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准备,幼小衔接不焦虑

2020-10-20 05:33王妍妍
教育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走神幼小幼儿园

王妍妍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早期的一次重要转折,幼小衔接教育在其身份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环境变化、学习方式转变等情况,孩子难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因此,帮助孩子做好“衔接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小学、家长是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家长走出幼小衔接教育的误区,科学帮助孩子进行衔接准备?如何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爱上小学?如何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幼小衔接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成人的支持,但成人面对一些问题时,也会陷入迷茫。针对幼小衔接中家长和教师容易产生的困惑,《教育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柯小卫。

幼小衔接内容应保持连贯性

《教育家》:关于幼小衔接,许多家长处于“衔接准备”焦虑中。尽管教育部明令禁止社会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但一些变相的“幼小衔接班”依然存在。家长应该给幼儿报班吗?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柯小卫: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关键还是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家长并不是不能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就我的了解,也有提前学习知识,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可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缺少在幼儿园拥有的快乐和童真。毕竟儿童学习是有高原期的,当孩子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启蒙,不是灌输散碎的简单知识,也不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什么都不学,凡是小学做的一概不做,把幼儿园与小学对立起来。

幼儿的学习是从求知欲、新奇感开始,慢慢转变成经验、兴趣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0-3岁阶段主要是感觉感知、精细动作、表达诉求,3-6岁阶段主要是动作发展、活动经验、思维表达、想象创造,6-12岁阶段主要是数理逻辑、推理分析、集合判断、审美表现。所以提前抢跑我并不赞成。幼儿园教育有一定的教学常规,可是很多家长并不满足,非要花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更多是家长的竞争焦虑。

以神童为例,这些孩子多是通过灌输式教育培养的,或许原本能朝着多元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因为父母的急功近利,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过早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将其发展的能力限制住了。成人不能让孩子“乱学”,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想学习”,进而提高学习力。学习力是持续、多元的,成人要一视同仁,满足儿童需要,引起儿童的兴趣,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幼小衔接需要在时间上与小学合理过渡,在学习上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不应该从概念上去讲幼小衔接,而是应该理解为什么要做衔接准备以及到底要怎么做。幼升小时期,比起知识储备,我觉得能力上的准备更重要。面对孩子幼升小之后即将出现的多方面“断层”,家长应当放平心态,辅助孩子做好身体上、心理上的过渡,让孩子尽早养成学习生活中的好习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求答案。要把孩子的发展放在一个链条里面,按部就班地进行。

幼儿园教师对于家长有引导与教育的义务,只有家长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才能作出最有利于孩子的选择。研究幼小衔接,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视角,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把经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与家长科学沟通。家园要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然、顺利地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适合的阶段干适合的事才是正道,才能让幼小衔接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寻找科学的“衔智慧”与“接方法”

《教育家》: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特点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衔接准备?

柯小卫:从学习状态来看,幼儿园的状态是在游戏中学习,活动状态是自由的、游戏化的、兴趣的。到了小學以后,开始有体系、有系统的学习,有规定的课程,规定的时间,游戏形式减少。状态是静止的、讲座式的、听讲的、规定的,纪律约束性较强。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从动到静的过程,致使很多孩子进入小学一时无法适应。

从学习特点来看,幼儿园的模仿性很强,可以通过游戏和集体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开展分组教学。小伙伴之间可以互相分享物件、分享经验,没有成绩方面的要求。到了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直观、简单,以课堂教学为主,每门课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知识的连贯性较强,需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完成考试等。

从社会性来看,幼儿园是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初步培养团体意识,需要认知周边环境、事物,有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荣誉心与耻辱心、竞争意识都是有的。小学进一步融入社会,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判断标准,逐步学会控制情绪,与幼儿园比,小学的竞争力增强。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每个阶段都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怎样帮助孩子科学衔接、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在的幼小衔接大多数是让幼儿园小朋友被动地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比如认真听讲、懂规矩、有问题举手等,其实除了这些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从思维上怎么连接,从知识上怎么连接,如何从经验到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自然地过渡。

比如说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这种情感和早期的铺垫会变成孩子的一种情绪,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谈惩罚教育和教育惩戒权,否则对情绪情感的伤害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教育孩子要谨慎,成人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积极的,这关系到孩子的整个人生。父母和教师对孩子更多的应是爱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家》:有家长表示,孩子快上大班了,听其他人分享或者教师上课的时候还是会走神,担心他上小学后会不适应。对此,家长应该怎么办?

柯小卫:家长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走神。有时候原因并不在孩子,可能是课程的内容孩子听过了,不爱听,就会不专注。也可能是教师讲的内容不吸引人,孩子在听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喜欢听,也会造成走神。专注要有前提,孩子要对分享的主题内容或者课程感兴趣才可以。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家长对孩子要有宽容的胸怀,及时与孩子讨论走神的原因,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如果并非以上两种情况,而是孩子确实专注力差,那么教师要对爱走神的孩子进行个别的观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通过绘画、玩积木的形式引导孩子专心致志地画画或者拼插积木,不去打扰孩子,同时提醒孩子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不要轻易说放弃。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进行言语沟通和疏导,告诉孩子坚持的力量有多伟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学会突破自己,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小学生活。

猜你喜欢
走神幼小幼儿园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恭喜你走神了
走神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爱“上”幼儿园
走神
走神,真的让你不堪一击吗?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