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

2020-10-17 03:01川,戴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脑炎水分子病毒性

袁 川,戴 辉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影像医学科,贵州 遵义 563099)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是由病毒侵犯脑组织,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发热、头痛、精神及神经症状。起病急,症状重,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可逆的后遗症,因此治疗前明确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8月至2020年2月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30例,探讨病毒性脑炎的常规MRI、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1H-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影像表现特征,为其早期临床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影像学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30例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男16例、女14例;年龄2~71岁,平均(37.6 ± 10)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抽搐、发作性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精神及神经症状。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都有阳性表现。脑电图有典型的波形25例,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升高24例,脑脊液内白细胞增多22例,蛋白质增高19例。

1.2 检查方法 MR检查使用GE公司(Signa HDxt)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表面线圈。患者闭目平躺于扫描仪内,嘱其保持安静,头颅两侧放置海绵垫尽可能减少头部活动,双耳放置棉塞,采用表面头线圈进行图像采集。MRI序列:每例均行常规轴位T1WI、T2WI、FLAIR、DWI、MRS、ASL序列扫描及MRI增强检查,常规MRI扫描序列参数:层厚6 mm,层间距1 mm,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测量区域的定位,选择病灶最大层面及相邻正常组织作为1H-MRS的定位层面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约10 min,利用系统自带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感兴趣区波谱,并测量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物质的峰下面积,进而计算出Cho/Cr、NAA/Cho、Cho/NAA比值。增强扫描按0.1 mmol/kg体重静脉团注钆喷替酸葡胺(Gd-DTPA)后行MRI T1WI相扫描。

2 结果

2.1 病毒性脑炎患者多模态MRI表现

2.1.1 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30例患者表现为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斑片状、片状异常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见图1A),T1WI呈等或低信号,边界不清,FLAIR序列上病变显示更清楚,位于脑叶者脑回轻度肿胀,脑沟变窄、变浅。累及单一脑区有8例,其中额叶、颞叶分别3例,脑干和小脑分别1例,累及多个脑区有22例,位于额顶叶、颞岛叶各2例,位于大小脑及脑干1例,其余17例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病变。MRI增强扫描显示17例见斑片状、条形、脑回状强化(见图1B),13例无强化。

2.1.2 DWI表现 DWI序列显示8例呈不均匀等、高信号(见图1C),8例呈等信号,14例呈稍高及高信号,ADC图显示26例呈等、稍高及高信号,4例呈低信号。

2.1.31H-MRS表现 29例病毒性脑炎的Cho峰值轻度增高,1例Cho峰值明显升高,NAA峰值降低、Cr峰值无明显变化(见图1D、E),2例患者乳酸峰(Lac峰)升高。病灶区与正常组织区的Cho/Cr、NAA/Cho、Cho/NA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4 ASL表现 ASL灌注检查显示11例呈稍高、高灌注,4例等、高灌注,3例不均匀高低灌注,8例呈低灌注(见图1F),4例灌注未见异常。

A:右额顶叶病变T2W呈高信号,脑回肿胀、脑沟变浅;B: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C:DWI上呈等、稍高信号;D、E:MRS显示Cho峰升高,NAA峰减低,Cho/NAA最大值约2.05;F:ASL示右侧额顶叶病变血流灌注减低。图1 11岁男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的影像资料

2.21H-MRS结果 病毒性脑炎病灶区与正常对照区相比,Cho/Cr、Cho/NAA值均升高,NAA/Cho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VE病灶区与正常区1H-MRS结果比较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和抗病毒治疗等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通常由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虫媒病毒等经结膜、呼吸道、肠道或蚊虫叮咬侵入躯体引起,可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滋生、繁殖于淋巴系统内并经血液传播至全身各部位。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之后,通过直接侵袭神经组织、机体免疫性病理损害、免疫性血管炎3种机制导致脑炎或脑膜脑炎。病理上脑实质局灶性或广泛性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膜解体和脱髓鞘、胶质细胞增殖等干扰脑细胞代谢,损害脑组织[2]。某些病毒类型在病变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阴性率居高不下,临床医师确诊该病充满挑战[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病灶检出率比CT更具优势[4],病变多位于大脑、丘脑和脑干,也可双大脑广泛发生,病灶呈等或长T1信号、长T2信号,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显示更清晰,增强扫描大部分无强化,少数斑片状、条形或脑回状强化。病毒性脑炎主要分布于在额颞叶等边缘系统,与神经上皮源性的低级别胶质瘤和缺血性脑卒中,无论临床症状还是MRI表现十分类似,很难鉴别。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是多种磁共振新技术的联合应用,较常规MRI检查方法,能进一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血流状况、代谢和功能情况,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DWI运用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原理,反映人体组织所处的微环境不同及细胞内外水分子转运情况。由于DWI 会受到弥散敏感系数、T2 穿透效应、各向异性等多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弥散受限的假阳性表现,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一般采用ADC图来反映病理情况下水分子真实弥散情况,ADC图呈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反之亦然。病毒性脑炎早期由于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Na+-K+-ATP泵机能障碍,Na+内流,细胞内水分子增加,细胞外水分子减少,水分子扩散受限,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随着疾病的进展,血脑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水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外,即由细胞毒性水肿过渡到血管源性水肿,DWI呈不均匀高信号,ADC图信号不均匀。病变后期则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组织水分子增加,ADC呈高信号,水分子扩散不受限。因此,常规MRI结合DWI序列可以反映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

1H-MRS是目前唯一的无创性检测活体组织代谢物浓度的技术,能较早体现脑神经组织生长分化、能量代谢、髓鞘破坏、缺失过程[5],MRS通过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等代谢物变化定量分析病灶特征。NAA在神经细胞中占比高,其峰值位于2.02ppm,是线谱中的最高峰,下降提示神经元受损(如缺血、感染、肿瘤等),受损程度与NAA的下降成正比。Cr代表能量代谢,其波峰位于3.03ppm,为线谱中第二大峰;Cho反映细胞膜代谢的变化,峰值出现在3.2ppm,Cho升高反映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有学者[6]认为,Cr在不同代谢条件下比较稳固,可额外充当别的代谢物浓度变化基准,所以用NAA/Cr、Cho/Cr值体现神经元功能、髓鞘完整性[7]。通常,脑炎Cr不会改变,因此,脑炎和肿瘤的鉴别可以用Cho/Cr来阐述,即前者Cho轻度升高,因细胞膜代谢快,后者Cho值明显高于脑炎,即Cho/Cr显著增加。陆梦如[8]通过对45例VE和低级别胶质瘤两组的MRS实验获得前者Cho略有升高,NAA略有降低,Cr变化不大;后者Cho明显升高,NAA明显降低,Cr中度下降。当Cho/Cr取界值2.46,鉴别低级别胶质瘤及V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这与吴俊峰、尹子铭等[9-10]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中Cho/Cr值为1.81±0.76,低于2.46的临界值,与文献报道相符。Lac因对早期脑缺血较敏感,充当无氧代谢的标志,正常情况下Lac检测几乎为零,但当脑组织细胞坏死、无氧代谢增加、恶性肿瘤囊性变、病毒性脑炎时,Lac的含量伴随糖无氧酵解的能力加强而显著增加,反映出细胞缺氧程度,本研究中有2例Lac峰升高。Kozic[11]通过对3例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其中2例HIV阳性患者和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广泛的脑损伤)行常规MRI和MRS检查中得到Cho/Cr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Lac峰值显著升高。因此,在颅脑感染性病变中,MRS能够体现神经细胞受损区域病灶内代谢产物含量变化波动情况,并且利用代谢物峰值比对脑炎和低级别胶质瘤进行鉴别诊断。

动脉自旋标记(Aterial spin lableing,ASL),不需要外源性造影剂,它通过将动脉内1H标记为自由扩散示踪剂(内源性示踪剂),在单位时间内无创性反应单位体积脑组织的血容量,定性和定量评估血流灌注情况,进而实现全脑灌注成像。ASL由于无造影剂增强、无创、简便、安全等优点逐步应用于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性疾病、颅脑肿瘤、癫痫等疾病的研究[12]。VE早期细胞充血肿胀,周围血流加快,毛细血管扩张、水分子扩散受限,组织反应性异常高灌注(DSC、ASL成像灌注均增高)。Tyrakowska-Dadeo等[13]通过对12例确诊的急性期蜱传脑炎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SC-MRI灌注研究,显示存在脑血流灌注障碍,脑血流和脑血容量略有增加,呈高灌注显像。Nagesh等[14]研究表明,VE病灶区域呈异常高灌注,而癫痫病灶区域呈低灌注,这对我们鉴别急性期脑炎或癫痫有一定帮助。本研究中18例有异常高灌注表现,反映病灶部分或全部处于急性期,8例患者病灶呈低灌注,考虑与血管收缩、局部组织坏死或继发性癫痫导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所致,4例未见异常灌注,推测与患者接受过治疗、病程处于后期或个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脑血流量灌注高低与病毒性脑炎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及治疗有关。

常规MRI联合MRS、3D-ASL多模态MRI成像技术通过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代谢改变及血管灌注情况,为V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这对VE的及时治疗有极大帮助。

猜你喜欢
脑炎水分子病毒性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两颗心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