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2013年,习近平主席适时提出“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为中国食品产业优化转型及海外业务拓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为中国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食品进出口贸易往来提供了巨大便利。2020年是“一带一路”倡议规划7周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在国际上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然而,中国食品专业的语言服务体系和培训机制仍不健全,人才储备量严重不足,语言产品和技术相对薄弱。对此,应加大力度培养食品专业翻译人才,提升食品行业语言服务综合能力。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常用语言,英语翻译服务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实施的支撑性工作。食品专业英语教育对“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的食品政策推广、贸易往来、食品工业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意义深远。
由吴澎、王超、朱法荣等主编,16所高等院校专家与教师合力编写的《食品专业英语》正是在此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工具类书籍。该书是工科专业英语教材,被列入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目前已印刷9次,销量颇丰,足见其在读者心中的认可度。文章试从教学与翻译的角度分析该书的独特功能,供食品科学专业学生与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考。
作为一本工科英语教材,《食品专业英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其清晰的教学理念和严谨而独特的编排结构。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者总结出一套明确的授课理念和方法论,阅读学习方面,教师可以搜集本专业的基本词汇、短小精悍的论文配以热门电影、视频进行教学。翻译训练方面,教师要侧重“授之以渔”,讲解翻译技巧,布置翻译作业课下完成。写作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能力情况,要求其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即可。作者同时指出,工科专业的英语教材在设计上一直保持着较高难度,不适合学生循序渐进的知识接受过程,盲目地好高骛远不能让学生学好专业英语。因此,无论是章节编纂,还是小节安排,该书均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写。撰写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看懂专业外文书籍及相关资料、获取国内外行业信息、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翻译、写作实践中去。
《食品专业英语》在基本结构上分为营养与健康、食品化学、食品技术、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专业科技论文写作五大章节,涵盖了食品科学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每一章节又分3小节介绍分支内容,如营养与健康一章介绍了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食品化学一章介绍了食品添加剂、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肉类发酵。每一小节均设置了词汇分析、课文、阅读链接和课后作业四部分。书中摒弃了一般英语教材课文前置的结构,事先列出专业词汇供学生预习,将课文附于其后文,使学生先掌握一部分词汇再阅读课文,从而实现知识获取一气呵成,事半功倍。原文之下附有参考译文,便于学生领会篇章大意,同时能够学习同行专家的翻译技法。课文末尾设置了原文相关的阅读链接,不仅有助于学生查阅英文原文,还可以适时拓展学生获取国外权威科技文献的能力。课后作业包括句子翻译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举一反三,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微观内容设计上,《食品专业英语》突破了传统英语教材平铺直叙的编写模式,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交互的编写方法,如将原文中的重要单词和重要句式在课后作业中重复出现,可顺应食品专业知识习得规律,有助于学生巩固较难消化的硬知识,夯实阅读、翻译、写作多项技能。
当前,不论是外贸食品翻译还是食品政策、食品专业文献翻译都存在翻译死板、语法不通顺、文化不相融合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专业的英语翻译教材;二是缺乏专业的翻译人才。科技英语尤其是食品科学这类工科英语具有高度信息化和抽象化的特征,市面上众多大学英语教材不能满足工科英语的专业化、精准化的教学培养需求。
《食品专业英语》主编吴澎教授长期从事“食品专业英语”“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等诸多社会专业团体副会长及理事,同时也是多家国际核心期刊论文的审稿专家和特邀撰稿人,既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科技英语翻译、写作的丰富实战经验。
《食品专业英语》精选10余篇食品工业领域前沿的科技论文作为该书的范文,颇具时效性。针对食品专业词汇合成词和派生词多的特点,充分利用词根、词缀记忆法、分解法和联想法等记忆窍门,使学生快速理解并记忆专业词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书中的阅读链接精选Nature、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等权威科技网站、期刊数据库的高质量文章,可培养学生检索和使用业内核心文献的能力;课后作业提供了食品专业科技论文撰写框架,介绍了食品专业英语科技论文摘要、引文(研究目的、背景和历史、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范围)、正文(理论说明、公式推导、方法介绍、试验描述)、结论(结果的意义、导致结论)和图表的多种句型,方便学生快速掌握科技论文文法和翻译写作要点,为今后专业技术文献的快速翻译和撰写打下基础。
《食品专业英语》符合“恰当、自然、对等”的翻译标准。该标准源自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认为:翻译不应追求字面上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实现目标语言和源语言功能上的动态对等,其中包括词语、句法、语篇和文风上的对等。他指出,对于形式而言意义更为重要。
《食品专业英语》作者与奈达的观点十分契合,认为翻译是建立在对原文的思想内容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食品英语翻译既要熟悉普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也要了解食品科技内涵,熟悉食品科技原理,掌握相关术语,做到准确规范,不能望文生义。
《食品专业英语》追求翻译用词准确、恰当,实现词汇功能的对等。作者针对不同的翻译对象有不同的翻译策略,认为通过复核、派生方式形成的技术术语一般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对于计量单位、科技发明等术语则采用音译法;对于字母表示其外形的科技词汇采用形译法,做到表词达意精准化。
《食品专业英语》追求译文句子通顺畅达,实现句法功能对等。作者总结了食品科技英语语言结构特点:大量使用无人称句、被动句、名词化结构、后置定语、非限定性动词代替从句或并列从句,在英译汉过程中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减译法、词类转换法等方法达到句子简洁通顺的效果。对于英语科技文章中出现的复杂长句,作者认为应先进行语法分析,找出中心内容和组成部分,再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以规范、流畅、简练的汉语表达原文。
《食品专业英语》追求译文篇章逻辑连贯,衔接自然,实现篇章功能对等。作者在课文翻译时遵循篇章逻辑规律,在不破坏原文意义和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地进行意译,所译文本全篇通顺、逻辑清晰、符合汉语科技文章书写规范。
《食品专业英语》追求译文与原文文风的一致性,实现文体对等。作者所选课文均为科技文体,因此在翻译时强调译文的专业性、精确性、客观性、程式化等特征,文风自然通达,不加过多修饰,符合科技语言练达的风格。
英语教学与翻译可以打破语言壁垒,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由吴澎等主编的《食品专业英语》是兼具语言服务和人才培养双重功能的工科专业英语教材。该书能够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培养涉外食品翻译高技术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