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三译本的对比赏析

2020-10-20 02:24蔡可嘉
广告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荷塘月色词汇

蔡可嘉

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代表佳作之一,文章篇幅虽短小,但内容却丰富无比,作者将夏夜里的月光、荷花和池塘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给人以浓浓的诗意之感。如此诗情画意的文章如何用英语准确传达,得仔细斟酌品味使用的一词一句,尽可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再现原文美感风格。基于此,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选取《荷塘月色》三译本从词汇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使读者明白在翻译过程中用词的重要性。

关键词:《荷塘月色》;功能对等理论;词汇

引言

朱自清借描绘夏夜荷塘景色之便,抒发了自己对当下境况的担忧和内心矛盾的心情,透露出内心追寻安静向往自由。该作品的相关研究数不胜数,但是,使用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译本比较分析的较少。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借景抒情的散文不仅要将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跃然于纸上,更要展现出作者的情。在对《荷塘月色》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中,笔者发现多处未能准确传递原文信息,译文语义以及风格与原文不一致,产生偏差。本文借功能对等理论来研究三译本,以期找出译本中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在其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对翻译的评价不仅要基于词汇、语法或修辞的对应,还要基于接受者对目标文本的准确理解和欣赏。[1]该理论的目标是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原作。但是,考虑到实际因素,各语言之间的因素不可能完全对应。[1]他提出翻译最重要的应当是翻译原文的意义,而不是文本,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最关键的因素其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也应该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展开。[2]因此,读者的反应在功能对等理论中也是衡量翻译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

笔者将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三译本在词汇层面的优缺点,研究探讨各译本的利弊。本文所选三译本分别是朱纯深的译本(下文简称译文1),杨宪益的译本(下文简称译文2)以及李明的译本(下文简称译文3)。

二、功能对等理论下的三译本词汇分析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的质量好坏影响着一篇文章的成败,要想借助标题让读者产生好奇心理,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要一个新颖、简练的标题,在修辞上动点脑筋更能加分。此外,还应该研究读者的内心世界,迎合读者的口味。

例1:《荷塘月色》[3]

译文1: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4]

译文2: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5]

译文3: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6]

对于标题的翻译,初看三译本的选词大同小异,皆具有音律美,但在选词以及词序上有所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其突出重点强调对象的不同。从强调对象角度上看,译文1与译文3强调的是moonlight,有种荷塘上洒满的月光之感;译文2突出的是lotus pool,呈现出来的景象是月光笼罩之下的荷塘。本文主要表现的是月光下的荷塘美景,从功能对等角度来看强调对象,译文2较译文1、3更佳。但是从选词角度上来看,译文2中的the lotus pool 比起the lotus pond来说,稍有不足,pool指的是自然形成的池塘;pond指的是人工修筑的池塘。根据本文创作背景可知,这里是指清华园里的荷塘,应当是人工修筑而成,所以译为pond更佳。

例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3]

译文1: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4]

译文2: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5]

译文3:These days have found me quite in turmoil. [6]

开篇作者写出自己心中颇不宁静,后文描绘的景象却又呈现出一片宁静,以景的宁静来衬出内心的不宁静。原文主语是我,译文1以第一人称为主语,贴近原文;译文2则以第三人称the last few days作主语,译文3用these days做主语,受英文的物称倾向影响,不符合功能对等原则。其次,对于颇不宁静的翻译,三个译本的译文选词差距较大,译文1将其译为upset,译文2中译为restless,译文3为turmoil。笔者认为作者此时的状态应该是内心不宁静但是外表却看不出来。upset表达内心不宁静而外表依然镇定自若的状态;turmoil表达的是精神上的焦虑与不安;而 restless简单表达的是外显的情绪,坐立不安,焦躁不安,是一眼就能为人所发现的,精神不能放松,焦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的年头,作者深感世态的炎凉,upset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也更合乎功能对等原则。

例3: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3]

译文1: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4]

译文2: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5]

译文3: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had died away from the alleys beyond our wall.[6]

译文1直接省略了墙外马路上,功能对等理论首先要求意义对等,其次才是形式,此处难达其要求。译文2和3合乎功能对等原则。孩子们的欢笑,译文1和3译为the laughter of children符合功能对等理论首要要求,而译文2的childish laughter(孩子般的笑声)则完全违背了原文的意思,该词是用于描写大人的笑声像小孩一般,原文则是写的小孩子的笑声,不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的要求。

三、结论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发现散文的翻译应注重选词是否与原文语境搭配得当。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所以很难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一一对应。因此,功能对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行的原则。当语义和文化特征不能同时被考虑时,語义应该首先被保留。[1]由于散文意境深远,其翻译非常考究,译者需结合原文的时代背景,仔细斟酌用词。从本文来看,《荷塘月色》的翻译应该首先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容,以便译文读者能够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有的形式和风格。三译本各有千秋,有许多值得广大译者欣赏和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E.J.Brill,1964:159.

[2] 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27.

[3]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 M]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4] 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杨宪益,戴乃迭(译).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6] 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荷塘月色词汇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小达人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