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强
【摘要】本文对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以“研究学生”为切入点,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如课前做好学情分析、着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等,推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心理辅导 活动课 学情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62-02
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问题敢提、有异议敢说。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实践经验,从当前的教学现状出发,谈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优化策略。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评估,找出需要调整和解决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初中生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使其吐露心声,在内省中重塑自我。
在上学期的片区心理辅导活动课观摩中,我观摩了近20位初中专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时,学生就会敢说、敢问,然而课堂过于活跃,纪律性就差了。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七嘴八舌,教师很难管控课堂秩序,只好不停地提醒,甚至需要动用权威来干涉,这个时候的教学效果免不了就大打折扣。还有教师为了让课堂处于可控的状态,会刻意压制学生的活跃性,这样一来,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却成了配角,这样的课堂显得比较沉闷,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答案僵化,学生没有打开心扉,缺乏安全感,不肯袒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透过这个现象不难看出,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那么好上的。事实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活动性和体验性等特点,要上得活泼不难,但是一旦教师对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缺乏足够的智慧和经验应对过于活跃的课堂,就会让课堂陷入凌乱无序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活动课比任何一门课程都更依赖于学生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成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上课效果以班级学生的情况为指标,如果学生不能安心参与课堂,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在听课观摩的过程中还发现,即使是驾驭课堂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在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授课时,也有可能出现凌乱无序的教学现象。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凌乱无序的原因分析
在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中,既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又要让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佳状态。然而,在现实的初中心理课堂教学中,若学生活跃过度,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调控课堂纪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凌乱无序的现象呢?
(一)学科自身的因素
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有所不同。先说课程内容,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特别拘泥于特定的教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关注的主题,以此作为课程内容,这些主题都是学生乐于探讨的,也容易引发热烈的讨论。因为课程内容是从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并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标,没有硬性考核的要求,而是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带来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这样的课程宗旨,就容易导致学生思想松懈。再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在活动课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名学生都有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上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有游戏、团体表演、辩论、视频观看等,这样一来,会让一部分学生过于放开自己,疏于约束。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学生普遍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不用考试,也不用做作业,是一门放松自己的副科课程,因此,学生在无意识中就解除了上课的压力,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过度放松的行为。其次,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往往不愿意遵守教师的纪律要求。最后,班级秩序凌乱与班级管理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我在听课中发现,班风、学风良好的班级,学生虽然非常活跃,课堂纪律却井然有序;而那些班风、学风不太好的班级,学生大多活跃过头,缺乏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这说明,要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序性,需要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合作,并不是心理教师以一人之力就可以实现的。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塑造学生心灵的课程,这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而课堂应变能力需要在与学生的不断沟通和磨合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然而我在實践中发现,大多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排课比较少,有的是一周才排一次课,有的是一个月排一次课,有的甚至是三个月、半年才排一次课。这样低的排课频率,让师生之间的磨合与沟通成为空谈,也让很多心理辅导教师产生了挫败感,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项工作。这说明,很多心理教师还没有机会获得充分的实践经验。
我在调研中也发现,一部分心理教师主观上也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不需要组织性和纪律性,目的就是让学生放松身心。这样的主观意识决定了课堂缺乏规则的约束。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心理教师要将关注点和注意力放在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差异上,不能将一个学案套用在所有班级的学生身上,而是要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适宜的主题内容,与此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挖掘共性的问题。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优化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心理辅导活动课出现凌乱无序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观的,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青春期特性都是不容易改变的。在教师自身的因素中,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容易提高,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与反思。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较能凸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序性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做好学情分析和建立规则意识两个方面入手,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有意识的优化。
(一)课前做好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来说,学生是最关键的要素。教师要实现课堂活泼有序,就要老老实实地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针对性。
1.内容设计和目标设定要因班而异
每个学期初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做一个全面的调查,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设计几个大的板块的主题。这些大的主题要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系列课程。比如,初二的学生大多会存在异性交往的困惑,我在课前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异性交往现状进行细致的调查,发现有必要将异性交往作为主题设计系列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系列课程的主题分别为:①共同成长;②男女有别;③有了好感怎么办?④异性交往中那些难言的痛苦。我对于这个主题的系列课程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调研结果相机教学。有的班级学生异性交往程度比较浅,对异性交往的关注度不太高,我就会酌情缩减内容,设置相关的活动体验环节,更侧重于普及和预防;相反,针对异性交往程度较深的班级,我会制订更多具有补救性质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通过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也得到了提高。
2.教学素材选用要因班而异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中,不同班级的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素材也有着不同的敏感程度,因此,心理教師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教学素材。我在甲班上课时,学生总是难以静下心来,爱说爱动,我就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和讨论。这个做法大大减少了课堂无序的现象,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上得活泼有序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在实践中多尝试、反思和总结,从研究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优化,就一定能够让课堂辅导更具针对性,最终实现课堂辅导的有效性。
(二)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
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门常规课程,就要和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基本的课堂规则,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还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很显然,在课堂中建立规则并没有和心理教师的角色相冲突,而是对学生的负责和尊重。真正的自由源于自律。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课堂中接受心理辅导教育,并不是任其所为、毫无原则的,要保证每名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制订严格的规则。因此,在学期课程开始时,心理教师就要早做准备,和学生一起商量制订班级活动课的规则,拟出奖惩措施,当然,不能训斥、羞辱学生,要本着尊重的原则,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中,凌乱无序的氛围是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如上课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不等别人说完就随意插话、在游戏体验环节随心所欲、故意让别人出洋相等,这些行为都反映了对他人的不尊重、不理解。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课堂表现,开展专门的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心感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武亚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王秀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24)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