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鹏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医院放射科,河北 高阳 071500)
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特征为脊柱及骶髂关节附着点炎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且具有病程长、致残率高等特效。脊柱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变部位,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可引发骶髂关节病变,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及早诊断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是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为了解MRI与螺旋CT在该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本文对其展开了如下研究。
收集病例50例,均来源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髓痛、髓关节活动障碍,均经检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知晓本研究并同意配合,排除精神疾病、严重风湿疾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23~54岁,中位年龄(39.8±4.2)岁;病程为 1~8 年,平均(4.6±1.5)年。
所有患者均给予MRI与螺旋CT检查,螺旋CT检查所使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设置扫描矩阵为512×512,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自髂嵴上缘缓慢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部位,存储扫描所得信息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情况。MRI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扫描机仪,设置扫描矩阵为256×256,层厚为4mm,层间距设置为0.5~1.0mm。患者取仰卧位,常规对其 SE、T1WI、T2WI、PSE 序列进行扫描,对于可疑活动性病变患者可实施增强扫描。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患者的CT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CT与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MRI诊断:无异常为0级;有软骨下硬化,骨髓部位有脂肪堆积,2处以下出现无融合侵蚀Ⅰ级;有软骨下硬化,脂肪堆积在骨髓部位,2处以上发生无融合侵蚀为Ⅱ级;严重软骨下硬化,骨髓部位脂肪堆积,腰椎活动受限,且部分关节强直为Ⅲ级;有完全性关节强直和骨髓部位脂肪堆积,严重软骨下硬化,腰椎活动受限为Ⅳ级[2]。CT诊断:无异常为0级;有轻度骶髂关节炎,骶骨或髂骨关节面有小囊变区为Ⅰ级;骶髂有局限性硬化、侵蚀、明显小囊变区为Ⅱ级;腰椎活动受限,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骶髂有局限性硬化及侵蚀为Ⅲ级;关节完全性强直,骶髂有明显小囊变区和局限性硬化及侵蚀为Ⅳ级。
MRI检查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0级病变的准确率为71.4%、Ⅰ级与Ⅱ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0%和84.6%,与螺旋CT的0级、Ⅰ级、Ⅱ级病变诊断准确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通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征象,结果显示在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软组织肿胀等病变方面MRI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螺旋CT,对比差异显著(P<0.05)。 见表 2。
表1 MRI与螺旋CT的病变等级诊断准确率比较[n(%)]
表2 MRI与CT影像学征象比较[n(%)]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风湿免疫疾病,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病情不断进展,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可逐渐进展为骶髂关节病变,并出现臀部、脊柱或下肢不适感,给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3]。临床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患者的病变情况,传统采用X线检查,虽然操作简便,但是具有较高的漏诊和误诊率,很容易延误患者治疗[4]。
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分辨率,可清晰显示患者病变骶髂关节,且结果不会受层面检查影响,但是CT检查只能反映静态的骨性结构,难以较为准确地显示患者软骨异常等非骨性改变[5]。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影像学分析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而且可以反映患者的软骨异常、骨髓水肿等改变,能够有效弥补螺旋CT检查存在的不足[6]。本研究中,通过对5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实施MRI与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MRI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0级、Ⅰ级与Ⅱ级病变诊断中的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在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软组织肿胀、腰5骶1关节突病变等病变中,MRI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与螺旋CT相比,MRI能够更为准确地检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情况,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总而言之,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检查与螺旋CT相比更具有优势,其病变分级和影像学征象更有助于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