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扶贫的现状及解决方案

2020-10-20 00:07尹茂胜武晓蕊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解决方案

尹茂胜 武晓蕊

摘要: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愈發突出,但仍在实施和事件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建议采用优化制度设计、破除精神枷锁和选用新式平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育扶贫;基础性作用;面临困难;解决方案

随着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战2020的到来,教育扶贫已然成为扶贫工程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经过分析教育扶贫的现状,提出在根本上处理贫困问题,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解决模式,从而助力精准扶贫的进行。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扶贫是指政府、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对穷困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和教育资源资助,协助所扶持的贫困人口在掌握脱贫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内在的文化修养与自强自立的精神追求,使得他们可以借助自己掌握的技术与智慧实现自身、家庭和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目标,并达到彻底摆脱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的目的[1]。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功能使得其在扶贫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全面脱贫必经之路。

1.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思想学教授布迪厄先生曾提出“学校发展具备信息传递家庭成本的重要功用,‘教育具有代际传递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近两年的数据显示,脱贫之后再返贫的案件数量持续增加,而教育扶贫是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子女继承父母的贫困或不利影响因素分析并将贫困和不利环境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学生一种恶性遗传。家庭背景好的孩子将会有更大几率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同样,不同的教育更会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家庭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塑关系,决定了教育教学既是开展扶贫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领域,又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必然路径[2]。在扶贫工作中,教育作用的有力发挥可通过提高普遍贫困人民的文化素质,改变贫困群众对教育“读书无用论”的认知。

2.变“输血”为“造血”,改“授以鱼”为“授以渔”

我国自树立扶贫的远大目标,就十分注重资金帮扶,经济投入,而这些措施仅能缓解短期内进击的贫困。即授人以鱼,但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上的短缺,精神上的匮乏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一大难题。非物质资源性因素造成的问题难以获得长远的效果[3]。

然而从根本来看,教育在社会,实现个人发展“造血”功能,即授以渔,真正的扶贫要在根本上进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 “教育发展作为我国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在扶贫资源开发中要紧抓它。”针对贫困地区本身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教育能更加直接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从而增强贫困地区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

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教育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它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手段[4]。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已有许多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但仍存在着返贫、精神贫困、文化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让脱贫攻坚面临困难,这不仅是经济,资源等物质上的问题,而是贫困地区人民精神、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是教育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困境。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政策执行不力

首先,政策执行不力,机械式照搬是我国脱贫攻坚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各种盲目的向贫困区输入资金和并不契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资源,一段时间过后,返贫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可能造成贫困人民对“脱贫攻坚”产生抵触感。最为明显的是对贫困家庭或学生的评判标准,针对一般的贫困家庭的基本标准,是判断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同时还要考虑具体情况考虑等其他因素。但实际调研发现,许多市县地在执行过程的主要衡量依据仅仅是“收入”,缺乏对其他条件的综合考虑。再者还有因对贫困地区就是“收入少”的刻板印象,导致多地教育资源的分配缺乏合理性,各类教育资源、项目等向特定的,备受社会媒体关注大的贫困地域倾斜,一些非重点关注但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很难得到支持。贫苦读取的教育进行培训项目在形式上缺乏弹性,内容主要方面雷同,导致培训工作内容与贫困户的实际发展需求不相符。

2.社会转型需求与农村教育传统定位之间存在矛盾

大部分地区都会对脱贫攻坚所进行的工作进行适应农村教育文化的改善,使其尽可能的发挥农村教育本身的作用,然而仍然有部分地区为片面追求教学设备的提升与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未能有效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作用。

从农村贫困群体的角度来看,人们缺乏改变自身的源动力也是阻碍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难题,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年龄越大的人可能越会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想法,现如今的情况逐渐演变成了农村人口不愿将孩子留在农村教学,而是送进他们口中大城市的学校,这样不仅会对孩子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对于花费普遍较高的城市,会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农村教育的价值和主要功能将趋于消失。同时,不同的教育观念和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也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5]

3.教育精准扶贫开发缺少多元主体参与

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关注之下,却很少有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去参与这场脱贫攻坚战,然而贫困区在资金的大量投入下,呈现出多元多维的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单靠政府来促进在教育领域的贫困问题,难以满足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多样和动态的需求。

三、教育扶贫问题的解决模式

脱贫攻坚的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我们依然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从思想入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实施教育扶贫,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三个解决方案:

1.优化制度设计,严格规范教育扶贫政策

完善识别判断精准扶贫对象的标准,考虑全面确保精准识别并确定困难家庭。除此之外有心理健康、自闭、体弱等问题的农村特殊儿童也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其次,建立持续帮扶、动态化检测,有效救助的扶贫链,建立健全多元保护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发挥作用,是精准扶贫的基本保障。激励性、引导性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社会文化多元力量参与政治教育扶贫开发工作[6]

2.破除贫困文化,构建教育现代化思想网络

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误解,首先,培育贫困人口的学习意识与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理念,要将其根深蒂固的旧思想退去,让其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受教育的好处,通过每个人的亲身参与,让身处贫困的人们跳出自己的圈子,去感受现代教育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慢慢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践行者,激发他们自身的源动力。

3.采用新式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将教育资源以最低成本最大切合度的调配至贫困区域,这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将全民零散的多样的资源整合通过平台线上线下的方式匹配到贫困户身上,完成资源最大限度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03)

[2] 金久仁,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行动逻辑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8(05)

[3] 杨扬.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4] 孙刚成,吴锐.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分析的教育扶贫研究热点与前沿[J].当代教育论坛.2020(04)

[5] 彭波,邹蓉,贺晓珍.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隐忧及其消解之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8(06).

[6] 胡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倾斜解决方案研究
国产制浆造纸装备华章解决方案
UCloud云汉产品解决方案体系发布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2016中国大数据·最佳解决方案奖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