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20 13:02王戈郝丹娄凌燕
西部论丛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王戈 郝丹 娄凌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金融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互联网+”视阈下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只有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对现实的具体需求进行满足。在“互联网+”视阈下,传统的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善,如果不能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解决,那么我国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就难以得到创新,无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及超越。据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视阈下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前 言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担负着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重任,尤其是在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市场体制面临改革的情况下,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达成培养人才的目标。在金融行业中,从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已经无法对实际需求进行满足,所以必须要强化思想,深化理论,积极改革,解决现有问题。据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视阈下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视阈下金融创新人才的内涵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互联网+”视阈下金融创新人才的内涵。毫无疑问,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这也对金融行业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金融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在现有工作中合理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经济中,创新既是基础也是核心,缺乏创新的金融业无法快速发展,同时也不能达成追赶发达国家的具体目标。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企业之间的同質化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如何能够解决现有问题,让自身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决定着金融企业的发展持续性。想要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占据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对具备创新意识的金融人才进行培养。高校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阵地,相关教师也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视阈,对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让学生能够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突破,不断提升金融产品质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客户体验的角度去对问题进行思考。

二、“互联网+”视阈下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结合目前现状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互联网+”视阈下,想要不断完善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重新设计。高校对金融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如今很多的高校都开始相应国家的具体号召,希望能够对能够对市场进行适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具体限制,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与互联网有关的金融专业,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却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存在着不明确的情况,由此可见,必须要结合目前现状对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对问题进行解决。

高校相关人员应强化思想,深化理论,明确互联网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其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所以必须要对具备金融知识、互联网创新思维的人才进行培养,并不断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对资源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在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就能够更好的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二)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下,还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必须要同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优化设置的基础,优化课程设置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毫无疑问,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开展的基础都是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才能够对后续的一系列环节进行设计与制定,无论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师资的配备,亦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等等都需要完全包括在其中。

各个高校必须要对自身的观念进行及时创新,并深入到金融市场中完成具体的调研工作,将互联网金融理念完全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对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个性进行突出,对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立。完成了这一具体的工作后,就可以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在原有的情况下,金融理论课程量较多,但是缺乏实践课程,不能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尽量减少理论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开设创新式课程,包括云计算课程、互联网金融课程、大数据挖掘课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增加实训课程的具体比例。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之后对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人才进行培养。

(三)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较为重要,同时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落实有关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工作层面上并没有强化思想,意识也存在偏差,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够强,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需要主动与企业进行联系,让学生深入到金融企业当中合理实习,不仅要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需要在金融企业内多思考相关问题,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对金融专业的具体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能够对其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当学生能够明确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动态,就可以进一步开发其创新思维,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而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来到学校开展授课,因为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及水平都不够强,那么也就无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师资队伍后,学校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师能够对相关培新会议进行参加,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动态进行掌握,再者,可邀请企业内的专家开展具体讲座,提升教师的思维高度,最后,需要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尽量侧重互联网金融工作经验而非学历,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很多教师的学历较高,但是却缺乏互联网金融的工作经验,这些教师只能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传授理论知识,却无益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总而言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较为重要,具体的细节还有待于高校相关人员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结 论

综上所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金融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在现有工作中合理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高校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阵地,相关教师也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视阈,对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让学生能够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思维定式进行突破。高校相关人员应强化思想,深化理论,明确互联网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尽量减少理论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开设创新式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具体比例,开发其创新思维,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孝君.“互联网+”视阈下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0,25(14):20-22.

[2] 钱宇晴,韦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际化、金融化视角[J].智库时代,2020(05):44-45.

[3] 张成翠,张杰.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37(01):85-88.

基金项目:此文系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 《金融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HSDJY20172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