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之艺术分析

2020-10-20 14:02彭良伟吴允峰
广告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馆中华文明

彭良伟 吴允峰

摘要: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在本次世博会中国展馆从建筑本身、空间功能、展示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深层次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会展的融合。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华文明

引言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个城市如何变得美好和谐,这是我们当代人该思考的。所以设计理念也尤其重要和关键。这次世博会时间于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人数也非常的众多,有将近7000多万人次参观本届世博会,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1世纪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非要重要时期,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城市里生活,不仅有便利的交通,快速的网络,还有各式各样的精彩生活。因此,对于未来的城市生活和展望也成了很多人的思考难题。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的更好,还要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低碳环保等。这也与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相呼应。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候,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围绕这个主题在思考,并在世博会期间互相交流和探讨,如何去建设和发展一个美丽的城市,从而让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传播新的城市生活理念,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表达,没有好的城市思想是很难发展下去的。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国度,历史也十分的悠久,各个朝代上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但不一样的生活环境都发展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意义,这也就是中国最具有魅力的一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古老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起到作用,只有敢于创新,将古代文化内涵和现在设计思想结合在一起,才能将中华文化继续传播下去。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将不同的文化发明创新在一起是世界博览会一贯的思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努力继承“创新”、“科技”的新概念,继承一种新时代思想,弘扬国内外。

这届世博会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国家馆,作为主办方,本国的国家馆是全世界参观游客的目光聚集点。这次国家馆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他的设计理念用“中国器”来诠释大国的气度。

中国馆背景分析

中国馆主要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这两个部分,其中国家馆的主体造型十分的宏伟有力,如同一个大鼎,这也是符合“中国器”的设计理念。从外观来看,鼎型的造型,中华传统的斗拱式建筑形式相其融合与创新。真的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之美,体现出中华之大美。而地区馆平台基座让人们在一起观赏,也寓意着社泽神州,富庶四方的美好意愿。这次的国家馆总设计师何镜堂曾经说过,世博会中国馆是他引以为豪的一件作品。这位爱笑的设计师当时去参加国家馆设计时,只是为了想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并没有去竞标。当作品从几百个设计作品脱颖而出时,一切都是值得的。从此他也被称为“中国馆之父”,这个耄耋老人用自己的设计灵感给中国带来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建筑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中国馆呈现的情怀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情感。

中国馆色彩分析

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色调,体现出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吉利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吉祥的气氛,给各国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家馆类似一个大鼎一样从中间升起来,雄伟壮阔,很是有魅力。再配合中国比较追捧喜爱,展现高贵的红色元素为主线,在国家馆的外观设计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并以四种不同的文化思想为构思主题,表达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精神状态。其中大红色外观显示、斗拱独有设计造型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这次世博会全世界人民的一件礼物,这样的建筑风格是中国独有的,也是世界独有的,让国人感到骄傲。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后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还有屋顶景观设计,以“新九州清晏”为主题,九州清晏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这次的展馆设计中,将这种色彩运用起来,簇拥在国家馆的周围,这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非常值得观光游赏。

中国馆展品分析

国家馆中最让国人骄傲的一件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圖》,这幅作品原本是古代画家张择端所作,体现当时的繁华景象,在世博会上,中国馆将古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相融合,将原作放大了整整100倍,设计出卷长约128米,高约6.3米,面积达到832平方米。而且分为白天和黑夜的形式,白天人多,晚上人少,十分的贴近生活。完美地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古代文化魅力和古代的艺术手法,这样恢弘的作品世间少有,十分地独特,而其设计背景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陈韵。创造出一副“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不仅让外国友人更加的了解中国历史,更让他们明白中国是一座有温度,有感情,有人文的伟大国度。这样的作品,无论怎么说,都让全世界人惊叹。有人说过,一辈子看不到它,将会遗憾,更是对历史的错过。用高科技手法,数字运算来创作出这幅伟大的作品,化古景为今用,化虚幻为现实。这是对其最大的表达手法。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对于这座国家馆的理解和认知,让我们明白一门建筑艺术,展示艺术的重要性。如何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突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内涵,这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做题。艺术不分国界,只有将自己国家最好的文化展示给世人,才能使后人记住和学习。做好一门展示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有广阔的见解,还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只要在其中努力学习,才能将建筑这一门学问艺术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运海.世博会主题变迁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期

[2]  高峰.中国参加的历次世界博览会[J],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5期

[3]  全会霞.论隐喻象似性在世博会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6期

作者简介:彭良伟,安徽六安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吴允峰,安徽六安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馆中华文明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浅析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中国文明基体论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日见闻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红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