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新
摘 要:体育运动有助于减缓心理压力和改善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所以,体育教学被赋予了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的功能。本文针对高中生的身心成长状态与心理变化规律,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使其通过学习不同运动项目的技巧和常识,在参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对个人与团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够应对学习和竞争压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
心理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高中生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判断力,但尚未拥有足够的社会生活经验,因而在压力下极易情绪失控和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体育课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转移学习压力、调节情绪和增进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基于对每一名学生心理状态、体育运动爱好和个性的了解,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都能够通过体育课得到提高。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
体育运动能够强化身体机能、改善健康状况,而且竞技体育还能使人感受到团队协作和成功挑战极限带来的归属感、成就感。所以,参与体育运动能够从多个方面强化人的精神属性,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从而使人具有充足的体能、乐观的情绪和更加强大的心理[1]。心理健康的人对任何社会活动都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胜负和成败,可以快速融入团队并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所以,无论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还是进入职场从事新的工作,都能够快速获得认可和成功。因此,在体育教学的新课标中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旨在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感悟人际关系、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实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并适应社会环境。
二、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调节学生的情绪
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成长环境单一,所以高中生虽然接近成年,但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有待强化。而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高中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仅影响学习的专注度和效率,而且容易出现行为过激或性格偏执的倾向。体现为突然失去学习动力、易怒或与他人的关系恶化。而体育运动大多起源于游戏性质的活动,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所以,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上参与技巧训练或比赛时,可以专注于特定项目的竞技规则、技术动作要求,暂时忘却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2]。并且在调动身体机能和思维活力完成学习的同时,感受到身心两方面的轻松和畅快。因此,体育课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对其摆脱异常的心理状态有极大帮助。
(二)拓展学生的社交范围
社交活动是学生保持愉悦心情和丰富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而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专注于课堂学习,和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内容也基本和各学科的学习相关,无益于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交技巧,也难以通过人际交往理解社会行为准则。但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围绕运动项目探讨更加宽泛的话题,而且在理解和把握比赛规则、运用战术和练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的交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体验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所以,体育课能够让高中生拓展社交范围和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基于团队合作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掌握平衡个人诉求和尊重他人利益的技巧,在心理和行为上更加理性和成熟。
(三)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课的训练和学习过程中,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则和对个人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的要求各异。所以,学生需要在每一堂课应对不一样的挑战,而且学生之间自然地存在竞争意识,因而体育课教学具有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首先,在依据项目规则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准确理解和遵守规则,又必须掌握对灵活性、力量或速度有特别要求的运动技巧。所以,学生的意志、判断力和自制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强化[3]。例如,在体操课上,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示范完成特定动作,要想掌握要领和提高动作质量,必须克服肢体动作不协调或柔韧性不足带来的困难,所以训练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耐心。其次,在具有竞技和对抗性质的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好胜心的驱使会切实地体会到紧迫感,可以提高学生在压力下做出正确抉择和判断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
(一)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室内外运动场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相对开放的空间是体育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之一,但要想让学生在心理和情绪上得到放松,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首先,在硬件设施和环境方面,教師应根据学校的条件,通过增加音响设备、绿化等手段,让课堂氛围更加舒适和宜人。使得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也能通过感官体验转移注意力和放松身心,从而更加自然地投入训练和学习中;其次,教师本人应通过言谈举止让体育教学过程更为轻松,在为学生示范技术动作和指导其练习时,淡化对动作规范性和运动成绩的要求,更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给予激励[4]。让学生不必因动作不标准或无法达标而焦虑和畏惧,不仅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学会如何应对挑战。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地学习
由于身体条件和运动特长因人而异,所以,高中体育教学中时常出现部分学生对某些项目的学习失去信心的情况,例如体能与耐力不足的学生不适合中长跑等项目,而肢体动作协调性差的学生极其畏惧体育舞蹈课。如果按照相同的标准要求学生,不仅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师应了解所有学生的运动喜好和特长,在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让不同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保护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使其学会用不一样的心态面对胜负与成败[5]。实践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地参与训练和学习。例如游泳和中长跑都能够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都适合作为终身锻炼项目,所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项即可。
(三)丰富训练方法
体育运动天然具有娱乐性质,但现代竞技体育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都实现了职业化,使得体育教学过于注重技术性和规范性。如果完全按照规则和相关标准进行球类、田径等项目的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难度过高,而且不利于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和人格的正面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探索更加灵活和丰富的训练方法,为学生设定既有一定难度又必然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且确保学习和训练过程的趣味性。例如,在传授篮球的技术动作时,不必为了让所有学生的动作都比较标准而进行反复训练,而是可以以简单的分组对抗形式,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分组,使其在实战演练过程中观察他人处理球的方式,在技巧运用方面逐步领会要点,从而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地投入运动,不仅保障了运动量和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时间,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在运动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运动中竞争、协作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与社会生活对个人的要求非常相似,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胜负结果,养成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付出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6]。首先,在传授运动技能和相关理论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对运动精神的传播,通过和学生探讨运动明星和冠军团队的事迹,理解体育运动真正的价值所在;其次,在组织学生以训练赛的形式完成教学或进行运动成绩测试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胜负和排名,正视个人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的差异。并且把体育运动视为增强体质、丰富课余活动内容的实用技能,而非展示个人才华和评定能力极限的唯一标准。从而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优势与弱项,用平常心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竞争压力。
结语
体育运动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生活节奏,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而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成败得失,通过优化训练方法和教学环境,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使其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各学科的学习中,在身心与智力方面都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士杰.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赢未来,2018,000(012):46.
[2]张强.谈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教师版),2018,000(012):32.
[3]令狐川.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未来英才,2016,000(024):312.
[4]韩锦.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J].考试周刊,2016(76):127.
[5]程戈鹏.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7):127-128.
[6]周建忠.刍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663(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