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三线建设述论

2020-10-18 02:13云1徐有威
安徽史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品安徽

李 云1 张 胜 徐有威

(1、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上海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44)

小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各省市自行投资建设的地方军工,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小三线是全国小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三线建设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小三线建设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1)近十多年来,上海大学徐有威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上海小三线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有威主编:《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2019年版);段伟:《安徽宁国“小三线”企业改造与地方经济腾飞》,《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徐有威、吴静:《危机与应对:上海小三线青年职工的婚姻生活》,《军事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张秀莉:《皖南上海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安徽史学》2014年第6期;陈熙、徐有威:《落地不生根:上海皖南小三线人口迁移研究》,《史学月刊》第2期;徐锋华:《东至化工区建设论述——上海皖南“小三线”的个案研究》,《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李云、杨帅、徐有威:《上海小三线与皖南地方关系研究》,《安徽史学》2016年第4期。,研究安徽本省进行小三线建设的较少,只是散见于地方志、报刊和论文的零星提及。(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志·军事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记载了安徽省属小三线军、民品生产的概况;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第2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论及了安徽省属小三线的筹建概况;安徽省霍山、舒城、六安、淮南、枞阳等地方志有所记载;陈兆清的《建国后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老区建设》2014年第4期)从旅游学的角度探讨了安徽六安小三线工业遗产的现状与价值;石川、孙丽等的《安徽小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对皖南上海小三线和皖西省属小三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及展望。由于安徽小三线建设属于军工业的特殊情况,有关档案开放程度极低,影响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其他文献资料也鲜少公布。本文拟对安徽小三线的发展脉络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希冀今后有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安徽小三线,以推动全国小三线建设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一、安徽小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与分析

20世纪60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成为当务之急。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之后多次就地方军工建设问题发表讲话。8月,罗瑞卿在国防工业会议强调,建设地方军事工业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要立即规划,付诸实施,越快越好。安徽地处华东地区,为全国轻武器成套生产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小三线建设任务十分繁重。9月,华东局国防会议初步确定:安徽省在1965—1967年三年内建成一套步兵轻武器工厂,由南京军区和中共安徽省委后方建设指挥部负责选点。

由于三线建设要符合“大分散、小集中”,“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工厂的选址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华东局、南京军区和中共安徽省委经过多次深入勘查和遴选,逐步形成了在安徽西部大别山区的舒城、霍山、六安、淮南建设安徽省属小三线的思路,它们之所以成为安徽后方基地,主要因素有:

1.地理环境符合建厂选址的要求

皖西地区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地区。六安作为安徽小三线的聚集地之一,素有“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之称,位居皖豫鄂三省要冲,为皖西中心、江淮枢纽,向以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盈而闻名。霍山县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境内山势雄峻,谷深坡陡,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有11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曾云集于此。又如东西溪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周围山的海拔高度在320米至400米之间,山沟开阔地宽狭悬殊,山沟坡度较大,北抵霍山县城33公里,东距舒城县晓天镇22公里,南连岳西县境北的崇山峻岭,符合当时三线工厂的建厂条件。1965年初秋,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翻山越岭亲临东西溪乡,确定在太阳冲周边选址兴建淮海机械厂,代号9356厂。(3)九三五六厂志编辑室:《九三五六厂志(1965—1985)》,1987年印,第17页。9356厂即淮海机械厂,坐落在安徽省霍山县东西溪乡,1965年开始筹建,1987年初搬迁到合肥。1997年被昌河飞机工业公司整体兼并,成立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并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子公司。

这种特殊的山形地貌正符合中共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选择山势高、弯曲多、山坡陡、沟岔多、山峦重叠、森林茂密的山沟”,“要避开交通干线”,“要不择朝向,摆在沟岔、狭谷和山的阴影处”的选址原则。(4)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的“左”倾影响》,未刊稿,1982年印刷,第10页。

2.皖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皖西区位特殊,人杰地灵,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曾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六安人民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皖西资源充足,物产丰富

皖西不仅山青峰秀,而且物产富饶,素称江淮粮仓、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同时,这些地方还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990厂所在地诸佛庵仙人冲汪家祠堂附近就有着品位很高的石灰石矿,这些矿石日后成为厂办集体企业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5)孙长玉主编:《九九○厂志(1964—1985)》,1987年印刷,第1页。990厂即皖西机械厂,1964年创建于霍山县诸佛庵镇,1992年底搬迁至合肥,现为安徽神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军工生产重镇诸佛庵自然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赋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亦被称为“江北毛竹第一镇”。近代诸佛庵由于水路交通便利,商贸兴旺,店铺林立,成为大别山区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一度号称霍山首镇。自然资源充足、物产众多的皖西大别山成为安徽后方军事工业基地,也符合“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建设原则。

二、安徽小三线建设的规划与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一、二线地区后方和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建设安徽小三线的决策,来自南京、重庆、昆明、合肥等城市的2万多名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奔赴皖西山区,选点勘察,劈山筑路,勤俭建厂,逐步建成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

华东局关于安徽后方三年建设规划项目共计55个,后又增加12个。其中军工企业18项,配套项目25个。按照小型化、专业化、广泛协作、就地成套的要求,每项由若干个专业厂和小型厂组成,项目总计达上百个军工厂和配套单位。考虑到安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且时间紧迫,建设任务重,决定其中一部分项目由上海、江苏负责援建。

上海在安徽负责包建的一批军工厂主要由上海第七机床厂、上海铝材厂等7家工厂承担,这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随迁安徽。江苏省包建的4个军工项目,分别由徐州、南京、苏州和常州具体负责组织班底厂,配备领导班子,调配技术人员,抽调设备,组建生产线,进行产品试制,并从省属企业中抽调两千多名干部、技术工人和大量设备支援军工厂的建设,正式投产后于1970年5月全部移交给安徽省统一管理。(6)《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地方军事工业》,内部发行,1992年印,第39页。还有一部分由安徽省内筹建,主要是合肥、蚌埠、芜湖等地方的工厂作为班底厂包建;其余的工厂是由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直属军工企业对口支援建设。安徽小三线是在备战状态下,采取特殊政策,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建设的。

在远离城镇、生活无所依托的山区里,根据毛泽东“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安徽小三线建设从选址、设计、施工、设备安装全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工人和地方民工等都是以临战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建设中,发扬了艰苦奋斗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基本建设项目。如具有中型规模的990厂,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加快三线建设速度的要求,一方面厂内组织设计,另一方面进山选址,齐头并进,在远离城镇、生活无依托的山里,从筹建到上马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可见“政治威力之强大、建设速度之特快”的程度。(7)孙长玉主编:《九九○厂志(1964—1985)》,第1页。同时,后方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安排、重点突出、军工先行的原则,采取产品试制和勘察设计、基本建设同时并举、同步进行的办法进行建设,为早日建成投产打下了基础。

和全国的大三线建设同步,安徽小三线建设经历了两次高潮。1965年8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搬迁会议,确定了要立足于打大仗和快搬、早搬的指导思想,要求尽快建成战略后方基地,完成备战任务和改善工业布局。于此,安徽小三线建设逐步展开。但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影响,不少企业未能在预定的时期内建成投产。1969年初,苏联在珍宝岛挑起事端,国际形势处于紧张状态,为加强战备,国防工业要迅速恢复生产,安徽小三线建设全面展开,项目渐次落地,大部分企业都建成于这一时期。在建设过程中,国家为了节省投资,减少重复建设项目,通过合并、移交、划转等方式对部分建设项目做了调整。至1985年,安徽小三线建设在经历曲折起伏的过程中,按照以地方军工建设为重点,公路、供电、通讯等为先导和科技、教育、医疗等为综合配套的原则,先后建成投产和使用的企事业共34个,累计投资2.56亿元,其中国拨投资2.04亿元,形成了枪、炮、弹、炸药、火工品、配套件、专用机床维修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志·军事工业志》,第169页。在全国小三线建设的所有省区市中,安徽小三线建设的数量、规模名列前茅,是全国小三线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小三线进入实施阶段后,为了加强对小三线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安徽省委成立三线建设指挥部(对外称安徽建设指挥部),由李任之全权负责前方试制、后方基建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安徽小三线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生产、经营、管理等归安徽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后为安徽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管,党组织关系统计归口地方县委组织部,户籍管理由地方公安局负责。

表1 安徽小三线企事业单位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三、安徽小三线建设调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正确判断,适时地提出了国防企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这给安徽小三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安徽积极贯彻调整方针,大力发展民品,实现了军民品相结合的生产格局,逐步将小三线企业单纯为国防建设服务转移到为国民经济服务轨道上来,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这些企业终因受地理条件限制,生产成本高昂,产品销路不畅,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处境极为困难。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安徽小三线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出山区,到省内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大中城市寻找出路,开启了第二次创业历程。

(一)军民品结合的生产格局

从1980年起,由于国家大量压缩国防经费,军工生产大幅度减少,当年的军品产值下降到5.46亿元,为1979年的54%。在全国255个生产企业中,90个工厂处于停产状态,124个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9)《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编:《地方军事工业》,第95页。在这种形势下,安徽小三线军工生产急剧下降,军品任务不足,民品生产又接不上,经济效益明显降低,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势在必行。为了扭转局面,安徽深入贯彻“军民结合”方针,着重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民用产品,积极生产外贸产品,进入了军民结合型的转折时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型向开拓型、生产经营型转变。

广开门路,找米下锅,扩大生产。990厂在面对军品生产任务逐年下降的局面下,在“转轨”、“变型”中做好军品研制开发和生产的同时,通过广开门路,找米下锅,1980年先后研制和生产了烙饼模、手压泵、烤火炉、礼堂座椅、水泥等产品,全年累计民品产值73万元,这使军民结合迈出了新的步伐。1981年,该厂坚持两条腿走路、多品种开发,逐步确定锁边机、水泥、预制件为民品发展的重点,组织三条生产线,在“保军转民”的战略中不断通过与上海大隆机器厂合力开发骨干民品,使990厂发展成为军民结合的新型企业。(10)孙长玉主编:《九九○厂志(1964—1985)》,第43页。

明确产品方向,调整产品结构。9307厂贯彻以民养军的方针,大力开发民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方向发展,先后研制生产出纺织机械、交通工具2大类10多种民用产品,研制的多种纺织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多次荣获部省奖励。1983年,该厂被纺织工业部定为生产纺织仪器、仪表定点厂。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99万元,其中民品产值523万元,实现利税220万元。(1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志·军事工业志》,第11页。

加强横向联合,开拓新产品。9356厂是安徽小三线军转民成功的典范。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该厂从1978年起主动与浙江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联合开发研制“飞虎牌”微型汽车,填补了国内微型汽车制造工业的空白,先后研制和更新换代生产出了5种型号的微型汽车,其中4种型号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形成年产4000辆的生产能力。9356厂还与9307厂、9419厂等11家小三线企业联合生产配套协作,形成了生产联合体。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87万元,实现利润5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7004元/人,跨入省同行业先进行列,成为省国防工业系统中型骨干企业和省重点企业,也是全国66家汽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12)九三五六厂志编辑室编:《九三五六厂志(1965—1985)》,“概述”,第3、9页。9356厂通过调整产品结构,闯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发展的道路。

推行经济责任制,扩大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6891厂因军品任务减少、主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产品成本与销售收入连年倒挂,至1983年累计亏损额达440万元,是省属军工企业的亏损大户之一。(13)安徽省先锋机械厂:《一九八四年年度工作总结》(1985年1月15日),安徽省档案馆藏,档号:J137-1-425。为此,该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扭亏增盈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扩大服务领域,增强企业活力,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企业变革旧的生产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树立市场、效益、服务和效益观念,加强横向联合和合作,先后与郑州、柳州、无锡等发电厂建立供需关系,研制生产的柴油机、齿轮箱、柴油机发电机组等主产品及配件销往24个省市和自治区,1984年开始扭亏为盈,实现了产值、利润和上交税金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摘掉了长达4年之久的亏损帽子,1985年实现工业产值730万元,利税总额222.2万元,创建厂15年来最好水平。(14)六八九一厂志编辑室编:《六八九一厂志(1967—1985)》,“概述”,第1页,安徽省档案馆藏,档号:J137-1-470-1。

发挥军工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面对市场的竞争,发挥军工企业技术力量、设备工艺等优势,提高产品质量。9346厂的棉毛机针筒铣槽,采用军工专用设备加工,达到了精度高误差小的要求,针筒采用枪管镀铬工艺,提高了产品寿命。9409厂在生产经编机针床中采用军工高精度组合刀具和块规控制的专用机床加工,保证了产品的精度要求,采用保护气体炉织针淬火,保证了螺纹针的淬火硬度和质量,提高寿命十多倍。(15)《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编:《地方军事工业》,第113、105、105、115、113页。

加强技术改造,创建优质产品。安徽小三线共开发民品10种4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获优秀新产品奖4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评为省优质产品7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16)《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编:《地方军事工业》,第113、105、105、115、113页。如9322厂根据设备和技术条件,充分挖掘企业潜力,主动进行技术改造,采用英国生产流程开发生产了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成为该厂支柱民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办的质量攻关奖、兵器工业部质量攻关奖、国防科工办TQC质量奖。(1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志·军事工业志》,第135—136、8页。9409厂从1980年起开始研制针织机械,其中Z304A—2经编机是同上海纺织科研所共同开发的新产品,属国内首创。1985年有3项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厂被纺织系统列为定点针织机械厂。(18)《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编:《地方军事工业》,第113、105、105、115、113页。

此外,安徽小三线在确保军品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积极生产外贸产品,1981—1985年,安徽省有6个小三线军工厂生产8种外贸军品,创汇总额为1.01亿美元(19)《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编:《地方军事工业》,第113、105、105、115、113页。,成为全国四个创汇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省份之一。

安徽小三线利用自身设备、技术、人才、科研等优势,开发出一批与军品工艺相近,水平较高的技术密集型民用产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民品生产不断发展,到1985年,研制生产出交通工具、针纺器械、动力机械、建筑材料与建筑机械、家用电器和其它民品等6大类300多种民品,一些民品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有的还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79年,安徽省军工企业民品产值5429万元,占总产值的24%,1984年,民品产值首次超过军品产值,1985年民品总产值达16185万元,占总产值的62.4%(2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志·军事工业志》,第135—136、8页。,基本改变了单一军品生产的局面,形成了军民品生产相结合的局面。安徽小三线在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民品生产的同时,还通过设计制造、联合攻关、协作加工、技术咨询和服务培训等方式向地方民用部门转移了14类81项军工技术(21)《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编委会编:《地方军事工业》,第113、105、105、115、113页。,这对促进安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安徽小三线“出山进城”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小三线通过技术革新、技术合作等方式,冲破了军事工业形成的封闭状态,企业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小三线在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和军民结合方针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人力、物力、财力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中共十二大以后,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针对小三线企业远离交通干线、无城镇依托等问题,国家对小三线提出搞活的方针,要求小三线通过改造利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地方工业一支重要的力量。

位于皖南的上海小三线率先作出调整的重大决策,深处皖西的安徽小三线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紧迫的问题,迫切需要调整。但安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如何调整已成为安徽省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加快调整步伐,安徽省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自力更生,创收搬迁,支持接收地市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规定企业三年内实现利润全留,免征税收,有困难的企业,给予临时补贴,银行给予贷款支持等。(22)《上海小三线改造的峥嵘往事——龙念访谈录》,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小三线建设在安徽口述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紧接着,安徽省根据国务院关于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指示,在省国防工办的统一布置下,利用双管齐下、双向选择的政策,深居大别山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陆续调整、搬迁到工业基础良好、交通便利的合肥、蚌埠、马鞍山、滁州等地。

安徽小三线通过“关、停、并、转、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使企业走出了军工生产天地,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大疆场上来。其中,9374厂于1993年整体搬迁至合肥,时隔13年后,又实施“退城近郊”战略转移,搬迁到合肥北郊,已发展成为职工1000余人、资产总额近4亿元,有军品和民用火工品、预应力锚具和民用等四大系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和安徽军工集团核心企业。

调迁之后的990厂在经历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秉承“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产业发展路线,在军品科研、民品开发、技术改造、经济效益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民品生产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塑料制品和民用铸件成为支柱产品。历经二次创业,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从1986年的1312.4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1.45亿元。1996年,990厂一跃成为国家大型二档工业企业。(23)九九○厂志编写组编:《九九○厂志》(1986—2003)第2卷,2004年印,第7页。

9356厂从大别山搬迁到合肥后,开始了亟待发展壮大的“二次创业期”。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开拓市场,引进日本先进技术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逐渐形成年产5万辆微型汽车生产规模,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技改带来的效应就是,“八五”期间工业总产值12.7亿元,销售收入13亿元,创利税6156万元。1994年以淮海机械厂为基础成立了安徽飞虎汽车集团公司,发展成为由81个生产配套协作,经营销售和科研单位组成的经济联合体,1996年生产能力在全国汽车行业中跃居第17位,成为安徽省工业企业百强之一。(24)张桂安、丁耐生、黄祥芬:《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记安徽省淮海机械厂厂长邢克勤》,《党史纵览》1996年第5期。淮海机械厂通过战略性大转移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带动了安徽地方的经济发展。

这次调整,是安徽小三线在产品结构上实行“军转民”的调整后,继续深入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调整搬迁、技术改造、改制重组等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四、安徽小三线建设的评价

安徽小三线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建厂初期的艰辛到产品结构的调整、出山进城的二次创业,完成了其特殊的历史使命。毋庸置疑,安徽小三线建设作为一场较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建设运动,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地方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有利有弊。其是非曲直,我们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判断分析。

(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安徽小三线建设中,国家对皖西山区投入大量的资金。在1965—1967年后方建设规划中,计划总投资15486万元。其中,军工企业投资8880万元,配套工业投资3710万元,交通投资1832万元,通讯投资1064万元。(25)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志·军事工业志》,第169页。这些资金的投入,对于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改变山区交通、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1.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皖西地处大别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据9356厂志记载:“1965年,首批进山的同志所处的环境是极其艰苦的:几十里行程无公路,山路崎岖行路难,物资全靠手提与肩扛,饮沙河水,住旧祠堂,野草丛生蚊虫狂。”(26)九三五六厂志编辑室编:《九三五六厂志(1965—1985)》,“概述”,第6页。小三线从建设伊始,就承担着主动支援和帮助地方建设的重任,于是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划设计、架桥筑路、架线送电等,迅速在皖西山区建成一批军工厂及配套设施。随之,大别山里出现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并且工厂所到之处,厂内外都会通路、通电、通讯等。位于霍山县的小三线为地方修通公路约4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近100公里。(27)霍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霍山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00页。这为山区人们解决了交通和用电的困难,对促进地方工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皖西地区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支援地方建设是小三线的一项日常工作,地方政府、社队也希望得到小三线的无偿援助。每当遇到自然灾害,三线工厂都会对周围社、队无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并在各方面援助县、乡、村的基本建设。990厂支援地方发展生产资金和搬迁费用共28万元,无偿支援各种设备80台(套),支援计划用电指标60万千瓦时。调整时期,为了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三线工厂留下了全部不动产和部分设备、交通工具。其中,990厂移交给霍山县不动产原值724万余元,净值253万余元。(28)九九○厂志编写组编:《九九○厂志》(1986—2003)第2卷,第55页。安徽小三线对地方的支援和帮助,为开发和建设皖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一批三线军工企业在皖西的建成,皖西的城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小三线的诸佛庵镇曾是5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坐落地,随着工厂的落地投产,先后有7000多三线建设者涌入小镇,厂区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曾有“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最大的城是诸佛庵” 的说法,一度被誉为“小上海”,也使得该镇成为当时霍山县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

2.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皖西山区相对闭塞落后,文化娱乐活动条件较差。而小三线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全,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按照“便利居民”的原则,这些资源也服务于当地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百姓的物质文化需求。看电影是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据村民回忆,红星厂的电影院是当年霍山县最大的影院,每当放映电影时,连县城的人都跑到这里来看。(29)《寻访大别山三线厂》,《安徽商报》2010年12月10日。当时小三线厂每年能放映上百部电影,当地老百姓都会赶来与职工一起看电影,使他们得到了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

安徽小三线基本建设所需的大量民工,基本上由当地农民担任。6891厂建设过程中,从舒城全县范围内抽调2000多名民工,承担土建施工等。(30)六八九一厂志编辑室编:《六八九一厂志(1967—1985)》,第21页,安徽省档案馆藏,档号:J137-1-470-1。小三线厂还常年使用大量的农民临时工,据当时的民工说:“厂子进来以后,我们山里的生活确实好了很多。当年可以种菜卖给厂里,或者给厂里做临时工,后来像我这样打小工的,一天一块两毛钱。”(31)《寻访大别山三线厂》,《安徽商报》2010年12月10日。这不仅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还增加了他们的劳动收入。

此外,工厂、职工和家属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还会经常购买当地农副产品和蔬菜产品,既活跃了农村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物质生活。

3.推进工业遗址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保存和开发利用三线工业遗址,既可以留存一个时代的记忆,又可寻求适当的经济效益。诸佛庵镇在“工业富镇,竹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下,利用江北机械厂搬迁后遗留的厂房,率先成立了六安市第一家私营工业园区,也是霍山县唯一的专门以竹加工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园区,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等形式,先后发展竹制品加工企业86家。此后,红星机械厂、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遗址厂房也相继为工业园区所利用。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落儿岭镇政府利用原小三线厂区和原校舍拓展成为工业集中区,区内聚集了40余家工业企业,其中1家企业产值超亿元,这使工业经济一跃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优化地方产业结构,依托三线工业遗址,创办乡镇工业集中区,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新崛起的建设力量。

同时,霍山县政府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全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集中力量将小三线工业遗址资源改造为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比较突出的是,霍山县政府利用淮海机械厂旧址改造的月亮湾·作家村、皖西化工厂厂区和厂房打造的仙人冲画家村,以及依托仙人冲画家村原小三线军工遗址建立的以三线军工文化为主题的博物展览馆,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的文化产业及生态旅游发展。由此可见,地方政府通过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安徽小三线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优化整合三线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填补和发展三线军工文化,推进了乡镇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城镇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推动了安徽军事工业的发展

无论从建设规模、职工人数、生产设备还是生产效益来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安徽军事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国防建设和军品研制做出重要贡献。尽管1978年至1985期间,国家对国防工业作了战略调整,但安徽小三线军工企业,在全国地方军工企业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三线遗留下来的14条军工生产线中,安徽占了4条半,足见安徽小三线在全国地方军工总体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安徽小三线陆续从大别山区走向中心城市,除了一部分小三线企业与迁入地企业合并之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重组,组建安徽军工企业集团,企业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地方军工领军企业,集团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下,实施“军品为本,民品兴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发展战略,研制的预应力锚具、轨道交通件和公共安全产品等优势民品已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且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32)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http://www.amig.com.cn/web/Content.aspx?chn=335&id=17。安徽小三线军工企业在改革脱困的调整过程中建立起军民深度融合的新型体制,成为安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凸显的问题

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是小三线的选址问题。从小三线建设的初衷来说,“靠山、分散、隐蔽”选址在战备状态下不是问题。但当战争阴云散去,国家要求这些军工企业要自谋出路、自负盈亏的时候,显然临战状态的选址与强调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是违和的,地理上的劣势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小三线建设片面地强调战备和节约的要求,这给以后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以990厂为例,工厂位于距离合肥市158公里的霍山县诸佛庵镇仙人冲内,厂区依山而建,前后距离达5公里,车间工房分散,生活区远离厂区。深居山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给工厂发展和职工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第一,运输量大,运输费用高。工厂至合肥的年运输量达1.3万余吨,运费每年高达50多万元。第二,管理难度和管理费用较大。仅到合肥出差费用每年即达10万元。第三,信息不灵,反馈慢,技术上不能充分交流,市场情况难以准确掌握,导致工厂应变能力差。第四,工厂除了承担生产的职能外,还要承担社会的职能。工厂地处山区,生活缺少依托,不得不建立独立的后勤系统,包括医院、食堂、学校、车队、公安、影剧院、招待所等,俨然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型社会,这样就导致生活福利和社会福利设施上投入大,此项费用支出每年需30万元左右。第五,车间分散,生产线长,指挥调度难;水、电、气不能集中管理,建点多,输送线路长,损耗大。(33)九九○厂志编写组编:《九九○厂志》(1986—2003)第2卷,第25—26页。这种布局使企业生产运输迂回曲折,造成了成本大为增加;同时,“小社会”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使得小三线企业在进入市场后缺乏相应的竞争力。

安徽小三线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它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建立起来的,又是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以全面调整后的变化,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它是全国小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从1965年组建到1985年调迁,20多年间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既体现不断融入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艰辛过程,又折射出我国国防战略发展和调整的历史轨迹。在曲折的历程中,小三线建设在履行生产军品、巩固国防职责的同时,也为安徽工业建设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尤其是为落后山区带来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对安徽山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徽经济发展的布局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34)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第2卷(1949—1978),第319页。安徽小三线还为当前的国防军工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安徽小三线在建设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将给继续开创新局面的人们以启示和思索。

猜你喜欢
民品安徽
民贸民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民族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统一
《安徽记事》
豫西集团江河公司:民品铜型材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6.99%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安徽医学》稿约
普京军转民战略能成功吗?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浅析国有科研企业的民品国际化营销策略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