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治中,朱德旭,李旭芳
(1.中国石油集团保卫部,北京100007;2.上海公安学院,上海200137;3.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洋物探处,天津300457)
2019年7月19日,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气化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15人重伤。后经政府相关部门调查,事故直接原因是空气分离装置冷箱泄漏未及时处理,发生“砂爆”,进而引发冷箱倒塌,导致附近500m3液氧贮槽破裂,大量液氧迅速外泄,周围可燃物在液氧或富氧条件下发生爆炸、燃烧,造成周边人员大量伤亡。
3月22日,湖南境内旅游大巴车突然起火,造成26人死亡、28人受伤,后经公安机关查明,事故系该车乘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造成。
两起事件虽然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发生的原因、风险来源、防范的方式并不全然相同。在企业特别是核能、航天、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等工业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概念混淆、工作界面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的问题较为突出。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区别联系,现代工业企业应当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两种管理方法,构建“大安全观”视域下的管理模式,文章尝试给出一些思考。
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也是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共同的结果是实现安全的结果,在工作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造成实践中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现代汉语字典》对安全的解释是平安没有危险,它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客观状态。《现代汉语字典》对“保卫”的解释言简意赅:保护使不受侵犯,它强调的是一种行为。有学者认为,中文所讲的安全,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如生产安全、机械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即英文所称的Safety;二是指社会属性的安全,有明显人为属性的安全,主要指对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等刑事犯罪问题的预防,即英文所称Security。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同时认为保卫应当直接翻译成Security,所谓保卫管理就是企业对各类故意侵害行为的防范管理,所对抗的是故意破坏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称之为 “威胁”)。近年来,在核工业、民航等工业行业,已将安全和保卫分开表述、分类管理。如,核安全指实现核设施正常的运行工况,防止事故或减轻事故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其目标是“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保护人员、环境和社会。核安保则是防止、侦查和应对涉及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质或相关设施的偷窃、蓄意破坏、未经授权的接触、非法转让或其他恶意行为[1]。再如在民航领域有SMS(safety management system)和SeMS(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两个管理体系分别对安全和保卫工作进行系统管理[2]。
就现代工业企业而言,安全管理实质就是事故预防,核心是风险控制。其定义比较清晰:企业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预测、预警、检测、预防、应急、调查、处理,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保障的一系列管理活动[3]。从定义可以看出,安全管理对抗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hazard)。
目前保卫管理没有较为权威的明确定义,但我们能从保卫工作的历史沿革和工作内容大概看出其内涵。企业保卫管理源于公安机关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即指在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组织为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维护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所进行的活动[4]。保卫管理的核心是预防盗窃、破坏等刑事案件,维护正常秩序。保卫管理对抗的是带有人为主观故意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新业态、新领域的不断出现及暴恐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逐步增多,保卫管理的内容逐渐拓展到安全防范、保安管理、治安和涉恐风险评估等诸多领域。
都属于企业管理业务范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都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二者在方法论层面具有相似性。都是基于对风险辨识、评价、控制基础上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此外,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应用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来控制组织内的安全相关行为。例如国际标准组织(ISO)就先后发布了ISO31000(风险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和安全管理直接相关的管理体系,国内民航业SMS管理体系,石油石化行业有HSE(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部分行业企业也将管理体系引入到保卫管理活动中,如民航管理中的航空保卫管理体系(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Sems),石油企业中的 HSSE(健康、安全、保卫、环境)管理体系。2014年7月,国际油气生产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Gas Producers,简称:IOGP)也专门发布了《保卫管理体系报告-保卫管理流程和理念》(如图1所示)。
图1 IOGP标准确定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保卫管理要素
以民航中的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和航空保卫管理体系为例,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都有系统论、过程论和信息论等。都以风险管理作为核心方法,都遵从PDCA (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lan-do-checkaction,戴明循环)循环模式,均采用PDCA改进模型作为基本架构,只不过前者侧重内部安全生产风险,后者侧重于人为的故意破坏和威胁。如图2所示。PDCA可解释为:
P-计划:指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及法律法规要求建立管理标准,明确具体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权责、资源分配;
D-执行:指按策划执行以达到目标和管理要求,进行程序文件和受控表格的设计和规范,将具体日常工作清晰化、规范化;
C-检查:检查和分析,通过程序文件日常运行,同时结合管理体系评审,第三方审核评估,对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
A-改进:指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改进;
安全和保卫管理体系对风险的管理也完全可以用PDCA循环来解释:
P-策划;风险识别;
D-执行:风险评估;
C-检查:风险控制;
A-改进:持续改进[5]。
图2 IOGP确定的以PDCA循环为基础方法的保卫管理体系
安全是企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安全生产事故、暴恐袭击等都可能带来人员伤亡、环境污染、重大财产损失等灾难性后果。2012年,BP石油公司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被美国政府处以208亿美元罚款的处罚,为此,BP公司出售了超过500亿美元的资产,市值缩水超过700亿美元。2005年,中石化海底管道打孔盗油造成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同时对事故发生的近岸海域、河北沧州海域、渤海湾中部海域及天津海域也造成污染。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对企业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的责任追究除了法律法规之外,还有《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等两部党内法规,明确规定了对发生重特大社会治安问题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地区严格实施“一票否决”。
安全管理对抗的是企业系统自身的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 28001-2011)对危险源有明确定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触发因素作用下可以转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危险源的触发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但一定和人的主观恶意无关。保卫管理对抗的是带有人的主观因素的威胁。保卫威胁目前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定义,但从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2018)的规定可以看到威胁的类型,即人为入侵、盗窃、破坏、窃密和暴力袭击等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是行为人具有明确的主观故意,或者说事件的后果是人主动策划、实施的。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保卫管理的对抗性要明显高于安全管理。
对于安全管理而言,风险只来自系统内部,且即使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其也没有攻击的故意,但对于保卫管理而言,风险则内外部皆有可能产生,组织或系统外部的敌对势力、盗窃团伙、暴恐势力以及组织或系统内部心怀不满、蓄意报复的员工等都有可能对使系统面临保卫风险,且往往系统内的威胁更加难以防范。
对于安全管理,随着对安全规律认知的深入,通过更加完善和不断进步的科学管理,人们主观上能够掌控的程度越来越高,风险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保卫管理,其风险可控性较差,敌对势力、恐怖组织、职业犯罪团伙和心怀不满的个人,企业是无法消灭的,甚至我们不能准确判断敌对势力、暴恐组织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动袭击。保卫应该立足于构建高效的警企联防机制,健全企业内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夯实防范基础,在防范失效时快速进行处置以减少损失。
威胁实质是人或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有着较为明确的主观恶意,是经过周密计划的行为。而安全危险源则不同,完全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的持续累积导致的。
两者都有可能引发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在现实生活中,安全危险源因与生产异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其损害后果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更高,但是其影响一般仅限于安全生产领域和企业内部。保卫威胁则的损害后果则取决于威胁指向,如果是盗窃等犯罪问题,则一般只会带来财产损失,但如果是个人极端事件、暴力恐怖活动则由于其带有明显的主观恶性,所以其可能引发的不仅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物质性后果,更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美国“9.11”事件不仅使美国损失了4架民航客机、死亡近3000人,更给美国航空业造成沉重打击,对美国民众心理和信念产生强烈冲击,特别是“9.11”之后,由于美国国家反恐政策的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政治走向的改变,引起的局部战争与冲突,更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6]。
安全管理的对象和要素是企业内部的人员、机器、物料、规章制度、环境,其与企业系统之外的因素联系较少,也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保卫管理则与外部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破坏等恶意犯罪行为其本质都是社会治安问题,犯罪行为的实施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影响。二是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和职业犯罪行为时,不能单纯的依靠企业,国家专政机关在情报收集、评估和执法资源等方面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表1 保卫管理和安全管理的主要不同点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不能涵盖所有的威胁问题,保卫可能面临的威胁层级和种类一点都不亚于安全风险,特别是在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各领域风险不是处于被动、孤立的状态,而是共同构成了能够相互触发、叠加、共振的复杂系统。保卫和安全管理同为工业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屏障,共同构成了工业企业安全稳定的基础,是确保现代工业企业安全稳定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如图3所示)。
图3 西方学者用雨伞形容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企业应当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完善对安全的认识,努力形成“大安全观”,积极构建大安全的管理模式。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与企业和员工生存、发展的相关领域,将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充分融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给人造成不安全感的全部因素,建立以人为核心的高度综合性的安全管理模式。对没有保卫管理体系的行业和企业应视情推进建立体系制度,对已经分别建立安全管理和保卫管理体系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推进体系的融合,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
目前,多数企业保卫管理基本还是经验型的管理方式,缺乏专业化的保卫管理理论和完整的知识架构,缺乏清晰的企业保卫管理目标,没有保卫企业文化战略,这是造成很多企业盗窃、伤害、失窃密、群体访案事件多发、高发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快现代工业企业保卫管理的升级转型力度,充分借鉴吸收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建立以威胁防控为核心、体系化运行的新的企业保卫工作模式。积极推进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将保卫工作逐步进步到智力型的管理层次,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有效的安全保障。
当前,企业保卫管理的研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般的安全工程学科注重的是安全管理研究,而政法和公安院校的又往往注重的是治安学、公安管理等领域研究而忽视企业保卫管理规律特点的研究,这也是造成企业保卫工作弱化和理论工作薄弱的原因。笔者呼吁,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企业保卫管理的理论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