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外城市的管理发展理念也不断变化,一系列具有新特点和新趋势的理念应运而生,数字系统和人类社会学的整合逐渐成为城市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与之相对应,以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为代表的城市和地区纷纷推出“智慧城管”战略,期望通过新一代互联网与时事通信技术的应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同时,更好的为百姓服务。我们认为,“智慧城管”的前身是“数字城管”。在信息发布及高新技术运用等方面,两者较为相似,但在信息互动及服务理念方面,“智慧城管”有着更加先进的一面。
关键词:“智慧城管”;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3
一、“智慧城管”研究综述
“智慧城管”是基于“智慧城市”发展而来的互联网技术在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要了解“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情况,就要先知道“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IBM公司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的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美国学者从宏观层面出发,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本学者则建立“指数测评法”,通过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行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则联合测评,最早发布欧洲各城市的“智慧”程度排名。这一系列研究都旨在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城管”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智慧城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发展也较迅速,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上都有了较多突破,对于如何衡量“智慧城管”建设的指标体系也有较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较为典型的是李胜权等人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基础,包括设备和设施等;网络层是运营,包括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换等;应用层是平台,主要涉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开发和维护。吴坚也认为,“智慧城管”可以让“小城管”发展成为“大城管”,这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智慧城管”首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由技术上的突破带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张才明教授则认为“智慧城管”的兴起源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改革的主体是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认为,技术手段仅是“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变化之一,对象、理念、主体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才是更为核心的东西。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有关“智慧城管”的发展理念,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却都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而作为“智慧城管”发展前提的智慧城市而言,其绩效测评体系却较为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在解读“智慧城管”发展理念的同时,综合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争取将两者结合,整理出一套依附于“智慧城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
(一)“智慧城管”的界定
“智慧城管”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城管,拥有新一代时时通信技术的支撑,将对知识社会的演进、民主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随着“智慧城管”的发展,新一代管理模式也将反作用于当代社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2.0的推动产生一定影响。
(二)“智慧城管”的特征
智慧城市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新一代传感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监测;第二,智能融合的应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互联、互动都得以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技术得以实现,这为城市管理的实时应用提供了可行基础。第三,宽带泛在的互联。由于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大大增加了数据的量,使城市管理成为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最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重新解读用户、应用与协作,重新评估群众的力量,技术社会重塑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产生人本理念。
(三)“智慧城市”的驱动力
“智慧城管”的驱动力有二,一是城市创新生态下的知识社会,既当前政府所推行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另一个则是以与计算、移动互联和实时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既政府所推行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共同促使“智慧城管”的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三、我国“智慧城管”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一)“智慧城管”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解决了部分城市管理难题,但离真正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大距离。因而有必要借助于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便可以快速自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真正构造“数字城管”、“自动城管”、“智慧城管”。
(二)“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有关“智慧城管”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有关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却一直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很多还不适合发展“智慧城管”的城市开始盲目启动相关项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在缺乏监督与测评的情况下,多数项目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管”的相关解读加以理解,融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经验,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步骤包括:
(一)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本文将“智慧城管”的基础维度划分为:体制顺畅、机制高效、社会认同、服务过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用型的“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定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服务质量四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相对应。其中,管理体制包括:体制健全、责任落实、基层建设3个指标;运行机制包括:法治化、高效率、可持续3个指标;社会认同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监督2个指标;服务质量包括:便民性、创新性、公正性3个指标。总的二级指标共有11个。具体指标如下:
(二)指标选取原则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客观评价“智慧城管”建设的实际效果,城管的智慧化程度较为清晰,并且能够简练地表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此外,该体系还应该体现“智慧城管”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不足,以便为期之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根据以上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构建指标体系的经验,确立一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普适性原则。③可获取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
(三)确定指标选取范围
该研究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智慧城管”的资料,从城市管理和市民感知的角度出发,确立出指标选取的范围。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管”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已经先后颁布了各自的“智慧城管”建设规划纲要,这对于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计划的开局阶段,相关规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数字城管”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指标初选。由于缺乏“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经验,本文只能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相关成果,将已有的指标按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认同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提出,同时也融合重复或者相近的指标,最终完成数据库的构建。②指标精选。同过实际调研与专家沟通,将初选指标进一步精华,最终获得24个三级指标。
表二、“智慧城管”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管理体制 体制健全 在线服务机构的建设与运作
相应的组织体系建设
责任落实 对横向上责任到位的推进
对纵向上有机衔接的推进
基层建设 基层街居终端建设
基层管理机构建设
运行机制 法治化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程度
对专业规划的宣传效果
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普及
高效率 时效性
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
可持续 资金人才保障
“智慧城管”能力建设水平
社会认同 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度
公众参与率
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水平
绩效评估与奖罚机制
服务质量 便民性 为弱势群体服务水平
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建设水平
创新性 更新速度
理论研究与实践革新
公正性 执法规范程度
监管的有效程度
廉洁勤政提升程度
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解释
(一)管理体制
1.体制健全
市委市政府有高层次的城市综合协调机构、在线服务平台和网络保障体系,并长期规范的运作;有科学合理的在线城市管理体系,与“智慧城管”相配套的组织结构健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相关部门的单位性质、规格级别、人员编制与“智慧城管”的工作任务基本适应。
2.责任落实
纵向上,城市居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门店和街道的管理得以落实之余,使“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得到完善和拓展;横向上,明确“智慧城管”服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引导社会组织的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城市管理任务,积极高效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3.基层建设
城市基层街居能够且拥有有效的在线终端,基层居民积极的在上面建言献策,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基层管理机构对上对下都可以方便联络,工作效果显著。
(二)运行机制
1.法治化
完善与“智慧城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发布在民众可见的平台上;此外,还应积极宣传这些规范标准,多维度地开展普法活动,运用各项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实时通信技术,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提供法律援助。
2.高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行,能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甚至能解决问,自动进行任务分配、评估和其他及时有效的活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城市管理部门的相互交流,案件调查、新闻宣传、社会活动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实践、修改和测试,及时锁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及时地做出响应。
3.可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长远发展有明确规划,在合理运作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引进齐全、先进的的设备,并及时更新,做到最低损耗,最大回报。改善资本、人才、技术、设备和其他机制使“智慧城管”项目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智慧城管”各职能部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认同
1.公众参与
行业开放水平高。“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取的速度上,更体现在政府主动沟通的态度上。在这方面,城市管理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学习商业运作模式,为百姓提供各类简洁有效的沟通方法。此外,还应对这群众的诉求做出及时反馈,营造良好的“政府—群众”关系,让每个市民都积极参与到“智慧城管”的建设中,对其未来的发展谏言献策。
2.社会监督
政务公开,全程监督。借助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主动公开各项城市管理活动,尤其是并联审批、行政程序、法务活动及案件处理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外部监督,做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主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及人员调整安排等。召开经常性的群众座谈会、听证会,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智慧城管”工作进展,主动和外部对接。
(四)服务质量
1.便民性
真正为人民群众考虑,以人为本,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真正发挥出“智慧城管”的便民效果。此外,更应该就爱强队弱势群体的服务和保护,让“智慧城管”体系为群众办实事,而不仅仅作为摆设。最后,还需要主动探索服务新模式、便民新方法,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2.创新性
主动探索新型电子政务模式,结合“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上门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城管”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以自身为案例,资助“智慧城管”的理论研究,做到“有方案有理论,有理念有创新”。最后,加强各类宣传,树立典型,借助舆论的力量,为“智慧城管”的建设和发展造势。
3.公正性
公平、公正、公开,对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一视同仁,对各类焦点问题实行有效监管和公正处置,保证公民的心态平和及利益安全。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做错的事,主动公开相关细节,承认错误,保证不良行为不再发生。
六、结语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管”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提上日程。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体现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当前政府职能发展的方向是扩展公共服务职能,而“智慧城管”的建设恰恰有利于拓展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与此相对应,“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应加快脚步,这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城市综合治理的不足,也能根据评价体系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操作的“智慧城管”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准确的评价不同城市指挥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各地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做出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日本)DanKoh.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3]荣文戈,熊璋,COOPERDave,李超,盛浩.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设计挑战(英文)[J].中国通信,2014(03).
[4]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5]沈健等.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圣权,齐韬河江.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探究[J].智能处理与应用,2013(9).
[8]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产学研互动与科技创新,2014(1).
[9]陈观林.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浙江省智慧城管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3).
[10]周善东.建立和谐城管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A].城市发展研究,2014(10).
作者简介:王 旭(1995-),男,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