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霞
【摘要】提到20世纪的欧美流行乐坛,猫王与迈克尔·杰克逊独领风骚,他们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成就和商业价值,也为打破种族藩篱、增进世界各族人民的沟通和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他们的身前身后事又饱受世人争议,最后的离奇去世更是为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将尝试从心理传记学的角度,透过巨星天王的光环和种种流言蜚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瑾以此缅怀两位伟大的艺术家。
【关键词】心理传记学;种族藩篱;艺术家
一、童年生活:荆棘丛生
猫王(本名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于1932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贫困的农场工人家庭,三岁时父亲因伪造地主与雇主账单入狱,在此后的一年中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决定一生”,母亲的性情对他产生了一生的影响。在猫王之前,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刚生下来就离开了人世,这对他的母亲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加之她童年生活中有很多不幸,使得他母亲的性格和情绪极为抑郁和敏感。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通过在乌干达开展的一项幼儿研究发现,在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母亲,她抚养出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或情感紊乱,它会贯穿孩子的一生。
相比年少成名的迈克尔·杰克逊而言,他的家庭是完整的,家中共有九个孩子,迈克尔·杰克逊排行第七。父亲约瑟夫喜爱音乐,他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或者业余时间会去酒吧驻唱赚取一点生活小费,这潜移默化了家中的孩子们。迈克尔五岁就显示出了惊人的演唱天赋,约瑟夫因此有意而为之让儿子在唱歌的道路上大放异彩,所以让迈克尔·杰克逊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唱歌和乐器,并担任“杰克逊无兄弟”乐队的主唱。他对迈克尔·杰克逊非常严苛,甚至会辱骂讽刺或殴打,这使得两人关系始终很冷淡,迈克尔曾在1993年接受奥普拉采访时说,可能是因为父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想要鞭策他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他依然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那样对待他。可以看出,迈克尔·杰克逊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父亲一方面成就了他的事业,却又给他人格上造成了巨大的童年创伤。
二、家庭婚姻:一地鸡毛
他们都渴望成家立室,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但始终难以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猫王在德国服兵役期间邂逅一个军官的女儿普瑞希拉·普雷斯利,两人于1959年成婚,很快他们便有了女儿。然而好景不长,这段被外界视为神仙眷侣的爱情童话在六年后画上了句号。婚姻的破裂,再加上欧洲披头士乐队的异军突起,猫王一度十分消沉,他开始沉迷于毒品、药物难以自拔。严重的物质成瘾带给了他舞台上短暂的亢奋,却对他的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巨大损伤,据美国著名心理传记学家艾伯特·戈德曼(Albert Goldman)在《猫王》(Elvis)中描述:当埃尔维斯把毒品侵蚀的怪异想法通过歌声表达时,你似乎会觉得站在雅园顶端的小房间,观望着那紧闭着双眼喃喃自语的埃尔维斯。
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巧合,在猫王去世17年后,他的女儿莉莎·普雷斯利与同样创造音乐史上传奇的迈克尔·杰克逊共建家庭,两人于1994年结婚。莉莎·普雷斯利就像一根纽带,将猫王与迈克尔·杰克逊这两个不同时空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姻亲关系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当迈克尔·杰克逊的财富和名望越来越高时,他开始并不满足于此,他曾向身边人抱怨为什么歌迷们都叫埃尔维斯是摇滚乐之王,而不这样称赞他。由此可见,猫王一直是迈克尔心中想要超越的偶像,但由于“罪恶的白色”,他的黑人血统让超越的道路异常艰难,也充满苦痛。
令人唏嘘的是,莉莎·普雷斯利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婚姻仅维持了14个月,也没有他们爱情的结晶。这似乎没有对迈克尔构成什么实质性影响,他后来又再婚并且通过人工代孕的方式有了小孩。但是有研究表明,他频繁的整容和皮肤激素的变化使得内心的阿尼玛(anima)越来越强烈,一方面是外在形象上越来越女性化,另一方面性取向不明或者已经出现偏差,这导致他对女性没有太大兴趣。
三、拒绝长大的孩子:过度补偿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产生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和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3]。然而,物极必反,极度的、扭曲的自卑只会带来毁灭性后果。当一个出生美国南部、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车水马龙、物欲横流的纽约大都市时,他眼花缭乱了。在追求名利与金钱的道路上,个体的心理受到了巨大摧残。他被经纪公司催赶着没日没夜的练习、演出,他身上巨大的商业价值被所有相关的利益集团无限榨取,他筋疲力尽了。猫王渴望回到美丽的密西西比,回到母亲身边,远离勾心斗角的闹市,所以为了补偿这一愿望,他在田纳西州建造了雅园(Graceland)。然而,这种富丽堂皇的生活能够填补物质的匮乏,却填补不了缺失的爱和内心的空虚。如今的雅园,已是美国著名景点,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或许他身前在这里过得并不快乐,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响。
无独有偶,迈克尔·杰克逊也建造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梦幻乐园(Neverland)。他建造梦幻乐园的灵感来源于美国50年代的动画片《小飞侠》,剧中主人公“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在梦幻岛渡过快乐的童年。正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童年是缺失的,是充满创伤的,所以他想要过期补偿,将自身的渴求投射到孩子们身上。他在园中建造了游乐场,音乐厅,护理室等,定期邀请孩子们到园中玩耍,并给身患重病的儿童很好的看护和照料。只有与小孩在一起,他才能逃离白人世界的纷纷扰扰,才能卸下人格面具做回自己。然而,他所认为的“天使的孩子”却用一纸诉讼将他送上法庭,一时间他被千夫所指,成为众矢之的。有人说迈克尔就是个拒绝长大的孩子,也有人说他的心理年龄只有10岁,当青春期因为大鼻子和痤疮而自卑、羞怯时,他的人格就已经定形了。青春期是“疾风骤雨”的关键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当迈克尔处于青春期时,他开始变声,皮肤变得粗糙,他不再是可爱的童星——小迈克尔,而只是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此时的他孤立无援,一方面要承受父亲无止尽的羞辱,还要不得不上台表演,他因此变得郁郁寡欢、害羞,甚至不敢见人,这种自卑情结是他整容及皮肤变化的主要根源。尽管在当下社会,艺人整容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作为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时期的黑人而言,迈克尔的整容不仅代表的是容貌方面的改变,更是对种族问题的挑衅。他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成了黑人中不受欢迎、白人中融入不了的边缘人,所以从当时整个美國的时代背景来看,不是迈克尔行事乖张,是他所处的舆论环境太过苛刻。
上帝打开了一扇窗,就会关上另一扇窗户。如果说上帝赐予了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然而却剥夺了他们享受平凡生活的权利。猫王与迈克尔·杰克逊都在音乐史上创造了巅峰记录,也都出生贫寒,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成年后的个人私生活也是千疮百孔。虽然肤色不同,但他们勇于打破种族歧视的藩篱,将黑人音乐介绍给白人,这种跨越种族界限的勇气是弥足珍贵的。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们深刻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和敏感脆弱,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被外界无限放大甚至妖魔化,致使我们难以知晓其中的是非曲直。如今,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他们时,才会更加贴近真实的灵魂,为理解曲中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Robert Karen.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M].赵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William Todd Schultz.心理传记学手册[M].丁兴祥,谷传华,郑剑虹,舒跃育,雷学军.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马晓佳.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32.
[4]姜理东.非裔美籍族群的身份认同——对迈克尔·杰克逊身份的探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