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

2020-10-20 06:20邓李晶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思考

邓李晶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群兴盛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随后阐述了新兴产业群的兴起为我国诸多行业领域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与我国新型产业群的基础特征;其次叙述了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趋势以及其发展的思考;最后表明了我国产业经济学需要重点探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思考

为了使我国的产业经济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各个部门都在一直针对性的研究产业经济学,最后经研究发现新兴产业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增长最有效的载体。因此政府部门加强了对新兴产业的深度剖析与探究,希望借助颁发各种政策性规章扶持我国的新兴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更稳定发展,并借此此机会着力建设出更匹配我国时代发展现状的新兴产业群,促使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继续大幅度提升,从源头处将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优化改进。

一、新兴产业群兴盛的成因

从二十世纪的末期,我国兴起了投身新兴产业的浪潮,其随着诸多新兴企业的不断革新进步,直到近几年间,我国新兴产业已从默默无闻发展到蓬勃繁荣,新兴企业携手共同将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与我国社会经济新趋势存在相当程度的连带效应。而对于我国的新兴产业群而言,其发展关键在于三个因素对其产生的推动作用与积极影响:

1      政府扶持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在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大量新兴产业的形成与进步,例如生物产业、新能源等。

2      社会分工

对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深化而言,同样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其中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新兴产业提供了创新型发展机会。如网络主播、“剥虾师”等新职业,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新职业通常与社会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密联系。

3      需求衍生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猛烈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同时社会大对诸多行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与新标准。而这些要求与标准同样会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例如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领域,均是因为社会大众对其的需求提高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往往都是高档的消费品以及奢侈品。

二、新兴产业群提供的新机遇

新兴产业群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协同发展到目前为止新兴产业群已然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中影响力最大的领域。因为新兴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自身行业内部竞争实力的逐渐增强,其他行业领域也可以依托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趋势促使自身企业的兴旺,并且会与新兴产业群进行良性的业务往来促使双方相互合作互利互赢,从而为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产生深刻长远的积极影响[1]。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绝对是落后国家提升自身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兴旺与衰败。简单来讲,国家经济的提升可以针对性的选择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新兴产业着力推动其发展,那么经济的增长与迅速发展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拿日本举例,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政府部门对其国家内部信息技术领域的大力扶持,相关工作人员精确的抓住了此机遇,规模性的研发出了大量新兴信息化产业,从而使日本跻身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所以相对落后的国家若想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实现跨越式进展,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提升对新兴产业的关注程度,意识到新兴产业群的重要性与发展的必要性。

三、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基础特征

1      阶梯性

不论是新兴产业群的技术因素或是需求因素,在新兴产业体系内部均是以阶梯形式完成分布,高水平与低水平的两极分化程度明显。这样的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缺乏平衡与我国不同地域的受教育程度、信息化普及状态、以及生产资源等原因共同导致。例如一线城市的居民家中早已将高端汽车当做日常生活工作的必需品,而相对落后偏远的山区居民只能使用自行车为代步方式。

2      干预性

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某些政府部门对新兴产业企业的经济财政、投资决定、发展决策等的正常的企业内部运作参与了相对过量的人为干预,对一些新兴产业企业的针对性扶持力度远远高于其他的新兴产业企业。这样就会对其他新兴产业企业造成行业地位、竞争力、企业运营资源的不平等性,最终导致一些新兴产业无法真正发展起来,甚至是新兴产业群的不正常发展[2]。

四、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趋势

通过上述内容对新兴产业群的简要分析,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在探究方向与内容上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由产业政策、结构、布局、关联、发展与组织共六个因素一同构成的产业经济学探究领域,而这六个内容又可以概括总结为具体的两个问题: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问题。就目前我国对产业经济学的探究重心与日本对待其国家内部产业经济学的情况相差无几,都是对产业布局、结构与关联着重强调,将探究产业经济学的最终目标设定为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建立方面,从而对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因素的重视程度不高。

尽管如此,但是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产业经济学领域都充分证明了, 产业组织学不应该被忽略,甚至也应对其作为关键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大多欧美国家皆是如此。同时,一部分小众的产业经济学家也对其表示認可并发表了这样的言论,即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组织因素的探究与促进其发展极有可能会对我国“干预性”的新兴产业群特征实现行之有效的解决以及有助于制定我国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政策性法规。因为当下我国的新兴产业市场仍处于发展中并且上升空间较大的状态,大量新兴产业的诞生层出不穷,但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可以正确参与新兴产业群发展的界限还未完全明确,所以产业组织学对“干扰性”的因素与我国整体市场经济起着极为关键的实践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也应着力加强对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因素的探究。若我国的市场经济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则最终一定是由我国诸多的市场主体决定我国市场经济的走向,且产业结构处于相对优良的市场体系内必然会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基于我国目前新兴产业群存在“阶梯型”的特征,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当下构建的产业结构缺乏最基本的使用质量与效率,无法满足推动新兴产业群发展的需求,不是最恰当的结构体系。所以,建设出一个健全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理应提升我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探究程度。

五、我国产业经济学发展的思考

我国对促进新兴产业群发展主要运用了实践性的方式策略,并在国民经济领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是产业经济学也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我国产业经济学者在探究其理论方面缺乏了系统性与挖掘性。

目前的新兴产业群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这一点产业经济学必须深刻的意识到。对于当下我国新兴产业群“阶梯性”的基礎特征而言,产业经济学者就需要对阶梯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的经济梯度加深了解,才可以根据各个新兴产业的运营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干预性”的新兴产业群基础特征简单而言就是我国政府部门对一些新兴产业的公权力运用相对过度。基于此,产业经济学者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将政府部门可以行为的范围当做关键性问题开展深刻的谈论探究,且要着重分析出若“干预性”的基础特征一直存在于新兴产业群,则会对新兴产业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有多广,新兴产业的诸多企业要及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性计划与准确的估算出对企业内部运营产生的经济效益损失数量等诸多问题。

六、我国产业经济学需着重探究的核心问题

我国对产业经济学探究的方向与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着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这两个重点问题开展,并与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以可以实践的层面为核心对一些问题具体探究。

产业经济学者对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必须是以可以对我国产业经济主体做出实践行为为深入探究的出发点。另外,当今的产业经济学术界一致认定产业经济学归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而应用经济学的发展一旦离开实践将会缺失正确性,所以在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任务中应加入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践证实方法以及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与组织探究内容。

同时产业经济学者需要结合我国新兴产业的实际发展现况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制定出可行性的革新建议,必须着重注意我国政府部门的“干预性”是我国新兴产业的基础特征。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又直接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对于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产业经济学者对新兴产业群的“干预性”特征开展深入的探究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革新与发展[3]。

七、总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产业经济学急需对上述方面问题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与分析,并且我国政府部门在新兴产业群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新机遇,而产业经济学者在对产业经济学结构与组织问题的研究对策策略过程中,也可以为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深远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应建议,最终为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继续猛烈发展而发愤展布。

参考文献:

[1] 关涛,张永岳.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02):120-124.

[2] 王琪,邢绍丽.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39+49.

[3] 张涛.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315+317.

猜你喜欢
产业经济学思考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及构建应用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
政府补贴、国企国有化系数与中国企业的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