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 苏茂婷
杞栽村位于楚雄州禄丰县一平浪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7公里,有农户248户946人,是一个彝、汉、苗三个民族杂居村。全村有耕地1366亩,林地17503亩,辖区内有10个村民小组,群众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养殖、采集野生食用菌和外出务工。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53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6.66%,占总人口的14.69%,是全镇唯一的贫困行政村。自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杞栽村紧紧围绕“双推进、双带动、双提升”,开辟了一条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杞栽村顺利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人均纯收入8150元。
组织引领定责任。禄丰县成立县、镇、村、组四级“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把手”包保责任制,实现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组织优化强作用。实行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挂点联系村党支部,互联共建制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组织联动解民忧。组织“四级”干部开展访贫问苦、访贤问计、访富问路,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共识,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分片区建立“矛盾家庭调解室”,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事宜。
杞栽村村史馆
选优配强带头人。以村(社区)干部任职资格联审补选为契机,调整优化村“三委”班子。深入实施“三培养”工程,新培养党员致富能手3人,吸纳优秀村民16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普通群众60余户。择优选派帮扶队。抽调镇机关干部60余人组建10支帮扶团队,采取“单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模式进行菜单式帮扶,集中式攻坚。定向组建技术组。统筹职能站所和村组技术人员20余人组建4个“三农”服务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工作,切实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爱心积分”添动能、促自强。整合力量建设杞栽彝乡爱心超市,发放“爱心积分券”兑换农资产品或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动能。“乡村喇叭”正能量、感党恩。制作少数民族“双语”政策解读音频,依托镇村组联网大喇叭及时报道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脱贫攻坚动态,宣讲扶贫典型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摘帽内生动力。“彝家火塘”讲政策、连民心。将彝家火塘会开到群众家门口,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和问题困难,鼓励贫困群众“自强、诚信、感恩”,有效促进了扶贫与扶志、扶智工作取得全面成效。
特色种植业促农增收
创新发展促农增收。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引导杞栽23户建档立卡户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滇王驿公司进行合作经营。成立紫云合作社带领41户贫困户发展马刺根、无筋豆、冬桃等特色种植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2.6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产业扶持助农增收。投入产业发展项目资金57.83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山鸡、蜜蜂等特色养殖业和甜脆豌豆、魔芋、重楼等特色种植业,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实现了“扶持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村”的产业扶持发展目标。股份合作壮大实力。把“股份合作”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村集体和合作社社员带头入股养殖大户发展牛、羊、蜜蜂、土鸡养殖。通过“股份合作”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增收56万元。
泥水路变水泥路,铺就“致富路”。整合资金262.5万元实施10个村小组、12个自然村村间主干道硬化、晒谷场、文化活动室项目建设,新建村组道路近26公里。投资788万元完成杞栽村委会至元谋县羊街镇花同、平安村委会交界路段硬化,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带动了沿线村组经济社会发展。土坯房变小洋房,建起“幸福居”。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硬指标、硬任务,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实施农村“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5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农村面貌。小作坊变大车间,搭起“大舞台”。采取“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创办“杞栽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12人,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成功道路。依托毗邻蔬菜之乡元谋县的区位优势和杞花公路便利的交通优势,投资48万元建设紫云冷库和货场,打造蔬菜水果收购、加工、冷藏、仓储物流的集散地,促进群众增收,增加集体收入。
建设民族特色新农村。投资规划建设具有彝族特色文化风貌的杞栽“紫云水乡”安置点。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杞栽村史馆,全面展示杞栽村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与成就,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是打造清洁美丽新家园。明确每月1号为“保洁日”,探索出“村民分段清扫、公益岗位分片清扫、保洁员专职清扫”的模式和村庄环境卫生“支部包片、党员包段、群众包点”的“三包”机制,有效改善了居住环境。二是唱响文明新风主旋律。修订完善《杞栽村委会村规民约》,制定与之配套的“奖勤曝懒红黑榜制度”,实行日积分、月督促、季考核,大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三是办好少数民族“大讲坛”。依托新时代文明讲习所、党员活动室等阵地上好“自强诚信感恩课”“扶贫政策理论课”“技能提升培训课”“文明新风宣传课”“民族团结进步课”等“五堂课”,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搭建文化交流“连心桥”。办好杞栽彝族“火把笙”、狮子灯会、苗族民俗斗牛节、“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活动。着力扶持彝绣、苗绣等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和民族风味特色餐饮开发,不断扩大群众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