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鸣
一到夏季,我们容易感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这其实是湿气在作怪。夏季祛湿是重要的养生内容。
人体为何在夏季容易出现湿气?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夏季闷热潮湿,人或久居卑湿之地,或常出汗沾衣,容易感受湿邪,变生疾病。另外,夏季如果饮食稍微不注意,生冷饮食易损伤脾脏功能。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向外输送营养物质,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这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自我辨识湿气的表现。
舌苔厚腻。正常舌苔应该是薄白的,当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有一层油腻状黏液的苔质时,为腻苔。而苔质较厚,望不见底,为厚苔。这都是湿气的表现。
全身乏力。湿阻的乏力带有“困重”的特点,好像被湿毛巾裹住一样沉重的无力感觉,中医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说。
纳呆便溏。湿邪还有“浊”的特点,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腻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比如小便混浊不清,妇女白带增多,湿疹等。纳呆则指胸口闷,胃口不好,稍微吃一点就觉得饱胀。
口苦口腻。有的人到了夏季就感到口腻还带点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无味。
身体酸重。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尤在夏季或阴雨天出现。
一般而言,相对于以食疗或药疗祛湿,按摩穴位祛湿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不需要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可以缩短起效时间,且可以在家自行按摩,操作简单、方便,更适合老年人。
临床上,有四个常用的排湿穴位,分别是阴陵泉穴、丰隆穴、大横穴以及足三里穴,只要认准这四个“排湿口”,经常按摩就可以做到轻松祛湿。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有排渗脾湿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湿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点按为主,每次按摩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10~15分钟。
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主治脾经及胃经的疾病,有沉降胃浊、化痰湿的功效,是“祛湿化痰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持续5~10分钟为宜。
大横穴在腹中部,左右距脐中4寸。有运转脾经水湿之功效,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
按摩方法:用两拇指同时点按左右两侧的大横穴,持续3~5分钟。或用手掌以顺时针的方向摸腹20~30圈,同样有助通便祛湿。
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是“强身健体大穴”。
按摩方法: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