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中人物的塑造及其深层意义

2020-10-20 10:37陈文芳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小丑电影

摘要:电影《小丑》以同名DC漫画角色为基础,本片的故事将独立于DCEU之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渐渐走向精神的崩溃,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小丑”的故事。杰昆菲尼克斯本片中饰演主人公“小丑”,这部电影第一次彻底打破了漫改的影子,具有影射现实的讽刺意义,这种讽刺来自他对社会的观察,既保留了小丑的原著精神,又给他增加了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丑;电影;上下层社会的冲突;时代精神;社会问题的解决

一、塑造小丑——亚瑟转化为小丑的过程

这个小丑,不论是他的起源故事,他的矛盾还是他的特点能力等,都基于漫画原著精神上的改编。影片的前90分钟都是在展现亚瑟对人生失意的过程。本片在虚幻与真实之间交错,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人看,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亚瑟的人生,他的故事就是看着自己珍视的东西,一个个在自己眼前摔碎成碎片。

第一重打击来自于他的事业,亚瑟虽然是社会的底层做街边的小丑,但是这符合他的母亲给他的人生哲学,为世界带来笑颜,这让他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在他被街边的孩子打了之后,同事给了他一把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让他感受到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但是在这之后,他去儿童医院表演的时候,都随身带着枪,结果被发现导致他丢失了自己的工作,而他发信那个帮助自己的同事也在这个时候背叛了自己,让他对人间的温情感到失望。

第二重打击来自于他的梦想,亚瑟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喜剧演员能为更多的人带来笑颜,可是他自己却有着很大的问题。他的段子不幽默,再加上他的“大笑强迫症”让他没法演出,只能痛苦地在台上大笑。一直想上Murrary节目的他发现Murrary在节目中国提到了自己并且做出了自己演员的片段,未来满心欢喜的他以为这是他事业的突破口,却发现在这些片段中自己一直在出糗,而Murrary用完全开玩笑的方式嘲笑了自己,打碎了他成为喜剧演员的梦。

第三重打击是来自我身份追求和亲情的破灭,由于他渴求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精神分析学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身披的伪装【1】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惊天大秘密,亚瑟的母亲一直在等托马斯.韦恩来拯救自己。母亲原本在韦恩家工作和托马斯相爱生下了他,这重发现让亚瑟又怒又喜,怒在母亲不告诉自己他的身世,托马斯居然不管他这个儿子。喜的是他有自己的父亲,还是托马斯.韦恩这样的名流。社会学角度认为,父权制是“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父亲就是家长”【2】他去韦恩庄园想和托马斯对质,却被拒之门外并告知其实他的母亲有精神问题。但是不相信的亚瑟又找到另一个机会,却还是得到了托马斯本人一样的答案。最后亚瑟前往阿卡姆州立医院查找母亲的档案,发现原来确实母亲诊断出精神问题,自己是领养的,而且童年被虐待过,这导致了他最后一次的崩溃。

第四重打击是来自爱情的打击。他发现自己一直以为的爱情是虚假的,发现身世真相之后的亚瑟前往他幻想女友的公寓渴望得到安慰,却发现这个女人其实完全和自己不熟,并且让他赶紧走,这是压死亚瑟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他的心就死了,只剩下小丑。

对于亚瑟到小丑的转变,电影选择了一个缓慢而残忍的过程一点点的转变他,这个小丑并不是智商超群,逻辑缜密,他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这里的小丑可能更像一个真实世界里会有的那种人,不是你瘋了就变成天才,在底层社会中他被视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上层社会中他可能还是那个joker,一个丑角。这里的小丑也没有那么多精密的计划,自始至终作为一个冒冒失失的丑角存在。

二、背后的意义——社会上下层的冲突

19世纪法国文学评论家唐恩认为:特定时代、国家的社会与知识焦点会在艺术中得到宣泄表达,因此艺术家的潜在功能是调和并解决文化价值的冲突。他认为艺术必须就其外在及内在意义予以分析,找出表面形式大量潜藏的社会和心理信息。【3】

这部电影深层含义则是代表了社会中上下阶层的冲突。除去亚瑟自身的原因,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也许击溃亚瑟的元凶还是他所处的社会,在这部电影里则是亚瑟身边的每一个人,这部电影想要阐释的社会问题,如果老板可以好好调查一下因果,而不是粗暴地把他开。如果Murrary能尊重一下这个想成为喜剧演员的新人,给他一点鼓励而不是节目里肆意嘲讽他。如果托马斯拒绝承认亚瑟作为自己的儿子时,看到眼前这个几乎崩溃的人,他能去软下来安慰一下他,而不是态度强硬。任何一个人给亚瑟一点温暖他就不至于成为小丑。

亚瑟从小的家庭环境就让他希望自己能够被人接纳,他是表演型人格,得从旁人的认同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但哥谭市民不愿意接纳他,导致他不清楚自己的存在。亚瑟的母亲知道世间的冷漠,他教亚瑟去面对生活的方式就是去笑去高兴。当他看到这个世界的冷漠之后,他的脑海里面只有负面的想法,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就算世人冷漠,但这些人还假装在关心他们。托马斯.韦恩说要竞选市长是因为他关心哥谭市民,但亚瑟作为一个哥谭市民。他并没有给亚瑟任何一点关心,在外面小丑帮动乱的时候,托马斯一家却坐在电影院看电影。以他为代表的的哥谭市上流阶层装作重视他们,却把自己看心理医生的预算给砍了。在上了Murrary的节目之后,小丑控诉Murrary在节目上嘲笑自己,Murrary 还是不想承认自己做错了,也导致小丑在盛怒下射杀了他。

这部电影奉行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哲学,只去展现,不去说教,它展现了亚瑟的人生,但对他这个角色没有评价,没有提供一种解决方法,留给观众自己去讨论,这部电影会具有一定的煽动性。

笔者看来,亚瑟这个角色他代表的是社会底层人士或者说是社会中的一群边缘人士,他们大多不被外人所理解,他们是弱势的,是需要关爱和照顾的。但是首先暴力反抗并不是可取的,这并不是正确的方式。此外,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是否又是像电影中那样对旁人冷密旁观的人。每个哥谭市的人都是小丑的帮凶,小丑这个角色也是哥谭市邪恶诞生出来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无心之举都有可能会创造出一个魔鬼。

三、时代精神——小丑中的社会问题解决之道

超级英雄电影万变不离其宗,总在讲述一个人是如何变成超级英雄的。无论超能力是先天拥有,还是后天获得,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经历亲友的死亡、灾难的冲击之后,去培养和践行责任,去锻炼出意志力这些属于人又超越人的品质。超级坏蛋电影在观念上是反向的,要让人们意识到,大奸大恶也是普通人,或者,曾经是普通人;方法论上却与超级英雄电影殊途同归:发生灾难、关注境遇、角色成长、恶人终成。

但是超级英雄在面对道德困境的时候,在主流价值观导向下往往存在一种向善的惯性,即使普通观众也能意识到什么是“超级英雄式”的“正确”选择,即便执行起来绝非凡人所能。但超越人们想象的是超级坏蛋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只有深渊,哪里存在什么选择呢?

亚瑟·弗莱克的一生讲述的是另一个道理:人只能活一次,但是人是可以死很多很多次的。他死于每一次在公共场合无法控制自己病理性笑声时路人嫌恶的眼神,他死于每一次僻静小巷中的殴打,他死于每一次母亲唤他“Happy”要求他给这个世界带来欢乐和笑声,他死于托马斯·韦恩这样的既得利益者认为他疯了的时候,他死于每一扇关上的门,他死于每一次谎言,他死于每一声嘲笑,他死于每一把枪。

对于恶的纯粹模仿和呈现,未免有邪教之嫌。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当成为整个时代的映射,传递清晰的信息。在类型片的既定框架之内,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找到了两个落点,展现艺术创作者的关怀:一是强调小丑的精神疾病作为隐喻;二是将本片放在民粹主义横行、阶级矛盾尖锐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当代政治语境下。

导演无意进一步对精神疾病进行丑化和道德审判。亚瑟一次次被精神疾病逼到死角之时,总被导演切换到幻想之界:当他和母亲一起看电视时,亚瑟幻想自己成为Murray Franklin节目上的幸运观众;当他初登脱口秀舞台时,说那些惨透了的烂笑话时,亚瑟看到邻居索菲坐在台下鼓励地微笑……观众们不會认为亚瑟是一个被精神疾病摧毁而走向暴力的疯子,看到的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关注却伤透了心的可怜人。正是这种极致的孤独,亚瑟才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这种精神转变,让我们理解小丑,反思我们的社会,反思自己的生活。

近年来,社会各方都在尽力呼吁人们对于精神健康的关注,各类艺术家都创作了相关的作品,希望人们彼此关爱、寻找帮助或积极就医。精神疾病不该成为房间里的大象,它潜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四处出击,人们应当警惕对精神疾病的任何轻视、忽视、疏于治疗、道德丑化。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多给予身边的人一些爱,不吝啬表达自己的爱,让爱震碎麻木,融化冷漠。这样社会中出现各种精神疾病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同时也使正处于这样的精神疾病中的人类得到一些慰藉。

而托德·菲利普斯的第二条个现实落点,正是《小丑》成为“大师之作(masterpiece)”的原因。没有人能忘记,本片的最后时刻,整个哥谭市都被小丑放手一搏而点燃。被内伤外伤折磨得一塌糊涂的小丑从昏迷中醒来,面对这个疯狂的城市,被失控的人群簇拥,跌跌撞撞站上破烂的警车顶部。在整个哥谭市坍塌的轰鸣声中,一个心碎的边缘人绽放出血的笑容,作为小丑跳起和过去诀别的新生之舞。

那些滥用小丑之名制造标题的新闻编辑,那些像托马斯·韦恩一样把凶手称为“小丑”好像这是一个脏字的特权阶层,那些自发戴着小丑面具上街抗议的人,那些认为真相无所谓美丑、拥护小丑的人,那些崇拜谋杀、膜拜暴力的人,那些因为无能盲目而成为站损或俘虏的暴力工具……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尽管怀旧的托德·菲利普斯以复古的名义把这部电影藏进了八十年代,但是又有谁辨认不出自己在这幅写实主义群像中的面目呢?

这部电影中的消小丑是胜利的,但是他的胜利是诉诸于枪支,这为此类问题提供了错误的解决方案。更不用说,这部电影是在描述一个不完全属实的社会情况,这个电影的世界里,除了欺凌就是反抗,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慷慨和善良被完全忽视。

一方面,在生活中,好人经常被人们视为这个社会的“笑话”,因为他们听话、遵循命令,并且害怕很多事情。另一方面,有一些自大的人不断寻找可欺负利用的目标,因为如果他们不能通过欺凌来控制弱者,他们就不会感到安全,这在心理上当然是扭曲的,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很多时候,实力较弱的人真的很沮丧,还试图宽容他人,这最终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一方面,我们应该为所有社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并更加关心所有弱势群体,善待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弱势群体也能正确了解他人的财富、美丽或健康的来源。这也是对待所有人的正确方法,是建立良好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E·M·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M].三联书店,1995:30.

[2] 社会学角度认为,父权制是“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父亲就是家长”

[3] 路易斯·贾内梯(美).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16-317.

作者简介:陈文芳,1996年9月28日出生,女,河南,硕士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编导。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小丑电影
幽默的小丑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小丑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