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中银
初中生处于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切实发挥本学科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观,明确法律界限。但是“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高高在上”,因此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手段,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传递给学生知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立足生活实际,以生活化的方式传递学生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够在课堂中为学生时刻举出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该学科的学习意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不断地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各位同仁带来帮助。
一、导入环节,生活热点,吸引兴趣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初中生会忽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漫不经心的学习状态。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下功夫,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诱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期待。热点新闻经常会在社会上以前你广泛的讨论,初中生也会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看法”是否准确?是否合理?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入合适的社会热点,吸引学生目光,同时也能够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铺垫。
例如,《尊重他人》对于初中生而言至关重要,他们在此时期心理敏感,有极强的自尊心,一旦“丢”面子,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为此教师选择这一课,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尊重他人,守住自尊心。在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播放了一则新闻:“一名初中生,在上学的路上吃早餐,边吃边掉,而他后面跟着的环卫工人则一直在清扫。”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放到网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此时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想,由于新闻中的主人公也是初中生,瞬间将本节课的学习气氛烘托起来,每一位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在等待教师接来下的教学内容。
二、授课环节,生活探究,引起探究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被点燃之后,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不论是教材中的举例,还是教师的拓展引入,都能够让学生看到一幕幕生活场景,并在此场景中“争辩不休,据理力争”。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本班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切的生活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终帮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尊重自由平等》时,引入了一个生活案例:“小明十分喜爱商场中摆放的足球,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时他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然后学生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是自由呢?”有的学生说:“自由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有学生说:“自由应该是我能自己做一个决定,不受大人的干扰。”当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再问学生:“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萬一你想做的事情,会伤害到别人怎么办呢?就像案例中的小明,他想要足球,如果他直接拿走,商店老板会损失一个足球。”此时学生们必定会陷入思考之中,那么教师便可以引出“无法治不自由”这一内容,让学生明白法制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三、拓展环节,生活作业,提高修养
生活事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课后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在课堂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一些生活作业,作为学生的拓展练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修养,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道德体验,顺利完成作业,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良好道德观,正确法治观,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关爱他人》是帮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意识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之后,帮妈妈洗碗,帮爸爸整理书桌,并拍照留念。其实对于初中生他们也许在家经常帮家长做家务,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处于叛逆期,与家长关系较为紧张。一个生活化的小作业,一个主动的行为,会让家长备受感受,从而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让学生真是体会到关爱他人维系友好关系的真谛。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将课本中的抽象理念变为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或者是以趣味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为学生树立表率,也要在课下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观与法治观,规范自身的言行,充分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作用。最后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初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一个好少年。
参考文献:
[1]董晶伟.试论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66.
[2]王志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