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和中健
富和秋色
被称为“三江之门”“绿色锌都”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国土面积4455平方公里,辖4乡4镇,总人口22万人,境内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汉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9%,是全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长期以来,兰坪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这块神秘而美丽的家园,共同创造了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兰坪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的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高位推进,群策群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三江之门”兰坪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民族团圆舞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宣传月启动仪式
民族节日一起过
加强组织领导,高位高效推动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42个县直部门及8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安排了专门经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意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三个十”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召开全县创建启动大会、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等30余场次,及时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形成了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延伸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体系。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围绕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创建工作督促指导力度,形成“重担人人挑,人人有责任”的共创局面。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创建工作浓厚氛围。向全县各族人民发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倡议书,把每年8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在县内设立大型永久性宣传牌30余块,制作宣传展板300余个,发放宣传单、宣传画3.9万份,出版了一期《兰坪》增刊(民族团结进步专号),编写了民族团结进步干部读本和中小学生读本。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舞展演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阵地,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覆盖到广大农村。兔峨乡新时代农民讲习员李树奇,两年多来走遍了兔峨乡的所有村寨,用怒、白、傈僳及汉语宣讲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他白天讲,晚上讲,在田间地头讲,在群众家里讲,共宣讲260多场次,听众达上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强化示范引领,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建立了66个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表彰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创建活动向纵深开展,在全县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当标兵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十进”活动,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实现了全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群团组织创建全覆盖。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等实践活动,开展“四城同创”及乡风文明示范村、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等建设,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工作成效。
系牢情感纽带,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村级教学点推行双语教学,开展“直过民族”通用语言培训,在电视台开通普米语、白语广播,开展民族语影片译制与放映,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实施抢救、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口传文化、音乐舞蹈、建筑、服饰和医药等26项抢救保护工程。打造了舞台剧《母亲河》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精品,申报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0名,建成3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8个。白族“二月会”、普米族“吾昔节”、傈僳族“阔时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等多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心连心活动,在全县所有的村和社区建立了调解委员会,开展民间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组织各族群众互帮互助,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携手同心。
抓经济强产业,各民族同步奔小康的物质基础得到夯实。兰坪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相结合,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大生物医疗、旅游文化等产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0.5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82.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5146元增加到2019年的27627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016元增加到2019年的7226元。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境内公路里程达到2320公里,兰坪丰华机场正式通航,剑兰、兰云高速公路兰坪段全面开工。黄登、大华桥水电站建成发电,清洁能源总装机达306.3万千瓦。全县旅游景区景点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兰坪板块运行良好。加速培育核心优势产业,实施规模化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获评云南省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云药之乡”、云南省“牛羊生产大县”等称号,兰坪优质土特产品逐步走出兰坪、走向全国,各族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
中华民族一家亲
碧罗雪山
坚持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双融合双推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9年,兰坪县投入扶贫资金37.8亿元,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3036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迁新居,组建26个扶贫车间,39个造林专业合作社,322个经营主体带动2.3万户8万人稳定增收,产业帮扶到户全覆盖。不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集团帮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新聘生态护林员6636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3392个。全县有9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7万户、10.34万人。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实现9.47万贫困人口脱贫、7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9.75%下降到4.8%。经初步监测,截至2020年5月10日,全县未出列的19个贫困村已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尚未脱贫的2592户863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2531户8454人达到贫困退出标准,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从4.8%降至0.1%,即将全面实现“清零”。
着力民生事业改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2019年新建或改建幼儿园40所、义务教育学校62所,县城区三小投入使用,中交集团援建的县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幼儿园等工程即将完工。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近几年,先后完成了10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完成了县人民医院新建搬迁,县中医医院住院大楼、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通甸镇卫生院达标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9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7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县所有村民小组实现了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目标,所有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栏、体育设施和宽带互联网。
兰坪县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还注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持续推进“平安兰坪”“法治兰坪”建设,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兰坪县先后有3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1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国务院和省州表彰,1994年县人民政府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7年金顶镇大龙村大公甸村民小组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19年,通甸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4年县妇幼保健院傈僳族医生乔丽梅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奋力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