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光考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前标本流各因素对临床血液检验结果客观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液检验的24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名,对照组分析前予以一般的标本流操作管理,观察组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的标本流操作管理,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实际不符合率为1.67%,对照组为7.5%,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分析前实施严格规范的标本流操作管理,能显著降低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实际的不符合率,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有效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标本流;检验结果;客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211-02
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客观有效性,对于疾病的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1];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输送和分析前的即“标本流”管理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实施严格规范的标本流管理,能显著降低血液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实际不符合率[2],客观有效地反应患者的实际情况。文章就2016年1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液检验的24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血液检验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21—70岁平均(46.5+4.3岁),观察组男66例、女54例,年龄20—69岁,平均(46.3+4.1岁)。对照组血常规29例,凝血四项22例,血生化69例;观察组血常规30例,凝血四项20例,血生化7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分析前血液标本采集除告知患者是否需空腹外,不做特别要求。
1.2.2观察组对分析前标本流各环节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管理。(1)临床实验室应向临床科室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手册》,患者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做好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1)血生化项目检验前患者需空腹10—12h,但也不应超过16h,否则可引起蛋白质、血糖等升高,胆红素、血肌酐、尿酸等升高。检查前1—3天应避免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高核酸类食物,避免饮酒、饮用咖啡,避免应用对结果有影响的药物,以免引起相关项目结果异常。2)情绪紧张、激动可使血Hb、WBC、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糖等升高,剧烈运动可使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ALT、AST、LDH、CK等一过性升高,患者应在检查前24h予以避免,在心情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血液标本[3]。(2)做好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1)血液标本采集最佳时间的选择,一般晨起空腹采集,门诊病人上午9时前采集,可以尽可能减少昼夜节律、运动和饮食带来的影响,某些疾病应选择最有诊断价值时间和阳性率最高的時间采血。2)血液采集中的质量控制:a、皮肤毛细血管采血,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血液,采血部位皮肤应完整无烧伤、冻伤、发绀或炎症,采血时应先按摩采血部位,使局部自然充血,针刺2~3mm,如血流不畅切勿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准确性。b、静脉真空采血,常选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小儿可采颈外静脉采集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a、患者应采取坐位、卧位或半卧位,以防直立时有效滤过压增高,血液浓缩,细胞及大分子物质相对增高5%。b、压脉带结扎不能过紧,压迫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防止因压迫导致静脉扩张淤血,导致血液浓缩和多种成分发生改变。c、防止标本溶血,引起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有穿刺前消毒乙醇未干;穿刺部位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或溶血;压脉带结扎过久,淤血过久;抽血时负压过大速度太快,血液注入试管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过猛;抗凝血混合时,震荡力量过大;负压管采血时血液没有沿管壁流下,而是直冲管底,产生大量泡沫;真空管采血量不足、负压过大引起溶血。以上因素都应引起高度重视,予以避免。3)血液标本的输送和验收:a血液标本采集后应有专人及时输送,不能超过原始标本在室温中的稳定时间(含检验前处理时间),输送途中要保证标本的安全性,防止过度震荡,防止标本容器破损污染、水分蒸发,防止标本唯一性标志丢失和混淆。B标本送至实验室后应有专人验收,对唯一性标志错误或不能辨认的、标本容器错误或破损的、溶血标本或脂血严重的标本、抗凝血中有凝块或抗凝不符合标准的、标本量不足等不合格标本严格予以拒收。4)实验室对原始标本分析前预处理时,放置温度不能过低和过高,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标本离心时离心力不能过大速度不能过快,时间不能过长,防止标本溶血。
2结果
120例观察组血液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实际不符合2例,占比1.67%,对照组9例占比7.5%.
3讨论
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对于患者疾病的诊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血液标本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检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4];有研究表明临床医师反应的不满意的检验结果病例中有70—80%可追溯到分析前“标本流”各因素中,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精神状况、剧烈运动,采血时患者的体位、采集时间的选择、压脉带的使用、标本不正确的采集和处理导致溶血、标本输送和验收不符合要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血液标本的客观有效性,从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应引起广大检验及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5]。
参考文献
[1]何仁丰.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8):25-26.
[2]唐晓茹.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4):121-123.
[3]李亚菊,张晨,陈锟.分析前因素对血乳酸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2):78-79.
[4]金勇,刘桂芳,余小平.白血病患者标本应用微柱凝胶法检测血型影响因素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8,8(2):45-47.
[5]王广进,徐晓琳,尹海珊.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9,10(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