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潘炜 王海林 陈春妙 毛卫波 纪建松
胸部CT扫描在肺疾病的诊治及体检筛查中的广泛应用,使肺结节的检出率大为提高,但在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情况下对肺结节的性质作出诊断极易出现失误。临床上肺结节以炎性结节、肺癌结节以及结核球为常见分型[1-3],若未能作出准确判断,则易对临床的随诊策略、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在提高肺结节检出率的同时也存在电离辐射剂量增高的风险,因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如何有效降低CT辐射剂量已成为影像学技术的研究热点。CT检查技术伴随着医疗设备水平的提升与改进,低剂量扫描得以实现。但相较于常规剂量,低剂量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在临床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7-9]。本研究采用第三代双源CT+trubeflash大螺距扫描,从图像质量主观、客观评价指标、辐射剂量方面与常规检查方法比较,评价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
1.1 对象 回顾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本院接受治疗和体检筛查的300例肺结节患者的CT检查资料。纳入标准[5]:肺结节大小在10.00 mm以下,无胸部手术史的患者。排除标准[6]:有沟通障碍、精神病史、意识障碍患者;局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肺不张患者。以2018年5至12月接受常规剂量检查的150例作为常规剂量组,男78例,女 72例,平均年龄(58.92±6.08)岁;以 2019年1至7月接受低剂量检查的150例为低剂量组,男8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7.27±6.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 Force双源CT+trube-flash CT机大螺距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剂量、低剂量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部。扫描参数:准直宽度192×0.6 mm,螺距参数调整1.0,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将重建矩阵调整为512×512,机架旋转时间250 ms,所有患者均采用F轴面扫描,Flash大螺距扫描结合迭代算法重建技术。常规剂量组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150 mA。低剂量组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30 mA。
1.2.2 图像后处理 图像采集后将所有原始图像传入CT后处理工作站syngo.via.VA30A进行重建,多层面重组,以获得多方位影像图像。再结合横断面图像,显示肺结节形态及结构特征。
1.3 图像质量评价 由放射科2位副主任医师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再对图像质量评分达成一致意见,以便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优:扫描最终获得图像清晰,可清楚显示肺结节细微结构,且没有伪影干扰情况出现;评分为良:扫描获得的图像清晰,可清晰显示肺结节细微结构,仅有少量轻微伪影存在,但不会影响临床诊断结果;评分为差:扫描所得图像不清晰,有伪影存在,且无法清晰显示肺结节细微结构,严重影响临床疾病诊断。图像质量由总优良率(优良数之和除以总数)表示。
1.4 主要观察及评价指标 观察并统计常规剂量、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情况,辐射剂量对照以及不同剂量CT扫描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病灶形态、有无毛刺征、钙化、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等质量评分;并对肺结节性质进行分析与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CT扫描图像质量的比较 常规剂量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结节各形态学特征占比的比较 常规剂量组分叶征、支气管征、毛刺征、空泡征、钙化、血管集束征以及胸膜凹陷征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CT扫描肺结节性质占比的比较 常规剂量组的肺癌、结核增殖灶、肺转移瘤、炎性结节以及定性困难结节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3 和图 1、2。
2.4 两组患者辐射有效剂量的比较 低剂量组有效剂量为(1.31±0.89)mSv,常规剂量组为(2.57±1.05)mSv,低剂量组明显小于常规常规组(t=145.509,P<0.05)。
表1 两组患者CT扫描图像质量的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肺结节各形态学特征占比的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CT扫描肺结节性质占比的比较[结节数(%)]
在肺部常见的病理性改变中以肺结节最为常见,而肺结节与肺癌的发生有较高的关联性,是目前临床影像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10]。若对于肺结节的性质未能作出准确预判,极易对临床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依据临床实践经验进行分析,肺结节患者当中,约30%患者为恶性。而早期恶性肺结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以后,其术后5年内生存率可达80%。为此,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对于肺结节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大幅提高,作为临床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利于医务人员对肺结节的良恶性判别、肿瘤分类、明确临床分期以及对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11-13]。但是CT扫描的辐射剂量相比普通胸部X线检查高,特别是薄层扫描技术的应用使得患者接受更多的辐射剂量,且在随诊、复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过程中,患者还需要反复多次进行CT检查。辐射剂量的不断累加,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控制CT扫描的辐射剂量变得非常有必要[14-16]。
图1 低剂量CT扫描图像
图2 常规剂量CT扫描图像
随着医疗设备的提升与改进,目前临床已实现将扫描剂量大幅降低,且在有效控制图像噪声与保证密度分辨率的同时,避免增加成像噪点与伪影。相关研究指出,低剂量CT扫描基本上不影响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且不会影响成像的密度分辨率,同常规剂量相比,其肺结节检出数量和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17-18]。但是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时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上仍然存有一定争议。
本研究中,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总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低剂量CT扫描可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且不会明显影响肺结节的检出率。本研究中,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均可以清楚显示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病灶边缘结构,也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空洞、空泡、钙化及细支气管征等结节内部结构特征。不同剂量CT扫描肺结节的各种形态学特征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低剂量检查中的肺结节性质判别效果与常规剂量基本一致,且各分型占比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低剂量CT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相当;通过辐射剂量比较,常规剂量为(2.57±1.05)mSv,低剂量组辐射剂量为(1.31±0.89)mSv,辐射剂量下降幅度达到49%左右。
综上所述,对肺结节患者实施低剂量CT扫描方案,可以获得理想的影像图像,不影响诊断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对体型差异的个体进行个性化扫描,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