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涛 周振锋 王文元 骆晓攀 方俊标
术中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体温调节机制受到影响,术中低体温是全麻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药物代谢延长麻醉复苏时间,甚至还会影响患者预后,对整个病程产生一定的影响[1-3]。而腰椎手术术前透视定位时间长、暴露面积大、几乎无覆盖。低体温发生率更高、发生时间更早。充气温毯是一种连续的对流循环气体,四肢覆盖,能对身体表面施加一定的温度保护。本研究旨在观察腰椎手术术前透视定位应用充气温毯对体温保护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
1.1 对象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本院择期腰椎手术的患者50例。纳入标准:年龄25~50岁;术前预计手术时间2~4 h并且需要术前透视定位;BMI18~25;ASA分级Ⅰ~Ⅱ级;麻醉医师工作5年以上;手术顺利无特殊情况,输液在1 000~2 000 ml。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普通组(P组)与保护组(P+I组),各25例。P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2±1.2)岁。P+I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8±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审批号:2019KY29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2.0~2.5 mg/kg、顺阿曲库铵 0.1~0.15 mg/kg、芬太尼 4~8 μg/kg 静脉注射麻醉诱导;随后插入鼻温探头测量鼻温,维持麻醉采用丙泊酚4~12 mg(/kg·h)、瑞芬太尼0.05~2 μg(/kg·min)、顺阿曲库铵0.1~0.15 mg(/kg·h)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1 h停用顺阿曲库铵,缝皮至最后一层停用丙泊酚,手术结束停用瑞芬太尼。手术铺单前术间温度设定为25℃,铺单后22℃。P+I组在术前透视定位时,患者身上使用充气式保温毯(3M Health Care 710087613),温度设定43℃,透视结束后撤去保温毯。P组在术前透视定位时不做其他保温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插管后(T0)、手术划皮(T1)、划皮后 60 min(T3)、入麻醉复苏室(PACU)时(T4)的鼻温变化,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即患者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和术前透视定位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鼻温的比较 两组患者T0时鼻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I组患者 T1、T2、T3时鼻温明显高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鼻温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前透视定位时间的比较 P+I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透视定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前透视定位时间的比较(min)
低体温是指体温度低于35℃,它可以减少人体的氧耗并保护脑细胞,但大多数低体温会对患者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手术患者低体温是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产生低体温的主要因素包括:术野暴露、手术时间、室内温度、术中补液等,为了对手术进行消毒灭菌处理,无论是室温还是冲洗液的温度均要求在24~28℃,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体温。低体温会影响麻醉药(镇静药物、肌松剂)的代谢,延长了麻醉复苏时间,长时间低体温会影响患者免疫系统的应激,从而导致增加住院时间,甚至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4-6]。外科医生所需的温度低于患者所需的温度,并且层流手术室中空气的快速对流增加了患者机体的散热,导致患者体温降低。有研究表明,术中体温保护可显著改善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减少患者苏醒延迟。此外,术中低体温可显著增强患者应激反应[7-8]。
本研究中P+I组患者在术中体温保护优于P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充气温毯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周围皮肤的温度并减少从身体到周围的热传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体表散热,不仅减少了患者在透视定位时的暴露面积,还施加一定的温度保护,能有效的减少患者体温丢失。本研究发现患者从插管到划皮时间段的体温降幅最大;可见腰椎手术术前准备期体温丢失较多,这段时期的体温保护也尤为重要,本研究中虽然P+I组患者在术前透视时身上加盖一层保温毯,但对X线的透视显像定位并没有影响。这说明腰椎手术术前透视定位时应用充气温毯能提供较好的体温保护,减少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影响透视定位显像。