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燕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西 晋中 030600)
肝脏局灶性病变属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在原有基础性肝脏疾病基础性产生的局部组织病变[1]。临床常规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主要方法为血清指标及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此类诊断方案特异性不足,存在一定误诊率,为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率,需配合采取影像学诊断方式[2]。磁共振及多排螺旋CT均为临床应用广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准确定位与定性,也可对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进而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3]。临床关于磁共振、多排螺旋CT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分析,本次研究将我院就诊76例患者作为基础评估分析样本,研究分析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9年6 月我院医师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期间就诊肝脏疾病患者共76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症状分析、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性检查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病变,术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如病灶未增大或逐步缩小为良性,如病灶增大为恶性。统计分析7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女比例为42:34,年龄最低为51岁,年龄最为为68岁,均值计算结果为(60.12±2.44)岁,全部患者病灶总数为81个,其中恶性43个,良性38个,患者肝脏疾病主要类型包括脂肪肝、炎症、囊肿、血管瘤、胆管癌、肝细胞癌等。
两组患者均行磁共振及多排螺旋CT检查,多排螺旋CT检查利用我院多排螺旋CT设备完成检查,优先行常规CT平扫检查,层间距设定为5mm,层厚设定为5mm,管电流设定为125mAs,管电压设定为120kV,螺距设定为1.026,探测器宽度设定为0.625×40i,进床速度设定为25.65mm/周,矩阵设定为512×512,部分患者需对局部病灶区域行薄层扫描,操作中需将层厚调整为2.5mm。完成上述操作后将300mgI/ml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经患者肘静脉注入,速率设定为3.5~4.5ml/s,注射量设定为100ml,行增强扫描,获取患者动脉期(全肝扫描,30s)、门脉期(全腹扫描60~70s)、平衡期图像(病灶局部层面扫描或全肝扫描,120~180s)。如患者扫描期间疑似存在血管瘤,需在对比剂注射后5min行延迟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内部进行三维重建处理,重建厚度设定为1mm。
磁共振检查采用我院磁共振成像设备完成,对全部76例患者行T1WI序列扫描(横断面迅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双回波)、T2WI序列扫描(抑脂迅速成像稳态获取序列)。T1WI序列参设设定为TR/TE=500ms/8ms,T2WI参数设定为4000ms/95ms,层厚设定为为8mm层距设定为1mm,矩阵设定为256×256.完成上述操作后利用高压注射静脉团注Gd-DPTA(0.1mmol/kg),速率控制2.5~3.0m/s。扫描模式包括三维多期快速扫描、横断面动态增强扫描、肝脏加速溶解采集等,以此来获取清晰的影像学图像。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医师对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阅片,诊断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研究分析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诊断准确率。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76例患者共检查81个病灶,磁共振检出率为(66/81)81.5%,多排螺旋CT检出率为(63/81)77.8,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确诊率比较,磁共振高于多排螺旋CT(P<0.05),见表1。
表1 统计并评估磁共振、CT诊断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结果(n,%)
肝脏在人体内多种生理活动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肝脏疾病对人体健康威胁严重,为此需加强早期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干预措施,以此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健康水平[4]。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主要方式,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均为影像学检查的常规方式,可确定肝脏局灶性病变部位,为医师行肝脏切除及确定切除范围提供参考依据[5]。多排螺旋CT临床应用广泛,其主要缺陷为软组织分辨率较低,极易产生良性肝脏局灶性病变误诊等问题,其检查过程中使用对比剂剂量较大,极易引发各类不良反应[6]。磁共振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检查过程中注入对比剂总量较少,注射速率缓慢,所采用的对比剂无放射性,患者机体不易产生过敏感应。磁共振技术可完成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依据病灶在T1WI、T2WI等不同扫描序列中的特征性信号实现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准确鉴别诊断,也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进展准确定性,进而为后期开展手术治疗提供依据。肝脏局灶性病变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提高能够为后期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将良性肝脏病变误诊为恶性肿瘤,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手术治疗。与CT检查方式相比,磁共振检查使用的对比剂剂量较少,利用动态增强扫描的模式能够为病灶进行良恶性鉴别,其临床应用的整体优势明显。磁共振检查主要缺陷为检查时间较长,费用昂贵,检查过程处于密闭空间内,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医师在确定检查方案过程中需综合分析,以磁共振为首选方式,部分患者可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并配合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以此来提高诊断准确率[7]。为避免肝脏局灶性病变误诊、漏诊,医师在运用CT及磁共振检查期间需严格依据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提高诊断准确率。
梳理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可知,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率指标无显著差异,对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确诊率指标进行评估,磁共振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磁共振对囊肿、炎症确诊率均为100.0%,对于肝细胞癌、血管瘤、胆管癌确诊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为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可将磁共振检查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由此可知,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检查确诊率高于多排螺旋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在多因素影响下仍存在一定缺陷,就诊患者整体数量偏低,未能与地区同类医疗机构进行数据横向比对分析,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不同检查方案的具体临床应用价值需持续性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