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0-10-20 10:37李珏霖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暴力信息

李珏霖

摘要:网络暴力信息在网络化时代具有一定的蔓延趋势,网络欺凌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利用大数据记录青少年网络行为是保护青少年在信息时代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针对网络暴力信息,需要强化社会治理和法律规制,积极推动用大数据监控网络欺凌的常态化与法制化。

互联网为未成年人获得信息和知识提供了宽广的渠道,是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手段。但是,除了有益信息以外,互联网上还存在大量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看,网络不良信息是指互联网上传播的能够导致未成年人思想混乱、心理异常、身体损害的信息,主要包括价值观扭曲、道德低下、色情、暴力、反科学等信息。

一、未成年人关注暴力信息的原因

从客观原因上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已经建成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绝大多数人得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中国的义务教育环节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地方教育环境的差距,部分教师的格局不高,家长和教师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全方位理解,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过度管教,部分孩子在学校成绩差,饱受压抑等。上述因素致使部分孩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剑走偏锋。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父母正是其子女精神世界上的引路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很多家庭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第一类问题就是父母感情不和谐导致离婚: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2017年上半年我国的离婚率为33.23%,以天津等大城市最为明显(60.8%)。在家庭中另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家暴:在中国普遍的家庭中,有51.0%的少年儿童曾被父母打过,经常被父母打的少年儿童占22.7%。在这些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有18.0%~30.7%的子女遭受着父母的严重体罚。家庭环境的不和与家暴致使许多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饱受压抑,他们关注暴力信息正是其宣泄内心压抑情绪的一种途径。因此他们在课堂之外或多或少会关注一些网络暴力信息。

二、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

2.1道德绑架:谣言播种机

网络暴力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道德绑架。打开微信朋友圈、QQ空间或微博,我们经常会在图文结尾看到“不转不是中国人”“不转发死全家”等“诅咒帖”或“道德绑架帖”。这种带有明显强迫性的帖子,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成为谎言、谣言的播种机。

调查显示,类似的道德绑架现象在国外也层出不穷。毋庸讳言,道德绑架式的网络暴力具有极强的散播性和传染力。造成一些网民沉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提出:少数派会因为惧怕排挤,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多数派则相反。媒体也通常会关注和传播多数派的观点(所谓主流意见),轻视少数派。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便是沉默的螺旋。

2.2舆论嘲讽:破坏力极强的人格歧视

在舆论嘲讽的网络暴力之下,新媒体有时会变得很可怕。例如最近发生的有关罗一笑的事件,这名5岁白血病小患者,可能至死都不知道网络上围绕她发生的一场关于网络诈捐的质疑。她在照片中捧着橙色小纸船,天真地笑着,但从满屏的感动到满屏的质疑、嘲讽甚至声讨,将她的家庭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本质上看,舆论嘲讽式的网络暴力其实是群体对个体、人数多的群体对人数少的群体的言论裹挟,在网络上的表现经常是一种人格歧视。

在罗一笑事件中,其家人是不是参与了网络诈捐,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我们能用更大的善意去包容罗家的一些说法和做法,也许那些舆论嘲讽式网络暴力带来的破坏就会小得多,孩子就会走得更加安宁。

2.3虚假信息:“部分真实报道”的危害更具隐蔽性

虚假信息更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部分真实报道”,即新闻报道虽然内容和场景看起来是真实的,但由于只展现了事物的一部分,往往使网民产生歧义,甚至挑起网民之间的争斗。例如2016年人民网报道了一则新闻:快递小哥好心扶老人,却被冤枉成肇事方。该微博下的热门评论中随即出现了“能说这老人死了会更好吗”“这种老人死了得了”等具有强烈攻击性的言辞。而在不久后又有爆料称,该老人患有中风,当时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才指认错了人。这时才有网友站出来,谴责老人的子女没有尽到照顾责任。

虚假信息式的网络暴力一直难以抑制的原因,恐怕在于网络的匿名性。由于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不计其数,增加了追溯信息源的难度,由此使得发送虚假信息的人很难被一一追责,为其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付出代价。在这样一个“法不责众”的环境里,网络成为虚假信息泛滥的温床。

三、关于治理网络不良信息的对策建议

3.1国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法律保护

立法是互联网监管的基础,许多国家对信息犯罪进行了立法。为了治理网络不良信息,我国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立法。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犯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的确,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未成年人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宝库,迅速提升了他们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但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隐密性、交互性也为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在现实社会中,这些不良信息在制作、运输、传播、观看过程中都受到种种限制,而在网络空间中这些资源的获取仅是举手之劳。对于生理、心理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广大未成年人来讲,大量接触这些信息难免会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学校是治理网络不良信息的重要责任主体。学校除了教授未成年人知识之外,还应当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未成年犯提出,过去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教师根本没有讲授过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其他课程对此也少有涉及。因此,在治理網络不良信息中,学校要有更积极的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

3.3互联网行业要严格自律

未成年人上网很多时候是在网吧进行的。国家法律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上网,但不少网吧为了赢利,私下允许未成年人上网,有些网吧还从事代刷身份证件等违法行为。有些互联网机构为了博取眼球,增加网站的流量和人气,故意插播一些色情图片和视频,直接传播网络不良信息。因此,在治理网络不良信息中,互联网行业包括网吧等机构要加强自律,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上网的各种法规政策,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缺位和错位。许多未成年犯认为,互联网机构对微信、微博等新兴自媒体中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的监管不足。61.25%的未成年犯认为,互联网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

网络能带给人们便捷,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可以满足人们的更多需求。可是网络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则是无法挽回的。未成年人要避免陷入对网络暴力的痴迷,而察觉不到其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勇.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有害信息传播与治理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2).

[2] 张振锋.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1).

[3] 刘彬.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4).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暴力信息
反性别暴力
订阅信息
别以为这些就不是校园暴力!
暴力的班长
展会信息
暴力和痛苦
电影让人变得粗暴吗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