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合作模式下,通过开展趣味性合作探究模式、主题式合作教学模式以及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既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又满足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的需要,是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合作模式;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合作教学模式作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发展具有良好作用。尤其是高中地理以小组为目标,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从而体现高中地理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思想,从而满足高中地理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并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与时俱进地改善教学环境,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及时稳定地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文研究合作模式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主要围绕着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并能够在課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与时俱进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趣味性合作探究模式
通过趣味性合作探究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够全面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合作探究模式的效果。如宇宙中的地球一文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播放太空视角下地球的影像资料,以及地球在白天和黑夜等不同状态下的自然现象,可以看到地球在星空中是移动的。并介绍天体的定义,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等探测太空,了解更多的天体知识。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伴随着视频资料的讲解,了解星云、行星、卫星等具体内容。总结得出宇宙中的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天体是相互吸引且呈现一定运动规律的。其次,向学生展示地球和月球组成的运动系统,成为地月系,而月球则是唯一的天然卫星星体,同时距离地球的位置最近。学生在探究宇宙星体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完成银河系、9大行星等地理课程内容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所以,趣味性的合作探究模式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学生更容易掌握地理知识内容。
二、主题式合作教学模式
通过主题式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合作模式,学生在小组内探究统一主题内容,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明确了小组内成员探究的主题内容,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更强,目的性效果更好。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的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教材,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并给出相应问题的答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不同的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以此来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发展,奠定了主题式合作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的重要基础。所以,主题式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了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愈发的密切,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强化了高中地理主题式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效率。
三、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
通过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积极主动地探究互动式合作教学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明确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思路。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动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的生活阅历等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包括水的形态、水的作用、水的占比以及水的分布等一系列内容。并找到相互联系的水系统,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意义等一系列内容。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之间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内容,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地理的互动式教学效果。所以,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是立足于互动交流的视角下,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全面推进互动式合作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究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思维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合作教学模式下如何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将提高高中地理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目标,开展趣味性、主题式以及互动式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可靠性,满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势,与时俱进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房慧珍.学生前认知对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康双双.探究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思考分析[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