵仙等。满族核心用药具有药食同源、配伍简单的特性,与其余3个民族交叉较少。畲、回两族核心药物均有牛膝,牛膝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益肝肾,强筋骨,兼能祛风除湿,故用于肝肾亏虚之腰痛、腰膝酸软等症。侗、回两族核心药物均有威灵仙,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在《中国药典》中也有记载,威灵仙与牛膝同用可治疗风湿所致的肢体疼痛,可见威灵仙、牛膝组合可作为骨伤科用药的核心药物。

综上所述,满、畲、侗、回4个民族骨伤科用药的用药规律和特色与各地的自然优势、气候环境等密切相关,4个民族的用药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本民族特色,这可能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地域环境相关。

猜你喜欢
骨伤科牛膝畲族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牛膝化学成分及其对细胞增殖影响
畲族民歌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