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倩萍,张庆英,杨洪霞,刘志喜,梁 丹,张建军
(1.汕头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广东 汕头 515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广东 汕头 515041)
围绝经期是卵巢功能动态衰退的过程[1],其开始时间与绝经过渡期相同,终止于最后1 次月经的后1年[2],具体表现为月经模式改变、生育能力下降、失眠、潮热盗汗及行为与情绪变化等。每年全球有超过150 万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其中约85%的人会出现至少1 种以上的围绝经期症状[3],我国围绝经期女性人数居世界首位[4]。自我健康管理是个体主动对生理、心理、社会及生活方式改变等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管理[5]。针对围绝经期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激素疗法、补充替代疗法、行为干预等。既往研究[6]证实护士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健康状态。护士长期处于工作量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中,同时退休年龄的延迟导致护士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生涯处于围绝经期[7]。目前国内关于围绝经期的研究大多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及健康现状调查,缺乏对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围绝经期护士的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汕头市某三甲医院就职的所有女性护士。入选标准:(1)年龄40~60 岁;(2)出现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未超过1 年;(3)自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1)外科绝经(卵巢或子宫切除、化疗)者;(2)年龄<40 或>60 岁;(3)有严重心肝、肾、肿瘤或精神病疾病史;(4)拒绝参与调查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 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例,有效回收率为81.43%。
1.2.1 研究工具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年龄、科室、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护理工作年限、家庭关系、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日常工作情况及生育情况等一般情况;(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采用改良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评分量表[8],0~4 分为无症状,5~10 分为轻度症状,11~25分为中度症状,25分以上为重度症状。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 0.883。(3)自我健康管理情况,采用改良的李华等[9]编制的问卷。分为4个维度、18 个条目,4 个维度分别为各种疗法(7 个条目)、日常生活管理(4 个条目)、自我监测(5 个条目)、寻求支持(2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从来不”“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值1、2、3、4 分。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8,可信度较高。
1.2.2 资料收集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网络填写的方式。填写电子问卷前,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各科室护士长讲解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发放调查问卷填写指导手册。填写过程中如有疑问,调查人员随时给予解答。问卷回收后由双人核查,如有漏填、及时补全。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1,Q3)]、频数和百分比等指标。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得分不符合正态分布,单因素分析均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及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s 回归筛选围绝经期自我健康管理的相关因素。分析均采取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1 例护士平均年龄为(45.20±3.18)岁;从事护理工作时间平均为(25.64±3.53)年;已婚166 例(97.08%);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下51 例(29.82%),本科及以上120 例(70.18%);临床护士132 例(77.19%),护士长39例(22.81%);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 6 000 元 60 例(35.09%),6 000~8 000 元 55 例(32.16%),8 000~10 000 元 32 例(18.71%),10 000元以上24 例(14.04%);初潮平均年龄(14.11±1.4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87.72%,其中无症状 21 例(12.28%)、轻度 46 例(26.90%)、中度 87 例(50.88%)、重度17例(9.94%)。
171 例护士的自我健康管理得分为18~63 分,平均(31.68±7.41)分。各种疗法使用率较低,其中激素治疗使用率仅为12.28%;85.96%的调查对象会主动关注自己身体变化,50.29%的调查对象会主动检测月经状况,具体见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士长、有宗教信仰、在编制内、有午休习惯、中、高等运动强度锻炼身体以及护理工作年限为25~30 年的围绝经期护士的自我健康管理得分较高(P≤0.05),表2。
表1 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现状 (n=171,%)
171 例护士自我健康管理得分中位数为30分,将低于30分设为自我健康管理程度较差(变量赋值为1),大于等于30 分设为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较高(变量赋值为2)。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务、宗教信仰、岗位编制、午休、身体锻炼情况以及护理工作年限等14 个因素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发现职务、午休和锻炼身体情况是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3。
本研究中171 例护士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87.72%,其中中、重度症状的占比60.82%。唐雷英等[10]调查1 882例妇女,发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约70%,中、重度症状的占比不到30%。由此可见护士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平均得分为(31.68±7.41)分,处于较低水平。护士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为严重且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这可能受我国整体医疗环境影响。临床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处于围绝经期的护士又是科室的业务骨干,她们不仅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中,在家庭中也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复杂的角色冲突及各方压力使得她们更容易忽视自身的健康。
表2 影响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的单因素分析 (n=171)
表3 影响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针对围绝经期的激素使用率为12.28%,低于一般人群的使用率[11]。黄晓莉等研究[12]发现,自2002 年妇女健康启动项目结果公布后,激素疗法备受争议,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采取自我健康管理的方式去缓解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症状。中医、针灸及放松疗法、补充钙剂、服用维生素D 或维生素E 等均属于补充替代疗法。本研究发现豆浆及豆制品使用率最高超过90%,激素治疗与中药治疗使用率最低均为12.28%,即更多的围绝经期护士倾向于饮食调节,与一般人群结果相仿[11]。85.96%的围绝经期护士会主动关注自己身体变化,超过50%的调查对象会主动监测月经、白带及乳房等身体变化,70.76%的调查对象会主动学习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高于一般人群(30%)[11],提示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护士群体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但仍有半数围绝经期护士缺乏对于该时期健康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时或经常能与他人沟通身体状况的信息和感受的围绝经期护士占比88.89%,高于一般人群(53.5%)[11],即护士群体在获得经验支持及社会支持的能力上高于一般人群。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等因素与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不相关,与白洁等[13]研究结果类似。多因素分析发现职务、午休和锻炼身体情况是影响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的相关因素,可以看出有健康生活习惯的护士会更加注重在特殊时期的自我健康管理。
综上所述,护士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总体较低。医疗单位应根据护士围绝经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建立起良好的宣传教育平台,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