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画像石中的家风传承
——以武氏祠画像石为例

2020-10-20 13:19李梦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画像石祠堂画像

李梦瑶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山东济南 250200)

家风,顾名思义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家风是约束家庭或家族成员言行举止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家风的重要性,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该文以武氏祠画像石题材为切入点,以期解读以武氏家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家风传承的重视,说明培树和传承良好家风古今如一,世代相传。

1 汉画像石皇冠上的明珠——武氏祠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最早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大量的考古发掘,数量众多的汉画像石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分布区域来看,汉画像石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起山东、江苏,西至甘肃、四川,北到陕西、北京、辽宁,南达浙江、云南。有学者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超过200 座”。最以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等地数量为多,安徽、湖北、浙江、北京、辽宁、甘肃、云南等地也出土一定数量的汉代画像石墓或画像石刻[2]。

山东作为汉画像石主产地之一,汉画像石不论数量还是精美程度均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约有半数以上的县市出有画像石,“如汉画像砖不计,共有五十八个县市”。有学者认为,山东汉画像石的重要性在于它发生的时间最早,流传的时间最长,保存的数量和品种最多,内容和形式最丰富。地下不仅有装饰豪华的画像石墓,地上还有雕刻精美的画像石祠和画像石阙。其中,地上石祠尤以山东最多,既包括现存最完整的长清孝堂山石祠,还有被国内外诸多学者偏爱而最负盛名的嘉祥武氏石祠。

武氏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是一组汉代祭祀祠堂,迄今已有1 800 多年的历史。据祠内石阙铭文记载,武氏家族是东汉末年的贵族,世代为官,较出名的有武梁、武开明、武班、武荣等。其家族成员的墓葬和祠堂均建于此。见图1。

图1 1962年的山东嘉祥武氏祠图

武氏祠是全石结构祠堂,其青石构件里侧刻有画像装饰,现存画像石40 余块,另存石狮、石阙各一对,石碑两块。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汉代石刻画像中,最完整而又最精彩者,当首推武氏祠。”武氏祠画像石所展现的内容极其丰富,雕刻精巧,既包括尧、舜、禹等古帝王圣贤,也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还有蔺相如、荆轲等忠勇义士,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价值取向、道德信仰等。

武氏祠画像石分4 层排列,每一层中包括多个画面和人物,构图繁而不乱且均衡匀称,雕刻技法高超,画面整齐、严谨、朴实,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每个故事又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表现故事冲突和事态发展的转折点,画像中的人物多具有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均衡平稳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动感和力度。

武氏祠画像石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像实物遗存,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大量形象的历史资料,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化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清金石家翁方纲曾赋诗盛赞:“五六百载无此奇,地灵光怪要腾出。”美国学者巫鸿将其视为“一部表现人类思想的史诗性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可与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或者夏特尔大教堂的雕塑相媲美”。

2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武氏家风”

地上墓地祠堂,具有开放性的教育功能,如山东微山一祠堂题记:“俱归黄泉,何时复会,甚勿相忘,传后世子孙,令知之。”在武氏祠画像石题材中,除了神话传说、祥瑞图像、出行起居外,表现最多的是历史人物故事。正如有学者认为:“尤其是在丧葬环境中表现历史故事,更不是随意而为,往往题材选取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原则和观念。” 武氏石祠亦与上同,其画像石中的历史故事同样有着特殊的含义,家族教化目的十分明确,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典范,体现了武氏家族认同并传承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等,亦可称之为“武氏家风”。梳理其历史故事内容,大致可归为三大类。

一是崇德尚贤、尊师重教。

主要涉及三皇五帝、老子、孔子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见老子”。该画像刻于武氏祠西阙正面第一层,位置十分醒目,画像左侧是老子,左二是项橐,左三是孔子,其他是孔子弟子。虽然这幅画像构图简单,但是它再现了儒道两位始祖互敬互学的历史画面。同时,还表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等思想。据考古资料发现,现出土的“孔子见老子”题材画像石多达30 幅,常见于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该题材显然已成为古人垂教后世子孙践行“尊老敬贤、尊师重教”家风的首选。见图2。

图2 武氏祠西阙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

二是忠勇仁义,见贤思齐。

主要涉及忠诚义士、侠客烈士等,此类画像故事情节惊心动魄,人物形象生动励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荆轲刺秦王”。这一题材画像在武氏祠存有3 幅,画面大同小异,都着重表现“掷匕入柱”这一主题情节[4]。怒发冲冠的荆轲,惊慌断袖而走的秦王,瘫倒在地的秦舞阳,樊於期的头颅以及进行阻挡的秦王侍卫,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故事中图穷匕现后惊心动魄的场景,给人以真实、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类画像旨在弘扬个人为了国家利益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的忠义之举,教育子孙后代见贤思齐,做忠义之士。相类似的在武氏祠中还有聂政刺韩王、蔺相如完璧归赵、要离刺庆忌、曹沫刺桓公、专诸刺吴王、豫让刺赵襄子等近10 幅。见图3。

图3 武氏祠荆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

三是孝悌友爱,忠贞不渝。

主要涉及孝子孝孙、贞妇烈女等,武氏祠中此类画像数量最多,共有30 余幅。该类画像题材多选自《孝子传》《列女传》等历史典籍,故事内容均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其中,反映孝行的有曾母投杼、丁兰刻木事亲、闵子骞御车失棰、孝孙原穀、邢渠哺父、老莱子娱亲等故事;表达女德的有梁高行、鲁秋胡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姜、齐义继母、梁节姑姊等故事;此外还有朱明友悌的兄弟情义,三州孝人的朋友情谊,义浆羊公的行善之举等。其中,孝孙原穀的故事寓意极为深刻,画像中有3 人,中间一小孩(原穀)右手拿着背篓,转头向左与一站立男子(原穀父)说话,其右边一老人(原穀祖父)坐在地上。画像简洁生动的再现了原穀父不听从原穀劝告,用背篓将年迈的爷爷弃于荒野,原穀跟随父亲并把背篓取回,和父亲一席对话的故事情节。原穀父问:“为何收回背篓?”原穀答:“等将来您老了,我好用它把您送到这里来。”原穀父怒问:“怎能这样对他? ”原穀答:“您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待您呢?”一问一答,拷问心灵,使原穀父痛改前非,接回老人,赡养终老。

汉画像石的人伦教化作用是“通过故事人事画像体现的”。因此,祠堂建造者将人们心中向往的好人善事雕刻为画像,树立为可效法的榜样,转化为道德训诫,画像中的主人公如同现代话剧主角们样,在祭祀活动中一幕一幕不停歇的上演,教化引导子孙后人按照上述道德规范为人处事。即便画像石如此的生动形象,祠堂主人仍恐后世观者不懂得它所传达的含义,又专门在曾母投杼一石上题赞“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祗,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其树立并传承良好家风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是。

3 汉画像石传承家风的途径及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国情怀,讲求“修身”“齐家”,以期“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家”,古人尤以齐家为重,认为它是联系内修到外用的关键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汉以来,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家教越来越受重视,各种类的“家训”等逐渐成熟并广泛流传。两汉时期,“家训”作品数量虽然远逊于后世,但仍有以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郦炎的《遗令书》、韦玄成的《诫子孙诗》、东方朔的《诫子》、班超的《女诫》等为代表的传世作品70 余篇[5]。

秦汉之前,普通老百姓没有祭祀先祖的权利,自汉始祭祀走出庙堂,不再为天子、官师专属,祠堂开始建在祖宗墓地,祭祀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有一些祭祀活动或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有别于常规意义的名人“家训”等书籍传诵,祭祀活动也可认为是普通百姓中的一种活着的“家训”或“家规”,是对纸质“家训”的有力补充,在古人齐家正风的实践中,发挥了同等重要或更为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祭祀活动是古代绝大多数一般阶层家族建设并传承良好家风的最重要的途径。

据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古人正式的祭祀祖先活动一年有七次之多,分别是:每年正月初一及上亥之日、二月春社之日、夏至、初伏、八月秋社之日、冬至以及十二月的腊祭。每年定期的祭祖活动逐步成为家族成员间缅怀先人、笼络感情的精神纽带[6]。古人通过祭祀祖先一方面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祈求祖先护佑赐福子孙后代;另一方面实现伦理教化功能,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道德认同感和凝聚力,助力家族成员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维系整个家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武氏祠作为家族墓地祠堂,是家族祭祖活动的重要场所,家族成员在祠堂内除了纪念逝者外,还作为一个观者存在着,因为“其画像主要是给活着的人经常看的”。正如宋濂《画原》所述:“下逮汉、魏、晋、梁之间,讲学之有图,问礼之有图,列女仁智之有图,致使图史并传,助名教而翼群伦,亦有可观者焉。”生者在祭祀的庄严仪式下,通过长年累月的观看画像,既强调了家族内部的长幼尊卑秩序,又宣传了忠孝友悌的伦理道德,形成了家族成员尊老爱幼的美德,不断领悟祖宗先人的谆谆教诲,进而一步步强化家族成员对本族“家风”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后世凯式,以正抚纲”的文宣教化目的,才能维持整个家族的兴旺昌盛,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人生目标。

4 结语

“汉代画像石的图像无疑就是一部‘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它可以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习俗、信仰等文化中去,从而窥视到了它所隐含的文化人类学的价值意义”。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在道德规范、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树立和培养上有相当的价值意义。同时,家风是时代的产物,又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古代家风的内容中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重男轻女、愚昧忠君等封建落后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新时代中国好家风的题中要义。

猜你喜欢
画像石祠堂画像
威猛的画像
梁家祠堂史话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00后”画像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画像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