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
案例1:有两名孩子转入某园一个多月后,他们的家长对班级教师的工作提出了不满。原因是:班级群里只能隔三差五地看到教师发的孩子照片,而孩子以前上的那所幼儿园每天都能在班级群里看到孩子的照片。家长言下之意:原来那所幼儿园的教师对工作更负责……
案例2:一名幼儿家长看到班级群里发了几张孩子们为某幼儿庆祝生日的照片,她仔仔细细看了几遍,都没找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对教师的各种猜忌闪现在脑海中。幼儿离园时,家长很生气地质问教师:“为什么今天发的照片上没有我的孩子?”看着生气的家长,教师一个劲地解释着:“实在不好意思,因为当时拍照时间来不及了,正好孩子们的午餐时间要到了,所以就匆匆忙忙拍了几张……”家长听完后仍然气呼呼地拉着孩子走了,显然她对教师的解释根本不满意。
以上两个案例应该是现在所有教师在家园联系中常要面对的问题,拍照发群引起的各种家园矛盾成了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利:缓解了家长的分离焦虑。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
(一)家长对孩子在园生活存在两种不放心
1.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放心。
由于3~6岁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弱,家长对孩子能否适应集体生活不放心。
2.对教师工作不放心。
家长常对教师工作不放心:这么多的孩子,老师能照顾到每个孩子吗?老师对孩子的照顾细致吗?老师能针对我家孩子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照顾吗?甚至还会想:班级里会不会有领导或其他教师的孩子,这些孩子会不会有特权?老师会不会对这些孩子特殊关照,对我的孩子关注不够?等等。
(二)个别家长受虐童事件的影响对教师不信任
由于近两年来,媒体报道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直接导致个别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不信任,他们随时随地都想看到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游戏情况,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伤害,因此希望教师每天给孩子拍照、拍视频发群里。
因为以上这些担心和焦虑,家长就想通过每天看班级群里孩子的视频或照片,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在群里分享孩子们的照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起到缓解家长焦虑的作用。
弊:对幼儿园活动的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
(一)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幼儿园教师每天既要照顾孩子在园的生活,还要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随时做出积极应答,还要照顾班级里的个别特殊幼儿。教师上班就像“打仗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如果每天心里还要惦记着给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拍照发群,无外乎让他们的脑袋里又多了一根紧绷的弦,生怕自己哪天忙得忘了拍照发群,引起个别家长的不满。因此,教师如果一味地去迎合家长的要求——每天拍照发群,无疑让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
(二)幼儿在园活动安全无保障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位幼儿,无论是室内的学习、生活、游戏,还是户外的游戏活动,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去关注每位幼儿。工作中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如果教师忙于拍照發群,势必会降低对班级每位幼儿的关注度,幼儿在园活动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
(三)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引导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忙于拍摄孩子们学习、游戏、生活的视频和照片并上传到班级群里,对孩子的观察、引导也就形同虚设。因为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她们专注在幼儿分组拍照的组织上(为了确保每位幼儿都在照片上,以免家长提意见),还要考虑拍照的角度、幼儿的表情,肯定无暇顾及和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每天给孩子拍照发群,势必会影响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以及观察、引导,教师的工作重点就会本末倒置。
(四)教师拍照不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教师在给幼儿拍照时,会打断活动中的幼儿,让孩子配合一下教师的拍照,出现让孩子摆造型的现象。这会干扰活动中聚精会神的幼儿,不利于他们专注力的养成。随之而来,幼儿也会对教师让他们摆拍的行为,慢慢地产生厌烦的情绪。
(五)容易引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误会
以案例2为例,由于教师不是专业的摄影师,拍照中难免在角度上、抓拍上出现偏差,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往往拍出的照片不尽如人意:有的幼儿拍的是正面,有的是侧面,还有的是背面,有时还会受一日生活环节的时间限制,出现某几位幼儿根本就没入镜。可是当家长们在群里看视频和照片时,总是最关注自己孩子的站位是否是C位(中间位)或姿势、表情是否到位,如果自己的孩子经常拍到的是背影或者照片上压根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家长无形之中就会猜忌老师:“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的孩子?是不是不关注我的孩子?……”
(六)严重干扰了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一方面让孩子接受规范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在孩子入园后,家长们可以安心工作。如果教师每天都往家长群里发孩子的活动视频或照片,将会干扰到家长在单位的正常工作。每天守着手机等群里孩子的视频和照片,渐渐地成了家长每天的必修课,根本就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一旦看到群里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家长会仔细寻找照片中孩子的“蛛丝马迹”,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家长的心情马上就会焦虑不安,各种担心涌上心头,一天都没有了好心情。其实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长放手,并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的,家长成天地抱着手机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不仅严重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和休息,还会束缚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职责
通常情况下,有的家长会认为每天拍照发群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反之则是没有爱心、工作不负责任的老师。其实不然,教师每天拍照发群,家长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繁荣”。每天班级群里都会被孩子重复性的活动视频和照片刷屏,这种繁荣的背后就是教师以忽视观察、指导孩子为代价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希望多记录孩子的点滴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成长的关键更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幼儿的观察、积极回应、有效引导,更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指导,远比那种只顾拍照发群的行为更有意义。如何转变部分家长已有的偏见呢?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家长会、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们走进幼儿园、走近教师,更进一步地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会逐步建立起来。家长也会深刻认识到教师每天拍照发群的弊端,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引导的重要性,从而能够理性地对待教师拍照发群的行为,不再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幼儿园及教师的好与坏。
(二)寻求平衡点,巧妙利用保育教师配班的资源
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活动中专注于对幼儿的观察与引导,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渴望能看到孩子在园的活动情况。对待个别家长提出的每天拍照发群这一特殊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要把握工作重心,也不能从不拍照发群。教师可以对家长每天拍照发群这一要求进行取舍:幼儿的常规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不用每天拍照发群,可以不定期地抓拍一些照片发到群里;对于班级的一些特色活动,如:户外参观、户外美术写生、小区劳动实践、家长助教、主题教学活动的生成课程等,可及时拍照发群。但教师拍照发群时与对幼儿的观察引导产生矛盾怎么办?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保育教师配班这一资源,请她们帮忙拍一些活动的视频和照片,并在下班时间发到班级群里,与家长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也使得家长对班级的特色活动以及孩子在班级里的表现加以了解。
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工作重心,以关注孩子、观察引导孩子为主,对待家长每天拍照发群的要求,既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在转变家长观念的同时,适当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共同搭建好家园共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