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教育研究

2020-10-20 06:07袁玲
山东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

袁玲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消除贫困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精准扶贫”的一个关键就是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是农村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但是目前农村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仍然与时代发展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精准滴灌”,仍需加大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度。分析现今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困境:农村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家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女性进行再教育的意识淡薄。从而提出相应地发展对策: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学校师资;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改变家庭陈旧观念;提高自身教育意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女性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女性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男女纷纷入学接受教育,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得到大大提升。但在一些农村,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仍然非常落后,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她们大都科学知识匮乏。很多女性被迫辍学,加之“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剥夺了自身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自身也没有再接受教育的强烈意识。所以导致农村地区女性教育水平越来越低,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农村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承上启下、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的作用,教师对学习者的成长成才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拥有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对学习者来说是锦上添花。虽然十八大以来一直响应党的号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派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工作,改善农村缺乏教师状况,但是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专业性不强。同时,工作期满后便会自主离开,这样便造成一种循环效应。每来一批老师基本上都不会教学太久,导致整体师资队伍薄弱,特别是很多女性学生心思细腻,教师离开后产生心理落差,加之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教师经常更换也会导致厌学的现象。

(二)家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据调查表明,在农村女性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只占1.5%,比男性低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0.5%,这与男性基本持平,而5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其中文盲占13%,這个比例远高于男性。可见,女性接受教育程度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还远远低于现实发展水平。自古以来,女性教育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即使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是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妻子做铺垫。中国“重男轻女”思想从古延续至近代,随着民国时期“兴女学”浪潮的不断兴起,女性教育才逐渐受到重视。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彻底清除,特别在一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男尊女卑”思想仍然十分明显。农村女性很多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或者只上完小学,就在家中充当劳动力,帮助家庭减轻负担,家中有兄弟的这种现象更是普遍,父母都会优先让男性接受教育,即使男性成绩不如女性,父母考虑到男性要结婚、买房等等,也可能让女性辍学外出打工来贴补家用,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

(三)农村女性进行再教育的意识淡薄

大部分的农村女性认为:结婚以后, 女人的最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家庭, 伺候好丈夫、孩子和老人,把家里打扫干净,出去做事是男人的事情,学习技能会被人认为不安分,名声不好, 学习技能往往是在结婚之前完成, 结婚以后就要安心守家。可见,很多女性自身教育观念意识淡薄,把婚姻当成是人生学习的结束点。当然,农村女性接受教育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是她们本身接受的教育程度就不高,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有限,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女性在学校里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也是爱莫能助,农村很多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上迫于生活压力也很少有时间对孩子学习进行指导,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越堆越多,最后完成规定的学业年限就不再接受教育。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学校师资

在2018年10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教育系统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以提高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为重点,不断提升偏远乡镇学校师资水平。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面对农村教育资源稀缺,政府也应加大力度进行教师的管理。首先,在对教师的选聘方面,对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有职称晋升和一定的荣誉奖励。其次,对一些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教师培训的资助,统筹安排资金,定期安排农村教师进大城市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最后,分配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农村学校开设适量的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改善农村教育资源。

(二) 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改变家庭陈旧观念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助的是贫困偏远地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农村。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导方针,争取帮助农村实现真正脱贫。改变这种“男尊女卑”观念的根本在于治本,在于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每家每户资助到位。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的扶贫基金和低利率贷款,帮助农村贫困人民增加经济收入,加快经济发展,将“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既是扶贫也是扶智,经济条件变好的同时可以加强教育,如函授、夜大、职业技能等等,让农村女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三)提高自身教育意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在大城市,女性仍然有很多机会进行学习,面对工作的压力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都要求着她们进行学习。相反,在农村的很多女性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处于“安于现状”的状态下。在“精准扶贫”的号召下,应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组织全村的女性进行教育宣传,提高女性教育意识,让女性变得自信独立,树立起有理想、有知识的形象。同时农村学校有很多女性教师,为农村女性就业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鼓励女性进行再教育的动力之一。其次,利用妇联组织深入到农村女性队伍中,深刻地进行教育。最后,对于那些积极接受教育的女性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成绩优秀的女性可以进入到较好的工作岗位。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会增强,会认为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长远投资。在农村,孩子们的信息来源主要就是母亲,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女性影响着孩子的教育程度,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贡献于社会,因此重视农村女性教育发展对提高农村人口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的实践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做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滴灌”,帮助千千万万的人实现脱贫。其实脱的也是思想的贫,思想跟上了时代发展,教育的发展也就不贫瘠。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乡村人口约占到了54%,在社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想要全面加快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农村着手整体提高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史静寰.教育、赋权与发展:95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教育研究回顾[J].妇女研究论丛,2007(1):59-66.

[2]董怀良.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措施研究[J].理论界,2017(09):67-73.

[3]郭玉英.性别视角下的河南农村女性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2):106-108.

[4]李秀天,蒋春洋.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研究——基于陶行知的“小先生制”[J].职业教育研究,2017(07):16-20.

[5]朱纹. 增能视角下农村妇女脱贫策略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9.

[6]高凌雁. 女性户主家庭致贫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