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塑精魂
——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艺术成就浅析

2020-10-20 13:28杜永梅
收藏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美术馆

□ 杜永梅

图1 王临乙 自画像纸本速写 20世纪30年代 29×22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2 秦宣夫 王合内像布面油彩 1939年 53×43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3 李毅士 陈师曾像布面油彩 1920年130×70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1908~1997),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雕塑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雕塑及现代雕塑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雕塑,主张“融汇中西”,将西方扎实的造型基础与国内汉唐雕塑作品的“神似”追求相结合,追求雕塑的民族风范、中国气派。夫人王合内(1912~2000),原名合内·尼凯尔(Renee Nikel),法国巴黎人。1937年与王临乙在巴黎结婚后,遂随夫姓,改名王合内,追随丈夫回到烽火硝烟中的中国。1955年加入中国籍。她是杰出的中国早期女雕塑家,其肖像雕塑、动物雕塑兼收中西艺术之长,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图1、图2),从青丝到白头,挚爱一生,也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中国的雕塑事业,去世后,又将毕生创作捐献给了身前任教的中央美术学院。在他们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他们是一对敬业于事业、忠贞于爱情的人。”①

一、王临乙、王合内的雕塑艺术之路

1.西方艺术启蒙——李毅士与王临乙

1908年8月25日,王临乙出生于上海一个中医世家。笔者在网络回看2015年美术馆举办的有关王临乙夫妇的展览时,就留意到他的个人简历和回忆文字中曾多次提及“读私塾时曾经得到过图画老师指导,并喜爱上了绘画”。正是这一点微光,指引着王临乙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而之后的他遇到的两位良师,则为这一点微光接续能量。第一位就是中国留学英国学习美术的第一人——李毅士(1886~1942,江苏武进人)。李毅士的作品,目前可以见到的两幅《王梦白像》《陈师曾像》(图3),都保存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时人评价如下:“李毅士君底作品同吴君(吴法鼎)一样为我们所常见的。他作画轮廓底确切和结构底适当与吴君一样是经过多年的练习得来的。他底艺术可说与吴君一样,而其轮廓底显明是李君所独有的,在他陈列的各幅很明白可以看出。”

图4 王临乙 福州雨后布面油彩 1928年28×3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24年,王临乙考入上海美术专科校,就是师从李毅士,至此开始接受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训练。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上海美专被迫停课,王临乙只得去李毅士开的工艺美术店里帮工,同时,也可往李毅士家中继续学画。由此可见,他与李毅士的关系应较为亲近。从现存王临乙的一张油画《福州雨后》(图4),其色彩与笔触可略见李毅士的影响。

2.初晤君,定终身——徐悲鸿与王临乙的雕塑之路

如果说李毅士是王临乙的艺术启蒙老师,那徐悲鸿对王临乙的影响则是终身的。

1926年,王临乙经蒋梅笙(蒋碧薇之父)引荐,见到了徐悲鸿(1895~1953)。关于这次拜访,王临乙一生铭记。在他75岁时所写《怀念徐悲鸿先生》一文中,详细生动地记录着那次见面的情景:“1926年春,由蒋梅笙先生介绍而认识徐悲鸿先生,带了一幅单色油画,是单色的用赭棕色和白色,分层次,不得和素描画的一样,而且对质量的要求,光线明暗都能微细研究对初步学画比较易学,易改直至满意完至。他第一句话对我说你的基础有二年功夫,带我去看他画的肖像,没有完工,又看了在新加坡华侨青年夫妇的油画,有一次带我到画家陈抱一家作客,当时丁亦在坐,不久徐先生又去法国了。”②

1927年,徐悲鸿结束八年留法生涯,正式回国,几经辗转后,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专修科教授。在他赴任不久,即1928年春,就邀请王临乙赴南京,并安排其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插班学习,提供一切费用。至此,王临乙正式拜入徐悲鸿门下。

与徐悲鸿其他弟子相比,王临乙无疑更为幸运,当时,他还担任徐悲鸿的私人助手,住在徐家。协助徐悲鸿完成大型油画《徯我后》素描稿的放大绘制。也是在1928年,王临乙随徐悲鸿往田汉执校的“南国艺术学院”,并与吴作人一起协助徐悲鸿完成大型油画创作《田横五百士》的素描放大稿。亲见老师的艺术创作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这样的经历,对于艺术学的学生,进益无疑是飞速的。其中一幅藏于中央美院美术馆的静物,据曹庆晖考证,应该就是徐悲鸿为王临乙示范所作(图5)。③

1928年,徐悲鸿接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黄孟圭邀请,由上海赴福州为省教育厅绘制巨幅油画《蔡公时被难图》,并为第一届福建省美术展览会开幕剪彩。当时王临乙以助手身份一同前往。一向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徐悲鸿,在画作完成后,向黄孟圭提出希望能有公费留学名额给自己的学生。黄孟圭与徐悲鸿相交已久,对老朋友的心思完全能够理解,争取到了两个名额。徐悲鸿就将这两个名额给了他的学生王临乙与吕斯百,并安排吕斯百学习油画,王临乙学习雕塑。

1928年12月,王临乙远渡法国,开始长达6年的留法生涯。

图5 徐悲鸿 为王临乙示范静物水果写生布面油彩 1928年 26.4×35.3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3.留法六年——从里昂美专到巴黎美院

1928年底,王临乙与吕斯百抵达法国里昂。1929年1月初,便入读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法文,正式注册法文名字为OinLiny,并同时报考了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王临乙不但顺利通过了里昂美专的入学考试并被正式录取,而且由于成绩优异,获得“龚黛奖”。之后,王临乙又破例获得了“艺术之友速写奖”。今天,在里昂国立美术学院还保存有当年王临乙的学籍档案及获奖记录档案记录。④在《常书鸿自传》中有一段记述王临乙在里昂美术学校生活的文字:“那时候,由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转来的吕斯百、王临乙两位同学已升入分专业的三年级油画班、雕塑班了。吕、王两位同学都以出色的成绩震动了里昂美专。”“震动”二字,足见王、吕二人学业之优秀。在里昂学习期间,王临乙完成了自己第一件雕塑《女人头像》,紧接着又创作了《耶稣降生之告知》,得到罗丹的学生布德尔的欣赏并应其要求交换作品。

里昂美专三年的学习,为王临乙打好了再次出发的根基。1932年4月,王临乙顺利通过巴黎美院春季入学考试,如愿从旁听生转为正式生。据巴黎美院学籍册记载,王临乙入学考试登记册的记录时间为1932年4月15日,在登记册上还详细记录当时考试的具体情况:考试科目为雕塑,共有61件作品,48个学生参加考试,满分20分。成绩册上清楚地记录着每一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报考教授的名字,王临乙以19分的成绩并列第一(共4人)⑤。

巴黎美院期间,王临乙与滑田友、曾竹韶等人,都是师从著名雕塑家亨利·布沙尔(Henri Louis Bouchard)。

布沙尔对欧洲古代建筑雕刻有着深入研究 ,擅长宗教建筑雕塑,讲究雕塑的建筑感。其风格简劲、明快,块面感强,强调雕塑语言的表达。布沙尔先生在教学中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巴黎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讲述其风格特征和艺术处理原则。从日后王临乙对于建筑雕塑创作和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布沙尔的深刻影响,追求庄重、肃穆,以恰当的艺术形式语言追求雕塑与建筑本体的合拍。他的作品《晚归妇》(1931)《女人体习作》(1931)《男人体》(1934)及石雕《舞蹈音乐》(已佚),《供养人像》(图6)等均完成于这个时期,从中不难看到他在雕塑主题与形式语言方面的一些有益的探索,进一步展示了他写实性的雕塑面貌。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矛,多次获雕塑一等奖和“龚古尔美术奖”。

4.流离辗转,不改初衷——王临乙、王合内回国后的境遇

图6 王临乙 供养人像(创作稿)浮雕 1933年

1935年,王临乙毕业回国。经徐悲鸿推荐,应聘北平艺专雕塑系教授。他同王合内成婚后,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跟随学校一路西迁,最后到达重庆。期间重要的创作就有著名的《汪逆跪像》。这是民国雕塑史上一件重要的作品,也是第一件产生巨大影响的、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雕塑作品。据《中国档案报》2011年12月19日第003版追述,1942年5月28日,王临乙与重庆市政府采购委员会签订建造合同,在经过长达1年余的工期后,到1943年9月,工程终于全部完工。9月28日,重庆市政府秘书长贡沛诚偕市工务局秘书吴绍麟前往查验,结果认为“所做各工程,工料均佳,刻工完美,在工程本身上无可指疵”。⑥遗憾的是,创作完成后,一直没有安装到原本计划的抗战英雄纪念碑上,雕塑最终也不知所终。笔者在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有幸见到了该塑的影视资料内容。

有关此塑像,常任侠在评论中:“作汪逆像者,大率穷其丑态。但王临乙所作雕塑,汪逆面有愧容,而且线条非常柔和,姿态与双足,具有肉的感觉,很富有东方趣味……这种心理的表现,正是一很大的成功。”

重庆期间,王临乙还创作了《孔子像》与《大禹治水》(图7)两幅高浮雕,但原作都未能保存下来。《大禹治水》无论从构图,还是细节雕刻上,都可以看出中西结合的成分。构图上,大禹的形象,通过垂直于脚下的水平线,营造出高大伟岸的感觉,右手横于胸前,左手下垂握圭板,颇有气度。整个人物形象虽侧面呈现,但边缘线的刻画,使得整个人物形象立体感强,呼之欲出。整个画面的布置,上方有云,下方有水,中间有田间劳作、舟船行进等场面,右足前有降服了的水怪,与汉画像石的叙事性表达又颇为相合。

图7 王临乙 大禹治水(已佚)石膏 1942年

新中国成立后,王临乙受徐悲鸿之托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负责人,承担了重要的教学及院系管理任务,同时,也留下了众多雕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5.吾心匪石——王临乙与王合内

王和内,华籍法国人,1912年4月17日出生于当时属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原名合内·尼凯尔(Renee.nikel)。1929年至1933年,在国立尼斯图案学校学习雕塑和绘画。1933年考入巴黎美院,进入雕塑工作室学习。1933年巴黎春季沙龙展中结识王临乙。对雕塑艺术的热爱使得两位年轻人互生爱意。但当时中国的现状使得女方父母对这段感情极为反对。1934年春,迫于家庭的巨大压力,合内离开巴黎美院,回到法国南部的尼斯,继续在之前的图案学校学习雕塑。1935年春,王临乙从巴黎美院顺利毕业回国。虽千山万水相隔,但“吾心匪石无转移”,合内的家人终于同意。1936年底,时隔近两年后,王临乙带着国立艺专雕塑教授的聘书重返巴黎迎娶合内。1937年1月13日,王临乙和合内·尼凯尔在巴黎维尔奥弗朗区政府举行婚礼,合内·尼凯尔(Renee nikel)改随夫姓,正式更名为王合内,并就此终止巴黎美院的学业(肄业),与丈夫王临乙一起回到中国。1955年,王合内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经中国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签署,她取得了中国国藉。

来到中国后,王合内对秦汉时期的动物雕塑及中国传统造像十分关注和重视,并且同王临乙一起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她的艺术实践也始终尝试将中西方雕塑艺术语言进行融合,创作出了诸如《豹》《鹿》等一系列既有西方准确解剖结构又带有东方气质和神韵的佳作。

图8 王临乙 《五卅运动》浮雕初稿石膏 浅浮雕 1953年 56×95×9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8.1 王临乙 五卅运动创作草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9 王临乙 强渡大渡河浮雕初稿石膏 浅浮雕 1953年55×130×8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二、融汇中西——王合内夫妇的雕塑艺术成就

1.凝重质朴——王临乙的雕塑艺术成就

王临乙回国后,一直从事的都是雕塑教育与创作的工作,以拓荒者之姿,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近现代雕塑人才。他的学生刘士铭、刘骥林等人在回忆文章里对老师的创作和教学方法都有提及,“王先生讲,他初到法国时,作的雕塑是用素描的观察方法作的,经过一段时间改变了从感性出发的观察方法,进入理性阶段,作品开始结实起来,质感很硬,雕塑感增强了。回国以后又从中国古代青铜器汉画象石汉唐雕塑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⑦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论述了解王临乙回国后的众多雕塑创作。

王临乙本人是“五卅运动”的亲历者。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日籍员工枪杀中共党员、工人顾正红。这一血腥暴行,激起了全市爱国学生、工人、市民的愤怒。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宣传,声援工人斗争,租界巡捕逮捕学生百余人。随后上万名群众集中在南京路巡捕房门前,要求释放被捕者。王临乙当时身在上海,亲眼目睹了这一场面,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精神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在接到工作任务后,他在浮雕创作中采用了整体统一的造型,将人物的鲜明影像置于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中,将团结奋争、不屈不挠的精神贯穿于整个雕塑的创作过程。

从创作构图的角度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八块浮雕中,只有王临乙的作品没有将人物分成若干组,而是吸收借鉴了北魏浮雕《帝后礼佛图》的构图方式,在平行的构图中达到一个连绵不断的横向运动的效果,使观众感觉到行进的工人队伍向画面外的无尽延伸。雕塑家刘士铭认为,“王临乙先生的《五卅运动》,动作里有节奏感,有一条线,在静止的形态上有动感”,⑧这确实是欣赏《五卅运动》构图方式的要点:画面中的工人身体挺拔,头向前伸,双拳紧握;一肘曲一肘垂直,从而在构图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连续不断的、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的线。整个画面就由这样一条大的斜线构成,伴随着工人队伍沉重有力、整体统一的步伐,把一群人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一种无声的节奏,一种排山倒海、不可扰拒的的力量,以有限的天地表现了无限的境界。

图10 王合内 行走中低头的豹 石膏圆雕20世纪80年代 32×130×57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层次的处理上,他将作品中的十八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加以组合,形成三个纵深的层次,而层次的起伏,则被严格压缩在一个大平面里,光线的明暗效果和纪念碑基座整体是统一的,增加了浮雕画面的厚重感。画面中的每个人物,不仅细致刻画了其身份特征,也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与个性,删繁就简,重点放在眼和嘴、鼻的刻划上,有厚度、表情、质感……凡是不能活动的部位都有着结实的体积,而头和颈部运动的联系结构关系处理可谓典范。

《红军强渡大渡河》(图9)与《飞夺泸定桥》两幅,都是以大角度斜线构图,整个画面动势十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强渡大渡河,选择的是抢渡天险登陆前的瞬间,斜行于江中的大船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作品表现了水的阻力、船和人三者矛盾对抗的统一。以泥塑表现水是很难的,王临乙在这件作品中成功地表现出了水的质感,运动感很强的层层浪花以其冲击力量把沉重的木船浮了起来,船上战士们手中的长桨在构图上和船身交叉成剪刀形,在视觉上会感觉出船在动、在上下浮沉。站在船头的战士紧张用力划桨的动作,表现出下行船头重量大、重心前倾,而划桨的紧张气势则表现出了行船的难度。中部的人坐着,动势较小,到船尾又形成高峰,指挥员与掌舵人头部顶到左上角边线,有一种压力感。由于船在上下颠簸,人们位置的高低形成了一条有节奏的波浪形曲线,也像层层的浪花起伏。人物分五层排列,各组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浮雕平面整体感强,轮廓清楚,空间感也很强。

王临乙在雕塑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和他扎实的造型基础分不开的。上面列出的大型雕塑的草图,线条迅捷流畅,反映出执笔者头脑中对于造型技巧掌握之圆熟程度。他遗留下来的素描稿件并不多,而深受他影响的学生们,给出了如下评价:“王先生画得开阔大方而又朴素自然,聪明灵敏而又毫不做作卖弄。线是高度灵敏的,体面关系处理得十分自然,因此整个形体表现得非常充分而没有吃力之感。他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只是凭着自己灵敏的天赋,和诚恳的学习态度,既不虚夸也不造作,聪慧尖锐的观察和心手的天然协调,以及中国人对线的特殊敏感,几乎不走弯路地画了出来,所以看不见很多磨蹭修改的痕迹,却落落大方、形神俱足。”⑨

三是黑点。在萼洼和梗洼的黑点是套袋前3次药没喷好引起的,而出现在果面上的大黑(灰)斑,则是痘斑病的病斑,与钙有关。

图11 王合内 站立的豹石膏圆雕 1984年 27×124×83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上世纪50年代为北京天文馆设计了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方神为主题的浮雕,1988年完成石雕。四方神这一主题的选择与建筑特点、功用结合巧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保存了当时的设计稿,其中线条运用熟稔流畅,明显可以看出传统书法造诣的影响,极富表现力。

雕塑学习极强的实践性,日常学习中的耳提面命,使得学生往往成为老师作品最为忠实的评判者。有关王临乙雕塑的成就,学生刘骥林的概括为“典雅、质朴、凝重、刚健”,“综观先生的作品,很难用时下流行的什么栩栩如生之类的形容词来评价。乍看先生的作品,会感到有些冷冰冰,还有点倔头倔脑的。可不论你是外行还是内行,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遍寻先生的作品。你找不出一丝一毫的俗气、媚气、脂粉气,有的是刚健、雄浑的阳刚之气。如果再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有一种一般的作品很难达到的永恒的魅力。”⑩

图12 王合内 向警予半身像石膏圆雕 20世纪70~80年代 39×69×78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爱意、趣味与力量——王合内的雕塑艺术成就

王合内的雕塑,与王临乙相比,共同之处在于都具备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也都对中国传统的雕塑风格有深入研究。王合内对东方文化的向往要远远早于与王临乙的结识。在她的文章《法国中国都是我的祖国》中指出:“我记得在我家的客厅里,有一个小茶杯是中国瓷器,上面画着一群美丽的姑娘,他们使我梦想着那遥远而神秘的土地。后来,我读了一本有关儒家哲学思想的书,这使我对中国更感兴趣了。” 来到中国后,她参观了国内大量的古迹,秦俑汉塑那拙朴的风貌也融入了她日后的创作中。王合内与王临乙的学生盛扬曾这样称赞王合内的动物雕塑作品,“特别是动物雕塑,是王合内先生的强项。她吸收另来自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乡土美和雄伟气势,从辟邪等造型中获取创作灵感。她的《虎》《豹》等作品都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佳作。”

王合内的动物雕塑,满溢着对动物的爱,对生活的爱。常沙娜在追忆王合内当年在重庆的生活时就曾谈到,“在重庆,王合内还养了羊,一只叫罗莉的狗,小狗都是听法文的。当时好多野猫都跑到她那里去。她喂它们,用善心爱每一个生灵、每一处自然。 这种爱意流淌在她的雕塑作品中。

王合内的动物雕塑既有爱意流露,也有表现动物凶猛力量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行走中低头的豹》(图10)就是典型。豹子是力量与动作完美匹配的动物。塑像中的豹子,张嘴露齿,耳朵略向后抿,两眼注视前方,正小心翼翼地前进。从豹子全身肌肉紧绷的状态来看,应该是接近猎物的瞬间,背部的轮廓线直冲向前,犹如一支蓄势待发的箭,而尾巴又像一支拉满力的弓,有着一种风驰电掣,势不可挡的冲劲。豹子腿部的处理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具有力量感。

图13 王合内 司徒杰泥质圆雕 20世纪60~70年代6.5×5.5×10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14 王合内 王澎(王洪文)泥质圆雕 20世纪60~70年代5×4×8.5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15 王合内 滑田友像红陶圆雕 20世纪60~70年代7×10×10.5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16 王合内 曾竹韶泥质圆雕 20世纪60~70年代9×9×13厘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而《站立的豹》(图11),则更可以非常明显看出深受汉代石刻的影响,大刀阔斧,于拙朴中求神韵。在这点上,王临乙和王合内是互相影响的。据他们的学生回忆,王临乙对秦汉艺术是很有研究的,在雕塑系几位老先生中王临乙又分工重点研究汉代。他曾讲过,“汉代的石刻,即使一些细部被风化掉,仅剩下那么一大块‘型’,你也不会觉得它空。他也曾指着唐代石刻(即顺陵《走狮》)说:‘它就是因为有汉代的型做基础,再和唐代书画的那条线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如此高峰!’” 读过这段话,再来看王合内的这幅雕塑,认识会更加深入。其神韵取自汉代墓葬前大型的石刻辟邪形象,线条简洁,气势雄浑。

王合内也非常擅长人物肖像作品创作,如鲁迅像、少女头像、向警予像(图12)等。1979年塑造的向警予烈士肖像过程中,她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创作过程中,没有保留烈士遗容消瘦的原型,而是大胆创造她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一头浓密的短发、略微收紧的嘴角,大义凛然然的目光,结实有力的双肩。含蓄地表现出烈士坚定刚毅的性格。

王合内对于人物肖像默塑有极高造诣。50年代政治学习间隙,王合内就观察参会的同事形象,散会后回到工作室默塑心中的形象。现今中央美院美术馆就保存了这些十几公分高的小头像,风采神韵宛然(图13~16)。

王临乙、王合内作为近现代中国雕塑事业的开创者,努力将西方坚实的造型能力与中国传统追求神韵的传统相结合,努力使得作品具有中国样貌、中国气派。这样的努力不仅贯穿于创作实践中,更有深入的理论思考。

注释:

① 双玉《对于阿博洛学会我所应有的话》,《晨报副刊》,中华民国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② 王临乙《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第46-47页。

③ 曹庆晖《对徐悲鸿两幅早期写生作品的考辨——兼谈美术馆加强辨析和典藏教材性作品的意义》,《美术研究》2020年第4期。

④⑤ 王伟《历史不曾忘记——王临乙艺术与教学研究》2015 年中央美院博士论文。

⑥《中国档案报》2011年12月19日第003版。

⑦⑧ 刘士铭《王临乙先生的雕塑艺术》,《美术》1987年第6期。

⑨ 钱绍武《学习王临乙先生的素描》,《美术》1987年第6期。

⑩ 刘骥林《忆王临乙先生》《美术术研究》199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美术馆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张青简介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寇月朋作品欣赏
徐悲鸿的底线
加州美术馆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