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物美价廉”的惠民保类保障项目正在多地“开花”。国内已有15个省40个地区正式上线的惠民保类保险。
在保费方面,各地惠民保类产品的年保费大多控制百元以内,最贵的佛山“佛医保”,年保费是185元/人,也有采用分年龄段计价方式,如长沙“星惠保”,50岁以下48元/年/人,50岁以上138元/年/人;在保额方面,保额普遍是100万元,个别城市将保额提高至300万元,如东莞“市民保”、南通“全民保”。
此外,在保障范围方面,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医保目录内的自费部分,二是医保目录外的特药(有些产品只保障其中一个方面,有些产品保障两个方面)。
缘何各地如此青睐惠民保类产品?“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惠民保项目能提升形象,因为责任担当可能比经济利益更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惠民保能使得险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收入,而风险将由政府共担,可能比经营竞争激烈的百万医疗险更好。同时,险企能借此掌握健康风险相关数据,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潜在客户。此外,考虑到近几年来网络互助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疾病风险的保障,主要平台运行稳健,保险公司也应当更加勇于“创新”。
机遇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一路高歌猛进的惠民保也不可避免触及到了“暗礁”。
9月24日,刚上线1个多月的惠嘉保宣布,“由于相关政策限定,惠嘉保产品近期无法再次上线。”自此,惠嘉保成為国内首个停止投保的惠民保类保障项目。
一叶而知天下秋,惠嘉保的“折戟”,也再次反映市场对惠民保项目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隐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运营等等环节都需要成本,而目前惠民保后续的二次转化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效应也未体现出来。 (摘自《北京商报》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