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在进行着相应地调整与改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进步,已然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只有实现了高效教学,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和生命成长的主旋律,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求知、体验与探索的空间。本文就对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导入;合作学习;分层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舞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要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只一味注重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在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其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调整优化,以进一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创建与生成。
一、注重兴趣激发,实现有效导入
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一个有效的导入环节不仅可以迅速激活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为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创建,教师需以兴趣教学为导向,在結合学生特点与新课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使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中。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利用课件呈现了“超市调查情景图”,并对学生说道:“昨天老师去超市购物,看见有两个小朋友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一项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下,他们是这样记录的——”随后,我出示了两张记录单,其中一张是用分数记录价格的,另一张是用小数记录价格的。基于此,我提问道:“你更喜欢哪种记录价格的方式?为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引入了新课:“这两种记录方式各有所长,不过小男孩这样记录(用小数记录)更加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来研究。”如此导入,既激活了数学教学活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合作学习,落实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对此,为从根本上扭转小学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积极借助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以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及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是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最后,学生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之后,我向学生问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说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如果能拼成一个平角就可以证明,有的学生说可以分别量一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内角和相加是不是180°……于是,我让各小组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如此,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三、关注主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受多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爱好取向都不尽相同,仅凭传统的“无差别”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承认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继而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分层,以充分落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基于学生的主体差异制定了分层教学目标。针对基础层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推测等;针对中等层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够自主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优等生,我要求他们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等。这样,通过设计分层教学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创建与生成,教师就须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时时反思教学计划与行为,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以望从根本上扭转数学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金绣霞.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素[J].华夏教师,2017(16):48.
[2]李小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