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民医院(450000)司晓娜 杨丽霞 陈鹏 彭玉华
机械通气治疗是维持ICU患者生命体征的常用方法,其利用呼吸机控制患者呼吸,维持气道通畅、防止二氧化碳蓄积,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引发的呼吸衰竭[1]。ICU机械通气一般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条件下进行,这导致患者存在沟通交流障碍,无法用语言向外界表达自身感受[2]。此外,ICU病房的特殊性、仪器的警报声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患者生理及心理不适。研究发现,约95%ICU住院患者均会产生绝望、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3]。故在ICU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对患者负面情绪的护理方式。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可以激发患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继续生活的渴望,降低不良情绪的干扰,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因此,本研究探讨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率、心理状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6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8.56±8.86)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15~25分,平均(17.62±2.71)分;身体质量指数(BMI)7~25kg/m2,平均(20.86±2.41)kg/m2。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9.34±9.22)岁;APACHE Ⅱ评分16~24分,平均(18.15±2.54)分;BMI 116~24kg/m2,平均(21.20±2.58)kg/m2。两组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BM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中ICU收治标准[4];②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③年龄不低于18岁;④预期接受机械通气时间≥24h;⑤具有清晰的意识,能配合完成量表评估;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肢体缺损、大脑器质性损伤者;②合并无意识、重度昏迷者;③合并认知、神经功能障碍者;④心率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密切监控患者生命指标,帮助患者翻身叩背,记录出入液量;②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湿化气道、常规消毒;③给予患者抗感染、镇痛、镇静、常规营养支持;④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帮助患者活动四肢肌肉,20min/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进行护理干预:①帮助患者度过情绪休克期:因为ICU环境的特殊性,患者家属无法长时间陪伴患者,加之疾病导致患者被迫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需连接呼吸机,容易引发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此外,呼吸机的警报声、四肢被束缚等因素也会导致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出现崩溃,使患者进入情绪休克期。护理人员需要以温和、真诚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告知患者及家属机械通气的目的及作用,打消患者恐惧心理。引导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告知患者成功案例,使患者心存希望,积极配合治疗。②强化依恋情结,重视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患者的希望通常源于自身认知中与周围人关系的密切程度,包括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与朋友的互助关系、与同事的分享关系。当患者感知到自身存在对周围人有较大影响时,患者就会受到鼓舞,心怀希望,产生配合治疗、继续生活的信念。因此,在每日探望时间,护理人员需告知前来看望的患者家属及朋友,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对患者恢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给予患者尽可能多的精神帮助和物质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属及朋友对其康复的盼望和支持,帮助患者重拾希望,用良好的状态接受治疗。③帮助患者重新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当患者坚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目标时,就会心怀希望,朝着目标前行。护理人员应根据治疗情况循序渐进地告诉患者病情进展,帮助患者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或健康目标,并反馈患者目标实现情况,帮助患者看到实现目标或康复的希望。④自我护理支持:在患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自护及自助,帮助患者恢复自尊、自信,实现自我价值,避免产生失望感。
1.5 观察指标
1.5.1 两组脱机情况的比较 记录并比较两组脱机成功率及脱机时间。
附表1 两组脱机情况的比较
附表2 两组心理状态的比较(,分)
附表2 两组心理状态的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SDS SA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1 56.85±6.92 43.56±4.05* 54.32±5.97 40.64±4.35*对照组 31 56.02±7.15 51.26±5.46* 54.53±6.12 50.41±5.22*t 0.454 6.306 0.137 8.006 P 0.644 0.000 0.892 0.000
附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1.5.2 两组心理状态的比较 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5]。SDS、SAS各有20个项目,每一项目评分1~4分,完成自评后,总粗分为各项分数相加,用总粗分乘于1.25后,取其整数部分即为标准总分。SDS:正常:评分<53;轻度抑郁:53≤评分<63;中度抑郁:63≤评分<73;重度抑郁:73≤评分。SAS:正常:评分<50;轻度焦虑:50≤评分<60;中度焦虑:60≤评分<70;重度焦虑:70≤评分。
1.5.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记录并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ICU获得性衰弱(ICU-AW)、谵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应用SPSS21.0进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使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脱机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脱机成功率90.32%高于对照组67.74%(P<0.05)。观察组脱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2.2 两组心理状态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SDS、S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DS、SAS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35%低于对照组45.16%(P<0.05)。见附表3。
ICU机械通气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能量消耗、争取治疗时间,但也对清醒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影响[6]。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康复时间延长。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可以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激发患者对生命的热爱,最终达到改善心理状况、尽快康复的目的。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焦虑、抑郁程度。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通过帮助患者度过情绪休克期纠正了患者关于机械通气治疗的错误认知,使患者重塑认知,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希望改变自身消极状态。此外,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帮助患者强化依恋情结、重视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有助于患者维持希望,增强对社会关系的适应,避免了缺乏人际关系支持所造成的绝望。同时,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还帮助患者重新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实现自我护理,有利于调节患者的注意力、情绪及体能,提升了自觉健康行为的自我效能,使患者实现自我价值、重拾自信,缓解了疾病所致的疼痛及身体功能障碍,拥有直面病痛带来的不适和死亡威胁的信心和勇气。王裕玲等[7]研究发现,希望水平较高的患者心理状况较好,SAS、SDS评分较低。本研究中观察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脱机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帮助患者看到实现生活目标或康复目标的希望,让患者对自身的恢复情况充满期待,同时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提升了患者参与康复的意愿,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出现萎缩,收缩功能也发生异常,导致呼吸肌无力,进而引发呼吸机依赖。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随呼吸肌肌力下降而逐渐延长,最终出现不良循环。长时间使用呼吸机会导致患者喉部保护性反射功能障碍,降低排痰能力,提升VAP发生率。此外,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导致肌萎缩和功能失调,引发ICU-AW。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鼓励患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护理,有利于恢复运动功能,维持正常肌张力,防止肌肉萎缩。
综上所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采用希望与失望学说理论可以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提升脱机成功率,缩短脱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