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娇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郑州450006)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急诊科病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因心脏供血不足,耗氧供氧失衡导致心肌坏死,病死率极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并且缺乏疾病防治意识,该病发病率不断增高[1]。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PCI虽可有效疏通血栓,但常会产生“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从而影响PCI预后效果,故术后给予相对药物合理抗栓有重要意义。以往常用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等药物治疗,但效果普遍不理想。近期有研究认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心肌功能,控制心肌梗死面积,对术中及预后不良事件发生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临床对使用剂量存在较大争议[2]。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剂量与半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4.52±2.85)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8~71岁,平均年龄(64.86±2.91)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入组前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入院12 h内持续性或反复出现缺血性胸痛;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近期有手术史或严重创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精神异常;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于术前3 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14022744)300 mg,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J20150111)300 mg,1次/d;静脉注射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11020362)100μg/kg,1次/12 h。3 d后行PCI治疗,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次,1次/d;长期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次,1次/d;术后4~6 h开始静脉注射肝素钠100μg/kg,1次/12 h,持续注射7 d。
1.3.2 对照组 术后给予静脉推注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153204)10μg/kg,之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36 h。
1.3.3 观察组 术后给予静脉推注替罗非班20 μg/kg,之后以0.225μg/(kg·min)静脉滴注36 h。
1.4 观察指标(1)出血事件发生率。观察两组出血情况,计算两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严重出血:患者至少需要输入2个单位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高于50 g/L;轻度出血:穿刺处血肿、出血,眼内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2)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或缓解后未发作,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70%;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或缓解后发作次数较少,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50%;无效:临床症状未有缓解,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30%。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3)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住院期间观察两组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计算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以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合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20.00%,与对照组的15.0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住院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该病因病情重且发病突然,病死率高、预后较差,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或因血栓导致动脉堵塞,致使心脏供血不足,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引发供氧需氧失衡,导致心肌坏死。因此,及时疏通冠状动脉、恢复心脏供血是治疗的首要目的。PC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因急诊期间患者存在“无复流”和“慢复流”现象,所以及时给予心肌灌注对于患者心功能恢复和预后效果有重要意义。替罗非班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预防血栓形成,达到改善心肌灌注的效果[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相比较无差异,分析原因在于替罗非班为一种小分子酪氨酸衍生非肽类仿制品,是一种高效可逆性的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对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的序列进行模仿,从而占据血小板受体交联位点,竞争性阻碍纤维蛋白原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流循环,防止血栓形成[5~7]。全剂量使用替罗非班可畅通微血管,加快恢复心外膜血管血流状态,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还可调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加快修复因心肌缺血造成的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缺血区内皮功能和血管结构,从而改善心脏功能;而替罗非班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并发症,多发生于用药后4~48 h,全剂量使用替罗非班虽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的概率也易上升,尤其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较低,易增加出血风险。半剂量使用停药后血小板可自行修复因药物造成的影响,具有较高安全性。而本研究中,全剂量使用对患者造成的出血影响与半剂量使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剂量用药药效迅速,疗效更为显著,临床应用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8~10]。
综上所述,全剂量使用替罗非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会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