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娜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整合了实体课堂教学、网络课程资源、师生交流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无法到校进行课堂教学,为了应对疫情,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停课不停学”的系列文件,指导各地稳妥有序开展在线教育。以直播、录播、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网络平台线上教学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初步总结了初期线上教学的共通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在线教育的制约因素
归纳起来,包括:大量师生同时直播、点播和下载资源导致网络带宽供应不足;部分家庭网络条件薄弱和学习终端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意识,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和学习的自律性不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线上教学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不足;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同时还指出,教育端与受教育端在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认知上存在三大一致。(见图2)
图2 教育端与受教育端的认知关系
如何解决线上教学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让历史学科线上教学更加有效?本文以岳麓版教材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课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教学为例,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讲述的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对于这部分内容,2019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有如下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就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如下: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结合上述要求,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习重点有:一是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二是了解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三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对当代世界的意义。教师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入手,在复习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深入分析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工作的指导依据,教师备课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教师的讲授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最关键的也是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例,我把该专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地图册》中与新时期相关的图片和问题为引领并结合所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这一专题下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观察、叙述、解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建立起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其二,高考试题是最好的史料,通过对近五年相关高考试题的分类、整理和小组辩论的任务驱动,使学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和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其三,选取恰当的史料,通过史料分析,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必要和艰难。
其四,设置“问题反馈”环节,通过学生反馈问题的再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推进教学。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一直跟着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节奏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先入为主”发挥作用的时间较长。学生首次获得的信息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应该紧扣“第一”做文章,抓住“第一”便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课无疑是最关键的“第一”。
“问题驱动”式导课,是抓住“第一”的法宝之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为例,板书问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请问,你们怎么看?问题抛出后,引导学生把握解题关键——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中来定位,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
二轮复习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断: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和影响世界。学生在整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很自然地就明确了该论断的正确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一设计,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生既抓住了“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又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宋代史学家郑樵曾经说过,“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强调“左图右书,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地图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必要、有效和简捷的辅助教学工具。对地图册全面且恰到好处地运用,必定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和劣,进而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收获,关系到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为例,我选取了《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图片——《世界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及排名》《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成就》《对外开放形势》《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图片见《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地图册》第90~93页)。以这四张图片为基础设计问题,导入授课内容:请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构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体系。
学生首先观察,从图片的表面信息入手,关注细节,结合所学知识,进而一步步挖掘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叙述,准确叙述历史图片,史论结合地表述观点,清晰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等;最后解读图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在解读过程中提高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运用调动知识的能力。
以图片和问题驱动为导课方式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掘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既能提高学生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需要注意,运用图片史料的关键在于“怎样运用图片史料实现教学目标”,不能为了用图片而将整节课分解得支离破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在《社会心理学》里指出:“外部压力是促进群体内部凝聚力的巨大动力”,面对竞争对手的压力,各个学生个体的意志和群体合作的凝聚力会大大增强。竞争机制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激励时获得更大的动力。因此,营造激励与竞争有效结合的课堂氛围,能够获得更好地激励学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开展经常性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或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研讨活动,再结合教师及时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和必要的物质奖励,会增强学生习历史的兴趣。
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为例,我设置了如下任务(此处设计需要注意,为了让课堂有效,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放在课下,作为作业布置下发):将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分别从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四个角度收集史料。史料收集完毕后,各组展示史料收集成果并评选出史料收集得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小组,落实竞争激励机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史料的搜集范围是近五年全国卷的高考试题,这样要求既使学生明确了方向,又减小了学生搜集史料的难度,还能让学生在搜集史料和评选的过程中深入地研究高考试题。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在各种任务中,辩论通过竞争机制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搜集相关高考试题培养了学生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的能力;运用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设置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的同时,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也会让课堂教学效率翻倍。
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为例,我在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必要和艰难”中,从“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史料并且设置问题情境。
材料一:1981年可口可乐北京工厂建成之后,很快有了不同的意见。一位老同志先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要求中粮总公司对此做出解释。——李杨《洞孔中的历史》
材料二: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3年又有卫生部门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李守仲《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的一段曲折——中央领导对内参〈“可口”未必可乐〉一文的批示》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分析,随着可口可乐在北京建厂,从外销逐步转向内销,国内出现了怎样的声音?当时政府的决策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可口可乐被停止内销后,刘昌玺以“人民来信”的形式写了一封信,和朱晋昌共同签名并通过陈慕华转交中央领导。信的主要内容是:北京生产的可口可乐有96%是国产原材料,可口可乐公司供应的浓缩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内销的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花国家一分钱的外汇,通过旅游饭店,还为国家赚回大量外汇。将剩余部分投放市场,一方面丰富市场供应,同时工厂可获得可观利润。在中央关注下,可口可乐终于重新获得内销权利。——经济观察报编著《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可口可乐在中国生产和内销有何好处。为什么此信会以“人民来信”的名义出现?
通过“一瓶小可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实现了感情共鸣和思维共振。
“小可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一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感情共鸣和思维共振。通过这一设计,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加深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线上教学,师生共同面临着互动与情感交流不足的问题,笔者已经从史料选取上论述了设置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在此,还有一个可以解决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足问题的措施——设置“答疑板块”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学生就当天学习的全部内容在“答疑板块”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对其进行解答。
教师解答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学生的作业上直接答疑;二是把全班共性的问题放在“情景问题式课堂”上答疑,形成“质疑—提问—合作—探究”的“情境问题式”答疑模式。这样的设置,学生既能从课堂上获取知识,又能在课堂上解决疑问;既能解决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差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疫情之下,教育战线用“屏幕照亮前程,用技术跨越障碍”的适时行动与有效部署,为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积累了有益经验。未来,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发展趋势,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历史学科线上教学只有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史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营造浓郁的群体学习氛围、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