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式美法则运用在艺术创作规律中。从绘画创作规律、中国传统画论的角度,并以漓江画派青年画家的佼佼者王雪峰的山水画艺术个案为例,层层深入,将形式美法则的理论与中国画理念的灵动性做一比较,认为二者之间有着相似与互补性。力图证明对形式美法则在国画中的运用研究有助于艺术家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并使之成为当代山水画艺术创作表现的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形式美法则;王雪峰;山水画
形式美法则不是程式的概念,而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探索中将一些具有美的事物、对美的认知和其中的共性特征或者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产生的,对于美的形式和规律有一定的经验,并加以概括和总结。形式美法则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尺度、节奏韵律、联想意境、多样统一。
一、单纯齐一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这是构成中最基本、最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是用最简洁的形态也可以蕴含丰富的内在信息。将复杂的元素简单化,因此表达“单纯”的一种必要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可以使视觉形象变得秩序化、整齐化,将某一个元素有规律的反复逐次出现,进而呈现出统一的有节奏感的视觉統一效果,或是通过对同一形式的反复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在王雪峰《笃定南山—王雪峰山水画作品集(2015-2018)》的著作中不难看出这一原则的运用,其中多幅画作的远景部分都通过对桉树这一元素的不断重复来构成整个画面最单纯统一的部分。桉树的树冠及笔挺的树干再加之人工的种植显得格外整齐,增加了画面的秩序感,在整个画面中起到统一的作用。
二、对称均衡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许多事物都以对称的形式在自然中和人类生活中,具有统一与稳定的美感是对称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对称的韵律能造成一定的氛围,给人以庄重,静穆强势的心理感受。然而在画面中如果过于强调对称的法则则会流于呆板、单调僵死而没有生命活力。均衡则是在某些情况下,画面中的形态面积并不相同,但是通过在色彩或者经营位置中彼此协调,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感以及心理上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往往都是对称的,但在山水画表现的建筑房屋等则是通过不那么对称的造型,经过主观艺术加工处理之后从中找出平衡点来使之在画面中达到均衡的效果。
三、对比调和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山水画中的对比因素很多,如元素的大小、线条长短粗细曲直疏密、笔墨的黑白明暗关系、色彩的对比色、墨色的浓淡干湿、画面的开合等,都可以形成对比,强调的是差异中的“异”。调和就是在差异中倾向“同”,各个元素各个符号之间相互协调,使之和谐。对比与调和是一对无法分割的矛盾统一体,没有对比就没有调和,反之亦然。对比与调和相辅相成因此呈现出的效果是活泼而鲜明的。在《三月艳阳天》的作品中,前景大远景小,自然而然用笔的粗细就会拉开变化形成对比,树木的头绿三绿与山坡的赭石形成颜色的对比,墨骨的树枝又与双勾的树枝形成虚实的对比,尽管画面中的对比元素丰富,但通过墨和色之间最协调协调的赭石和花青色达到了调和的目的。整个画面给人在各种元素的对比碰撞出中又毫无违和感。
四、比例尺度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关于比例法则,古希腊时所发明的黄金比率1:1.618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它在雕塑与绘画中广泛的被应用到作品中,是能够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奇妙而又和谐的美感,因此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在山水画中的经营位置中,也可采用这一比值来引起人们的美感。好比一幅山水画中“画眼”的大小比例和在整幅画面中的位关系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饮马南山》中,画面被分割成几个大块面,在单个的块面中又有变化,画面中的白马是视野的焦点、画作的画眼,他的经营位置就很好的体现了黄金比率,而不是所谓画面的正中心点。
五、节奏韵律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节奏与韵律,与中国画语言形式相互依存而生。节奏本来是音乐或舞蹈动作和音响通过时间上有秩序的连续重现,从而产生旋律。类比在山水画创作中,它指点线面以及空间的相互关系呈现的。“线”作为中国画的灵魂,可以构建出中国画的风格,或流畅柔软犹如春蚕吐丝,或古拙厚实雄浑刚健,并运用线条的急缓、粗细、顿挫、长短、虚实、曲直、干湿等,经过不同类型线条的组合搭配来体现节奏感。传统中国画有十八描之说,本身就是不同类型线条风格的体现,运用各种线条的组构表现个体的差异与情感。从画面的趣味与构思出发,自由搭配,尽可能地做到以意还形。正是通过各种线条,情绪得以在画面中表达,而画画这件事也显得有趣多了。韵律是节奏的变化形式,在山水画体现的是画面的疏密、大小、虚实方面。在《武当问道》中,树木线条之间的长短顿挫变化、山石结构线条的实虚变化、房屋建筑线条的曲直变化等可以直观地看出节奏感的横向比较,纵向来看树石线条与房屋线条的粗细对比在整个画面节奏中体现出韵律感。
六、联想意境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思维的延伸便称之为联想,是一种观念和心理上的再造;意境是联想的一种结果,是情感的抒发或宣泄需要。中国画里最高目标“心象”:因心造境与此不谋而合。画家的主观情思透过作品来向观者传递情感或者深刻的思想观念,在山水画中联想与意境的运用会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造境理论的研究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也促使山水画家更加注重作品内在精神的表达。
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的同时,不是某一棵树、某一块山石打动我们,而是感与整个画面所传达的作者的奇思妙想和胸怀情绪。中国画表现的整体境界的根本目的是要渲染和烘托当时的情景和意蕴。在《笃定南山》中,对于王雪峰来说,那一洼水塘里的蛙声,沁人心脾的稻香,乡间铺满的青石板,那便是他的故乡,构建了他心里的南山,它静慕高远,让人心闲意适,不断出现在他的画里,也缓缓地他的笔墨之中幻化出来,流淌出来并且愈演愈烈。简而言之,他的南山并不是具体的一座山,而是南方的山山水水,是他眼里之山,心中之山。
七、多样统一法则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多样统一法则融合了上述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尺度、节奏韵律、联想意境,是它们的的集中概括,是诠释统一感、融合感与协调感最恰当的法则。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便体现于此。就好比我们在欣赏一幅好的画,光有精彩的局部的变化拼凑是不够的,是以整体的构成形式存在的。
王雪峰是一个杰出的青年画家。在他的创作里处处体现了他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也暗合了形式美法则的许多认知。在对山水画形式语言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用现代的笔墨的抒情方式,置身于中国画传统笔墨的母体中,走着这样一条道路:既有可游、可居、可赏的山水田园诗的情怀,也充斥着一种陌生又熟悉的平常风景情愫,纵使胸中气象万千,笔下却缓缓铺写抒写之气,最好它不躁气,不俗气,有书卷气,有生气,那便是他的追求,他的风格,那正是他所笃定的南山。所作画崇尚静,喜净,喜于从繁复的对象中归纳块面,构图求新,用色求大胆不失雅致,手法求变,追求画面节奏,不囿于中国画方向的单向研习,更喜将西画、民间艺术等多门类艺术融于一体,不应该排斥任何可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的恰当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在对形式美的追求上,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李瑛,1997年2月出生,女,汉族,山西晋城市,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2018级中国画(山水)方向。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