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研究

2020-10-20 10:37涂建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出路改革开放困境

摘要: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是四川图书出版版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对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将产生重大作用。本文在阐述四川民族类图书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面临的读者基数小、印制和发行成本高、优秀图书作品少、编辑人才匮乏等困境。针对困境提出了出路:扩散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更新出版发行技术,抓好出版发行物联网平台建设;高校和出版社联动,培养民族类出版物编辑人才;实施互联网+战略,从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川民族出版;困境;出路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约13.4亿,其中,汉族人口占了91.51%,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49%,约为1.06亿,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较多,其中,6000多万的少数民族人口使用80多种语言,有22个民族使用着本民族的28种语言。①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少数民族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族类图书出版工作,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对积累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图书出版事业蒸蒸日上,现阶段对民族类图书进行研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四川地区唯一的民族类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以四川民族类图书为研究对象,以四川民族出版社为切入点,通过对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寻解决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发展的措施。

一、四川民族类图书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四川民族类图书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出版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1984年11月,四川民族出版社第二次复建。到20世纪80年代末,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民族教材,据《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记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书263种,其中汉文图书110种、藏文图书18种、彝文图书18种、美术读物17种、教材100种;1989年出书316种,其中汉文图书110种、藏文图书19种、彝文图书22种、美术读物15种、教材150种,年增长率20%,民族文字教材增长率高达50%。1994年出版民族类图书100余种。”② 2018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图书1772种,其中出版民族类图书252种,民族教材43种。③这些数据表明,四川民族类图书从种类到总数都有明显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民族类图书发展规模稳步上升。

从全国来看,2010年全国共出版民族类图书7577种,全国总共出版图书328377种;2011年全国共出版民族类图书9275种,全国总共出版图书369523种。对比发现,民族类图书在整个图书出版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跟全国图书的增长速度相比,发展缓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四川民族类图书在全国民族类图书中的占比来看,2015年全国共出版民族类图书6314种,四川出版民族类图书共425种,④四川民族类图书在全国民族类图书中的占比仅为6.7%。说明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二)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首先,民族类图书出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四川民族出版社为例,已出版的汉文图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词典系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专史系列丛书》等一大批图书均富有民族特色,这些图书介绍了少数民族作家、少数民族文学以及少数民族历史,为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扇窗口。

其次,极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藏文版的《邓小平传》《格萨尔王系列丛书》《青史》《印度佛教史》《百部爱国主义读物》《显密文库》《绒译师文集》《更敦群培评传》《多仁班智达传》《藏传历算学大全》《四部医典大详解》《佐钦百玛格桑文选》《藏、英、汉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等一大批图书,还出版了彝文版的《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妈妈的女儿》《彝语大词典》《彝文典籍目錄》《彝族创世志》《彝文金石图录》《彝族尔比词典》《勒俄特依》《汉彝词典》《凉山彝族林业科普丛书》《彝族克智》《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凉山彝族农业科普丛书》等一大批书籍,在彝族文化史上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⑤

最后,版式设计具有民族特色。从图书封面的周边花纹、图案的分布、标题的排列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图书版式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的《藏传历算学大全》,书脊的下方是藏族特色的圆形图案,极具古典美感和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又如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的《彝族尔比词典》,书籍封面排列着三列民族符号图案,具有少数民族的美感和神秘感。

二、四川民族类图书发展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导致读者基数小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有408.76万人。其中,彝族185万,藏族125万,羌族25万,苗族15万,回族10万。此外,上万人的少数民族还有蒙古族、傈僳族、满族和纳西族。⑥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和彝族出版物品种和数量较多,而其他少数民族读物出版较少,究其原因在于藏族和彝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人口少,读者基数小,因而出现了人口稀少的民族图书出版物难以满足读者需求的局面。加之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率低,两项因素相加导致民族类图书的受众有限,使得民族类图书的发展规模始终难以扩大。

(二)印制和发行成本高

印张数是衡量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也是衡量民族类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出版印刷的一般规律,印张数越多,每本图书的印刷成本就越小,反之亦然。由于民族类图书的读者少,每次印张数较少,因此印制和发行成本都比较高,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决定的。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发行渠道一般是通过像新华书店这种国营书店,发行渠道较单一,因而民族类图书销售数量往往不容乐观。四川民族出版社往往是在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出版了多种目标读者少、印制和发行成本高的少数民族出版物。

(三)民族类优秀图书作品相对较少

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存在主题单一、缺乏有影响力作品的问题。虽然四川民族出版社民族类图书也有几部出类拔萃的作品,但是相比而言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的民族类图书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的民族类图书精品是相当稀少的。在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图书销售排行榜中,四川民族类图书鲜有上榜。在各大城市实体书店销售排行榜中也难见四川民族类图书的踪迹。当然,这些排行榜并不能成为一本图书是否优秀的唯一参考标准,但我们仍能从中窥见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的不足之处。

相关数据显示,在各类图书奖项中,民族类图书获奖微乎其微。由于近些年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民族类图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民族类图书的发展不能适应少民族地区的发展依然是不得不破解的问题。民族类图书存在的品种单一、数量少、影响力小等问题急需解决。

(四)少數民族图书编辑人才匮乏

编辑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大学教育,但我国缺乏专门为少数民族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高校,少数民族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导致在出版界懂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编辑人才少之又少,想要挑选出既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又掌握编辑出版技能的少数民族图书编辑人才难上加难。由于四川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出版生态环境不佳,吸引不了优秀的图书编辑人才,存在“优秀出版人才进不来,顶尖出版人才留不住”的困局。从全国16所民族高校出版人才后备力量培养情况来看,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但尚未发现高校开设少数民族编辑出版学专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少数民族编辑出版工作,少数民族图书编辑存在老中青人才断层现象,青黄不接已成定局。此外,民族类出版社想要发展,推进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遗憾的是缺乏相关的数字出版人才。

三、四川民族类图书发展的出路

(一)扩散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川民族类图书出版发展眼光不应只局限于四川省内,应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推介出去,是贯彻实施国家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举措。首先,出版选题要多元化、多样化,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大国,在海外推介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精髓和文明成果的图书占比太少,民族类图书在海外市场的定位不应仅仅定位于华人华侨,应扩大中国民族图书出版的传播面,突破已有局限,扩大读者朋友圈。严把翻译关,针对中国民族类出版物存在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组建专业译者队伍,对输出海外的翻译作品要做到精雕细琢,出精品,出佳作,充分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做好中国民族图书出版海外的品牌建设,为中国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和国际形象。

(二)更新出版发行技术,抓好出版发行物联网平台建设

解决民族类出版物发行成本较高的问题,需要加快出版发行物联网平台建设。随着出版发行行业物联网平台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渠道”发行时代的来临,所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少数民族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民族出版社要开设自己的网站、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做好引流和销售。民族出版社要逐步构建自己的发行物联网,充分挖掘出版发行平台潜力,积极建立自己的发行渠道和宣传渠道。时下最火的抖音也是一种吸引流量、带货、卖书的新兴平台,民族出版社应该结合自己出版社的情况,借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宣传推介产品,扩大出版物发行量。要大力引进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读者为中心,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高校和出版社联动,培养民族类出版物编辑人才

培养民族类出版物编辑人才,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高校加快开设民族类编辑出版学方向的步伐,加大培养少数民族编辑出版学人才的力度。第二,高校和出版社进行联动,联合培养民族类出版物编辑,形成定向培养的长效机制,使高校学子“进得去,干得好,留得下”,逐渐形成老中青三代民族类出版物编辑梯队。第三,强化培训制度,打造工匠精神。出版机构应针对员工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员工,比如新员工入职安排到各个部门“轮训”,熟悉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技能。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培养模式也需要继承,比如师徒式“传帮带”模式,以老带新,建立老中青结合、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新员工先从助手做起,操练三到五年后才能主持出版项目。

(四)实施互联网+战略,从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

出版行业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数字出版步伐,已是大势所趋。民族出版社也应紧跟形势,抓住机遇,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瞄准市场和受众,积极做好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工作。借助数字出版,出版物读者面狭窄、印制和发行成本高等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利用数字出版,有助于打好民族特色牌,诸如少数民族风情照片、歌曲、故事皆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在数字出版物当中,多媒体展示可以作为吸引受众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AR技术同样可以融入数字出版物当中,少数民族古代建筑场景还原、传统节日风情情景再现、模拟漫游古代村寨等有趣的内容皆可以AR形式展现,作为吸引受众的亮点来打造。⑦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民族出版大步转向数字出版,是振兴民族出版的利器。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出版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想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必须要搞好民族出版事业,同时民族出版的欣欣向荣也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撑和助力。在民族出版事业不容乐观的背景下,需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关键是做好民族类出版物编辑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依托优秀民族类出版物编辑人才不断推出优秀民族作品。众所周知,民族出版社只有积极进取,做大做强,做出一批批受读者喜爱的少数民族优秀图书,民族类图书才有未来,民族类图书才有力量。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想要成为文化强国,振兴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兴才能国家兴,文化强才能国家强。

参考文献:

[1] 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编委会.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2] 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中国出版年鉴社.中国出版年鉴(2011)[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网(2011.4.28)[2019.6.18]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

② 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编委会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31.

③ 数据来自四川民族出版社2018年1-4季度出版系统

④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综合统计司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805.

⑤ 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编委会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50年)[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21.

⑥ 四川百科信息网.四川少数民族概况[EB/OL].(2011.12.7)[2019.6.15]http://sc.zwbk.org/sc_nation.aspx

⑦ 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6.

⑧ 中国出版年鉴社.中国出版年鉴(2011)[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26.

作者简介:涂建,西南民族大学2017级专门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文化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一般项目(编号CX2019SP1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出路改革开放困境
跟踪导练(一)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