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沸沸
摘 要: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当中具有重要的领先地位,并且其文化价值也受到了诸多中国古典音乐研究者的重视,为了能够将国学古琴音乐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本文将针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价值体系进行综合的研究与探讨。因为在古琴音乐当中融合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它是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的,而其与哲学思想与审美思想的完美融合,是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本文篇幅有限,并不能够将其展现完全,但仍然希望能够由研究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價值体系开始,来挖掘出一些对古琴音乐认知方面的新角度。
关键词:中国古琴;文化价值;体系研究;探讨内容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6-000-02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属于文人墨客的音乐文化,其中融合了儒家、道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强调中正平和与温柔敦厚,具有典型的雅致文人气韵。古琴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陷于忙碌的工作而无法静心体会古琴音乐的魅力,虽然关于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已经引起了多方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其传承问题仍然堪忧。所以为了能够通过古琴将中华古文化真正的传承下去,就需要对其文化价值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一、与国学之间的关系
(一)“和”与“礼”
倘若要用八个字来尽可能地完整概括国学文化,那必然离不开这八个字,“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显然,“琴”被摆在了首要位置,而琴本身离不开礼乐文化,在儒家学说当中礼乐的精神内核则是“仁”。在《礼记》当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句话,“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音乐可以给人带来内心的平和,而讲究礼仪则能够维护这天地间的秩序,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和为贵的礼仪之邦,由此可见,音乐本身在国学当中的崇高地位。
古书文论当中的《溪山琴况》也讲述了“和”的概念,认为琴是性情之物,而在古琴所弹奏的音乐韵律当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和”,音乐能够教化人的心灵,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自我修养,对于中国人来说,对古琴音乐一直存在着割舍不下的情绪,有着强烈的人文归属感,所以,也可以说,古琴音乐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价值核心与理想人格的一部分。
(二)与道家《易经》之间的联系
古琴音乐与《易经》哲学之间也有着重要关系,《易经》哲学一直以辩证与变易思维为主要特征,《易经》包含三个要义,分别是“变易”“简易”以及“不易”。首先,在古琴音乐当中,所体现的“变易”特征主要在于同一乐谱当中的不同打谱与流派;其次,在古琴音乐当中,所体现的“简易”特征主要在于,古琴音乐自身虽然经常应用简单的五声来进行演奏,但是在演奏手法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单单揉弦就包含26种以上的方法,而五声也会根据不同地域方言声腔上的发声与音乐风格产生更为丰富的变化;最后,在古琴音乐当中所体现出的“不易”,则是因为其源远流长保存不易的文化特征,持续几千年连绵不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1]
(三)诗词歌赋当中的意蕴
然后,在《诗经》当中,针对古琴音乐也有所体现,《诗经》作为中华诗学之源头,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背景下,其所体现的标题性思维表达方式也成了古琴曲的惯用形式。首先,以“赋”为典型特征的叙事排比古琴曲,诸如《广陵散》以及《阳关三叠》一类,既与诗歌之间关系密切,又自成曲调,单看曲名就基本能够分辨出发生地和具体事件。其次,以“比”为典型特征的,则更为擅长运用比喻与隐喻的方式来进行命题,例如《梅花三弄》与《阳春白雪》都是典型代表作。最后,以“兴”为典型特征则更加讲究托物起兴与抒情写意,属于古琴音乐当中的高阶境界,耳熟能详的《潇湘水云》以及《平沙落雁》等都广受喜爱。从上述内容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古琴音乐本身的琴曲意境是与诗歌当中的文学意境心意相通且异曲同工的。[2]
二、古琴音乐中的心性哲学
(一)“音心合一”
从古至今,古琴家的流派风格特征大体上都没有脱离以中华古代哲学为基础的框架,讲究“主客合一”“天人合一”以及“音心合一”。古琴音乐始终讲究“心”与“音”之间的内在对立统一,在音从意转的状态下逐渐将情感融入其中。对于古琴音乐来说,琴曲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为操琴者的情绪与意念会传达到琴音之中,这与西方的演奏作曲体系是大相径庭的。在古琴音乐当中,“凡音之起,人心生也”,抚琴者能够直接通过自己弹奏的乐章表达心境,而听闻者与抚琴者之间的心意相通才是令人最为值得回味的,在两心相印的前提下完成一次透彻深刻的意义传达,这种关系并不在于曲式的变化,而是重点在于知音的寻觅。[3]
(二)千回百转
古琴的每一个音都要考量不同的奏法,就只是单单一个音就能够延伸出多种指法,例如托、抹、踢、打、摘、叠涓以及打圆等,这些主要用于右手指法,而左手指法又可分为按音与滑音,按音中可以分为跪、带起、推出、掐起以及同声等,而滑音还可分为吟、撞、唤以及分开等,这些繁复的指法变化配合多种音律能够产生十分丰富的韵律。古琴音乐的风韵由操琴者的心性而变,就如同中华汉字的文风由作者的思绪而转移一般,完整表达了儒家的心性哲学。
三、古琴音乐韵味品鉴
古琴音乐的韵与汉字当中的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魏之际机已经被用于表述古琴音响。而在中华文化当中,“味”一直被看作是物的固有性质。而蕴含在古琴音乐当中的韵味通过眼观是难以得出的,而是要依靠直觉经验来进行把握的,与西方在物理音响学和实证的方式存在不同,对于古琴音乐韵味的品鉴始终都需要从感知出发,在品味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古琴音乐的生命力。是不能够单纯只是从看乐谱和听声调来进行纯粹的辨析的,所以要想真正地理解古琴音乐的韵味,还是应当从其文化价值与话语体系出发来进行的,要以独立的文化意义与音乐话语权来展开表达。[4]
四、当代风貌
(一)国学
首先,对于古琴音乐与国学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古琴的文化价值,注重其自身存在的神圣性、超越性,而不是将其限制在器物的层面,而是始终发扬礼乐文明的核心,要让现代人重新拾起古琴音樂的精神灵魂,避免其成为世俗的附庸。古琴音乐一直都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明的精神象征而存在,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将其与国学根基进行相互联系。[5]
(二)哲学
其次,关于古琴音乐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了解争论产生的关键要素。也就是说,无论是东方哲学也好,还是谈到其受到的西方哲学影响,我们都需要始终坚持国学文化的整体性,并坚持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东西对焦的过程中,了解古典音乐的不同与相似之处,并且针对目前我国的古琴研究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
(三)音韵学
最后,关于琴学与音韵学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认识到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同源性。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当中,音乐和语言之间始终都是相互依存的。汉语地区的方言对于当地衍生发展出的古琴音乐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汉字本身是单音节,每个字都包含“头”“腹”“尾”,在南方有七声特征,而在北方则有着四声特征,这些都是由于汉语音位学的发展而产生的特征,而古琴演奏当中的“琴韵”手法就一直以此为基础。
在中华传统音韵学当中,主要还可将其细分为中古音学、上古音学以及等韵学。而在古琴打谱的过程中就需要与文字、音韵以及古文当中包含的训诂相结合,上下之间形成传承的闭环,所以古琴音乐是不能运用西方的音乐分析方法来进行概括的,而是要以地域流派风格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将古琴音乐的多样风格进行完整的展现,确保不会因为西方的概念与文化差异而让人对中华古典音乐产生误解,以繁复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古琴音乐的具体内容。[6]
五、结束语
音乐是中华历史悠久文明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与价值体系的重要代表,为了能够深入发展中国古琴音乐,我们并不能将其看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但也不能够一味地追求与西方之间的趋同,而是要在音乐生活与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的纳入其他文化音乐和学习其他文化音乐,但并不是完全臣服于他我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系,而是要保持相互尊重的态度,促进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富康.中国古琴的文化传承[J].艺术评鉴,2018(14):76-77.
[2]管建华,杨静.中国古琴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系[J].音乐探索,2014,30(04):23-29.
[3]尹静静,詹怡秋.中国古琴曲的文化价值[J].作家,2011(18):217-218.
[4]莘子冬,孙建海.古琴名曲《流水》: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0(09):139-140.
[5]徐源.关于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价值体系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5(07):215.
[6]郑乐秋.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价值观蕴含[J].艺术百家,2017,33(06):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