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探究

2020-10-20 17:42吴炜
写真地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公共治理模式创新

吴炜

摘要: 工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市场化治理、政府治理两种主流的治理模式进入到了困境,需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探寻区域环境治理的新方法,以提高环境保护、环境治疗成效。基于此,笔者以“公众参与”为探究要点,对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进行了详尽论述。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公共治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6-0022-0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目前考虑的重点问题,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多套指导意见以及政策,旨在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深各行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目前存在的工业生产遗留“环境污染”问题,如雾霾、酸雨、水土流失等,这些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个行业结构不断调整,需进一步提高区域环境治理成效,开创出新的环境治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当下区域环境治理的背景

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思潮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生了一系列深刻且快速的变化,从政治以及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还对国家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亟需对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进行重塑,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着力点[1]。

目前,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类型进行了界定:一类是工业造成的污染;一类是农业造成的污染;一类是生活造成的污染。近几年,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逐步深化,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面积的区域污染在环境污染中的占比却在不断上升。如,工业排放导致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农业生产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畜禽粪便污染等。如今区域环境治理面对着污染空间不断变化、排放地点不断变化、发生相对模糊的污染源,这就让污染监控、污染管理等相关工作开展越发困难[2]。2015-2018年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三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显示,农业污染严重性在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采用覆盖面更广、监控更加全面的区域环境治理方式。而现代民众思维观念的变化以及现代管理模式的变化,就为区域环境治理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从客观的角度看,区域环境治理所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公众”同时又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需将“公众”纳入区域环境治理的范畴,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拓展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度以及广度。

2公众治理创新

公众参与区域环境治理是在传统区域环境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从欧洲国家应用公众参与区域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果来看,为了实现传统区域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型,公众参与区域环境治理在构建中出现了一定的漏洞,如“自愿协议”处理新的污染问题,交易配额就成为了公众参与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存在的漏洞。我国在对传统区域环境治理模式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就务必要考虑到制度转变的“锁入”效应,循序渐进的完善公众准入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政府在公众参与区域环境治理模式中的监管职能、引导职能。

2.1创新内容

“联合公众”的环境治理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目标、方法”的转变,通过联合公众,区域环境治理的最终“服务结果”,其重要性会大于“行政化”的“绩效标准”,原本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就此被消除。同时,联合公众的环境治理模式,更能够考虑到公众和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各项公共措施落实的主体机构,而是一个“引导者”[3]。

在方法方面,“联合公众”强调与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商品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公共服务改革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在环境治理模式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环境治理内部的市场化,通过政府的引导以及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结合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环境治理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当下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低下的局面;二是可通过委托等方式,将区域环境治理工作完全委托给非政府机构,政府则保留监管、服务等职责,从而提高区域环境治理的弹性[4-5]

2.2机制分析

首先,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是各个主体相互协同的基础,该因素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达成互利互惠的根本目的,并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公众本身就是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污染的制造者,通过信任以及一系列的协同措施,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同时让农民以“自愿”的形式加入环境治理过程中;其次,规范是保证区域环境治理有效性的基础,是保证行为规范的基础,在规范的约束下,区域环境治理各个主体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最后,网络的形成是“公众协同作用”实现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资本发展的基础,公众在整个区域环境治理网络中,类似于一个个网络节点,我国每年都针对区域环境治理办法诸多规范、标准、政策,一个完善的网络就能够保证政策、规范落实的有效性,同时一个完善的网络有利于合理规范各个主体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的行为以及职责,从而进一步增强协同作用,提高区域环境治理实效性[6-7]。

3产业集聚创新

21世纪初,我国就开始效仿发达国家,积极推动以产业集聚项目为引导的工业园区建设、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产业集聚理念最初源于哈佛大学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其中涵盖诸多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其中以美国硅谷经济发展最为卓著。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工业集中、技术集中发展最为典型,但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治理实际工作和相关研究就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产业集聚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通过集中化生产来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产业网络群。区域环境治理是一项集合技术、管理、财政支持的多元化工作,想要提高区域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就可借鉴“产业集群”原理,以政府、科研、治理构建起“三螺旋模式”,形成区域性卓著环境治理创新网络[8]。

4分布治理创新

公众参与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基本形成了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分布式的治理模式由此衍生,成为了国

内外学者高度推崇的区域环境治理方法。以分布式治理方式为主导,引导多个主体的合作,可有效缩短环境治理效果反馈时间,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体会到环境治理带来的收益,从而积极诱发多个主体治理环境的行为。在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当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公正”所引发的,所以环境的改造,必须要注重人类社会的自我改造。针对当下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式,需要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各个产业均走上环境保护的道路,从而构建起环境更友好社会,这才是提高区域环境治理水准的“良药”。

分布治理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政府本身的“去中心化”,通过约束、监管、倡导,来让各方主体主动加入区域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正如国内目前所主张的“由政府主导”的新兴利益平衡机制,构建起一个公正且权威的环境治理市场,以收益来补足环境治理的投入,以多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生态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结束语:综上所述,区域环境治理引入公众参与的方式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现象,但是在当下的背景下,利用传统的方式来实现对区域环境的治理,仍旧是主要措施,甚至为规避制度上的漏洞,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影响的制度规定。但同时,我国需要认识到“引入公众参与”模式的急迫性,不断创新治理方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准。

参考文献

[1]陈永泰, 黄菲, 陈媛. 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政企合谋及其防范研究[J]. 生態经济, 2017(7).

[2]程跃. 科技创新系统多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动态演化模式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8.

猜你喜欢
公共治理模式创新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微博问政探析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试论现代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公共治理背景下社会问责完善与创新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