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伴小组群”引发学校管理范式变迁

2020-10-20 06:24
中小学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共情小组长班级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培养人才,但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十多年来,清华附小一直采取班集体授课与小组化结合的方式,通过将每个班分成4~6人的“三五成群”的学伴小组,试图解构“坚固的班级堡垒”,期待化有形班为无形班,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将原来的线下活动搬到线上,但线上的“学伴小组群”,并不是对线下小组的简单“复制”与“粘贴”,而是在继承原有线下“小组化学习”的基础上,也吸纳家长入群,把班级群分解为若干由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15~20人不等的“四位一体”小群落。清华附小本部目前的48个班级,分解生成了360多个学伴小组群。这些学伴小组群成为清华附小进行学校管理范式变革的最重要尝试。

一、迭代后的学伴小组群的主要特征

迭代后的在线学伴小组群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类型分组。每个班级组建6~8个学伴小组群,配备导师。班主任为第一导师,掌握学情,答疑解惑。本着“自愿民主+优先级优选”的原则,学生在线自由选择和组合,并起好个性化群名。教师也参照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统筹,按性别、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将学生划分为ABC三大类型。每组有组长1人,组员6~8人。A类1~2人,B类3~4人,C类1~2人。每个群的背后都有几位教师与家长陪伴。

其二,学伴小组自行制定公约。一般情况下,第一周由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要协调成员关系,解决问题,并组织集体制定公约。在第一周小组长的榜样带动下,后面几周开始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学伴小组成员按自己所任职责修改群名片,每晚在组内进行一日总结,总结方式要优化、有效。通过完成小组接龙、小组一日量分表格、对号考勤等多种形式的任务,各小组实现参与和管理“一个都不能少”,逐步实现对集体承诺的达成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养成。

其三,学伴小组自定学习任务。以我参加的六年1班“八仙过海”小组的一天学习过程为例,他们确定了三项学习任务。第一,群内晨读。组员每天把晨读内容发到群里,组长及组长小助手及时督促,大家一起听录音,进行错音纠正。第二,组内讨论学习问题。第三,作业的互相学习与监督。

儿童站立到了学伴小组群的正中央,学会自主管理、自动管理,是建立管理规则的前提,也是学伴小组群有效运行的核心驱动力。由于学伴小组群的自主性,孩子们被“扔到”学伴中交往、摩擦、碰撞,长出共生“新嫩芽”。

二、依托学伴小组群探索学校管理新范式

通过学伴小组群的创建和运行,我们建立了干部、教师、家长、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学校管理新范式。

其一,从层级化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学伴小组群的管理方式可将学校管理的视角从整个学校引入到线上网络小组。教育管理者的视角不再切片化,而是真实、切身地打破时空,全过程观察并参与学生在课堂内外渐进式的变化和成长,乃至带动教师和家长的观察、参与和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共生与创生。

其二,从事务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在学伴小组群里,学习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和家长们。群中人不论孩子还是成人皆在学习,大家真切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小组群众——教师与家长在同一个场景中的相处方式是共同的探索、理解和共情,而不再是事后的各抒己见。

其三,从间接管理到“垂直落地”。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是管理的基础。在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下,学校管理层与学生之间无法直接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而在平面化的管理模式中,组织管理层与成员可以直接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实现即时直接的信息互动,实现了管理的有效和高效。

三、在“共生与创生”中推进管理的超越与迁移

面对突发疫情,迭代而来的学伴小组群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还促进学校管理者实现了管理的超越与迁移。

其一,修炼置身“漩涡中心”的教育领导力。疫情隔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但校长要能够迅速抓住数字化平台线上学习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巧妙应对新情况带来的新挑战。于是,校长就成了“漩涡中心”,要率先“下沉”到学生、家长、教师当中,促成一种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地前来共同參与的氛围。只有深入“漩涡中心”,才能体察到特殊时期线上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学生成长的真需求和破局的真办法。

其二,获得师生“校长懂我”的共情力。每一天,无论多忙,我都要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从学生层面,我每天都坚持点评所联系学伴小组群的学生录音、视频,批改学生作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我对孩子的思路表达出理解和共情,孩子们大呼“校长懂我”。从教师角度,我尽力做到“冷暖共知”。如我经常对参与的六个年级的六位班主任老师施以无声援助。从家长层面看,更多时候,我引导家长要“理解万岁”,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像挂外套一样挂在家门外,再走进家门面对自己的孩子……有趣的是,家长们似乎真的把我当作孩子的“姥姥”,心平气和了许多。

其三,提升家校“学伴小组群”的组合力。学校将“学伴共进”以及学伴自主管理之意蕴添加到学校管理和家校共育管理中。老师们也组成各种“学伴”小组群。比如:组建“五四青年气质学伴群”,即在自我意识高涨的新老“00后”那里,各自把“五四青年”与具有“五四青年气质”的“老年”进行组合,发挥组织成员的各自优势,互相推进,互相督促,进而学会自觉与自能管理。再如我们建构“成志家长学伴群”。家长在其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认同。家长给孩子示范尊师重教以及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学校也把在学伴小组群里发现的“家长委员会潜力股”,介绍和输送到学校管理层的“学伴群”,形成一个动态但稳定的组织结构,即“家校命运共同体”。

现实总是问题重重。不管怎样,现实发生了什么,就去面对什么;未来需要什么,就努力争取什么。线上“学伴小组群”不能包治百病,但怎么样在后疫情时代,把线上和线下班集体与学伴小组群有机结合,在同伴中实现理解共情和相互支持,创造新经典的“因材施教”,我们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共情小组长班级
共情疲劳
班级“无课日”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分餐小组长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