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可濯 戴迎珺
【摘要】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优秀的家风文化对于古代中国的传承、延续和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时代的浪潮初期,家风屡屡遭受“遗弃”、“抛弃”。近年,在习近平主席的号召下,家风有了留存于世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团队也对于“如何将家风以现代手段留存于现代社会的”问题,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家风文化;现代手段;适应时代;走入生活
1、前言
家风文化历经千年沉淀本应在现代熠熠生辉。然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路途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文化却面临着被时代抛弃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风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家风文化将找到适合时代的方式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什么是古代家风?现代家风?
2.1家风的定义
家风,也称门风,在《新华词典》上的解释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一词首次出现于北周·庚信的《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 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2.2什么是古代家风?
古代与现代在家庭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古代绝大多数家庭以一个集中的、人数庞大的“大家庭形式”存在,这样庞大复杂的“大家庭”就需要家族成员选举出一名较为年长且有威望的成员(多为家族中的男性)作为“大家庭”的家长对“大家庭”进行管理,而“大家长”的治家方式和家族的“祖训”就是管理“大家庭”的手段,所以我们可以在内容上这样定义“古代家风”——由古代“大家庭”的家长结合“祖训”形成的规定就是“古代家风”。而由于家长的治家理念和“祖训”对于一个“大家庭”有着绝对的统治力,所以事实上可以在作用下这样诠释“古代家风”——能够在古代“大家庭”起到管理、仲裁,且具有绝对的家族公信力的一家之条款就是“古代家風”。但家风也并不仅限于展现其内容或者发挥其作用,家风之所以能够为习总书记再度提上日程,也是由于其优良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好的家风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社会风气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于是我们可以在影响上这样定义“古代家风”——传承的品质和对家族后辈们产生的影响就是“古代家风”。
2.3什么是现代家风?
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人民物质生活日趋美好的同时,家风文化却渐渐没落了。由于交通发展、城市建立、女性解放、计划生育政策等等因素,原生的“大家庭”主要分裂为了“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组成的三到四口之家”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家庭形式的转变,新家庭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负责传承家风的“家长”们反而无法发挥其作用。
3、家风文化没落的原因
3.1家风文化对于古代“大家庭”的必要性。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古代家庭为什么会以家风的形式治家。
人们普遍认为古代交通闭塞,“大家庭”的成员们很难迁移出去。这直接导致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的出现。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大家族”更像是现代意义上的“小社会”(类似于学校等)。那么治理和维护这样一个“小社会”就需要一套“法律”,而“家风”正是作为“大家庭”的“法律”出现的,这就是“家风”成为“大家庭”治家手段的原因。
3.2家风文化没落的内在因素。眼观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家庭规模的悬殊。现代社会,原生的大家庭发生了分裂,当前社会的大多数家庭是以三、四口之家组成,人口基数的下降同时带来的是家风“模糊化”、“简单化”、“口头化”,其作为“法律”的地位日趋低下,使再优秀的家风也成为了一纸空文,在短期内,家风文化可以说是变质了。家风本应是一剂良药,既是“前车之鉴”,又是“后车之师”;然而时代的更迭导致家风突然无法适应社会,作为“良药”的价值也暂时消失了,这是家风没落的根源。
3.3家风文化没落的外在因素。否认的,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家风这样在生活中极为严肃的主题变得不那么受欢迎,这与当代年轻人奉行的“及时行乐”也不无关系,这样我是家风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4、家风文化如何起死回生?
家风可以在新时代起死回生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4.1现代科技带给家风文化的机会。不同于古代的信息闭塞,在大数据时代下,传播文化不再需要“周游列国”,不再需要“毛遂自荐”,家风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不会变为“一家之言”。有数据表明:截止201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高达7.1亿人,全球排名第一,几乎是第二、三名印度和美国之和。在这样的趋势下,互联网+无疑是家风文化传播的最为优秀的载体。家风文化若能把握住这一次机会,那么无疑是为家风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5、结语
新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家风文化曾因为时代的原因而不被重视,而意外的没有承受住新时代的挑战,濒临淘汰。而现在,家风文化将抓住新时代的机遇,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
[2]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中国纪检监察报第7306期,2018-3-11(1).
[3]新华社.习近平时间|在家尽孝[M/CD].习近平报道专集,2019-2-17.
[4]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
项目名称:依托互联网+,让家庭传承文化屹立前浪潮头,创新训练项目。
作者简介:邵可濯,男(2001.1,汉族),浙江金华,本科,浙江万里学院在读生,研究方向:生物技术。戴迎珺,女(1975.01汉)江苏宜兴,硕士,高级实验师,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